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墨"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精髓所在,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代表性的一个标志,以其独有的文化特征和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文化领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艺术语境下笔墨内涵进行层次划分,把"笔墨"归纳为"器""道""气"和"意"四个方面。前两者为物质层面,它源于对特殊材料的技术把握;后两者为精神层面,主要反映了时代特征、审美取向以及个人的情感融入,展现的是笔墨对材料和技术的超越。有此可知,笔墨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物质与精神的一体,是中国艺术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是一个有着独立体系的绘画品种,中国画中的"笔墨"至关重要。它所具有的特别意味使"笔墨"所成就的美感不能为别的绘画手法所代替,除此之外,中国文人画论中说的"笔墨",并非单指"笔墨"本身,一般指中国文人画所具有的一整套完整的创作法以及其特有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3.
清代石涛的"笔墨当随时代"是一句足具时代前卫精神的画论,至今对于中国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意义。新时代的国画艺术是盛世的时代精神,是人类先进的文明成果和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体,其目的是成就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4.
古人有云:"有笔有墨谓之画。"也就是说只有有了笔墨,才能称之为中国画。中国画一直讲究笔墨,在绘画中追求神似,主张"形在似与不似之间",而着重于笔墨的"气韵生动",而笔墨的关键是"线"的运用,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以"线"为造型基础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对于中国画来说,"线"可谓是画之骨、画之魂。中国古代的画家和文人墨客经过不懈的追求和探索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作为一名现代习画学子,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于中国画中的线和笔墨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5.
清代画家恽寿平不但以"没骨花"和山水画驰誉画坛,其绘画理论也十分深刻,在对待传统与创新的问题上,他提出不但要师法古人,而且要师法造化,并进而以心灵为归宿。恽寿平学习古人,但不被古人所束缚,他提倡一种"非古非今、洗脱畦径"的画风,在绘画创作中也实践了这一主张。针对当时文人画一味追求神似、轻视写实的倾向,恽寿平提出绘画要重视写生,"以极似求不似",在绘画技法上他也强调笔墨的训练,他认为中国画"笔中之笔、墨外之墨"的境界需要有精熟的笔墨技巧才能达到,反对那种忽略艺术技巧而奢谈画外之意的不良画风。  相似文献   

6.
今天,"笔墨"仍然是作用于中国画创作与研究的最为宝贵的传统资源。因此,我们说,"笔墨"不仅是一种语言方式,而同时又是一种精神载体,是一种能够敏锐记录创作者情感意绪、准确传达其审美判断的精神载体。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传统绘画中,"笔墨"这一语言一度成为其代名词,"色彩"语言却一度遭遇忽视。然而"色彩"和"笔墨"这两种语言体系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分析二者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来说明"色彩"在传统绘画语言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传统的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中,"色彩"的地位一度被抑制,没有较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举例分析当下写意人物画创作中的成功个案,来说明"色彩"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赵少昂在其一生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花鸟作品,早期画风注重于写生的真实感,勾线、着色甚为洒脱工致,而晚年则"老而愈妙",笔墨与线条不再受到有意识的抑制,也不再与写实的意图处在紧张的对峙中,而是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表现功能。赵少昂晚年花鸟画作品对笔墨与线条的重新重视不仅解决了早期岭南画派在革新中国画中因引入西画技法而产生的问题,也为中国画发展再次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倪瓒通过心师传统和心师造化,强烈的主体意识做出契合于心的判断与选择,即所谓"心师古人""心师造化"。赵孟頫对倪瓒的影响极重要。倪瓒广泛吸收前人经验,通过内心的参悟,变通为我所用。倪瓒在"师造化"时也经由主体意识的参悟,由对造化的认知到主体内心与造化的契合,转向认同,并通过笔墨得以实现。倪瓒笔墨语言的形成及风格,必然与其所追求的人生意趣,审美理想相一致。由于强烈的主体意识相作用,倪瓒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  相似文献   

10.
笔墨是中国画的基本造型语言,同时传统中国画对于笔墨的追求不仅仅在造型上,而是赋予了笔墨独立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内涵。笔墨程式对于一个画家是至关重要的。王憨山对笔墨语言独树一帜,以其用笔之雄拙和用墨之浓重构建出一个气足韵丰、笔墨饱满、大气磅礴的艺术世界。王憨山在笔墨上的建树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绘画艺术特别讲究意境,注重表现人的主体精神,所以中国画有"写意""写心"之说。这种"意"是通过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描绘,以具体的用墨运笔表达出来的,笔墨线条是塑造形象的手段,又是画家思想情感的流露,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传统工笔人物画也遵循这种尚意的审美观,借助于线条这一具体的造型手段,以"形"为媒介来表达主观情感。所以,传统的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是写意用线,是反映作者情感、气质的具有一定精神内涵的线条。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写意性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媚俗艺术"其实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它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手法,渗透于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包括波普艺术、表现主义、甚至现实主义等等)之中。在这些纷繁复杂艺术形式中都包含有"媚俗性"的成分。在本论文中为了便于研究和称呼,我姑且将其统称为"媚俗艺术"。  相似文献   

13.
杜尚被认为是艺术史上最彻底的反叛者,"反艺术"的行为和观念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大陆搞的支离破碎。但在"反艺术"的破坏与毁灭表象背后,却隐藏着杜尚鲜有人知的、崇高的、可敬的理想追求。本文将通过杜尚"反艺术"的线索,针对杜尚"反艺术"背后的模糊层面进行挖掘和展现。  相似文献   

14.
舞蹈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具有内涵美的艺术,能给人以崇高的想象与理解。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眼神是舞蹈艺术的灵魂,眼神的运用是舞蹈艺术的精髓,眼神表现力对于完整表达舞蹈的意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眼神"对丰富舞蹈艺术内涵表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研究了"眼神"在古典及现代舞蹈艺术中的表现特征和艺术体现,结合课题研究及自身舞蹈实践,提出了在舞蹈艺术训练中应着重把握的"眼神"训练方法及训练途径,为促进"眼神"艺术与舞蹈艺术的进一步完美结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西方绘画艺术传入我国后,对近代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绘画的崭新式样对中国传统绘画模式和审美习惯产生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封建文化的没落使得国人艺术思维的突变,康有为、陈独秀等人极力主张用西画来改良中国画,徐悲鸿、林风眠更是身体力行地将西方绘画融入中国画,文人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几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但是,近代以来以陈师曾、潘天寿为首的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守住文人画的底线,不能用西画的观点来改造中国绘画。改革开放之后,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文人画该何去何从,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  相似文献   

16.
近世山水画自黄宾虹之后渐呈颓势,不特模古之风尤甚,而且因袭之气极炽。后来者多为学养和修为所囿,其笔墨如死蛇挂树,了无生意;其构图如杂草乱麻,千篇一律;"实验水墨"和"现代水墨"招摇过市;"穷途末路论"与"废纸论"大行其道;中国画面临着九死一生的玄关。当其时也,黄格胜先生应时而出,以清新亮丽、独立特出的风格成为中国山水画史中又一位起衰继振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17.
倪瓒所倡"逸气"说是由道德之气衍生出来的艺术之气,体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体现着人格独立的追求。在写"胸中逸气"的创作行为中,这种道德之气最终转化到艺术上,成为艺术之气。"逸气"中的"逸"指的是闲云野鹤之遗民情怀,强调主体人格独立,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目的性的艺术精神。"逸笔"反形似、重神轻行,侧重于强调主体精神的表达,表现主体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的精神。与侧重于写实描绘、追求形似的写实画法成为对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本土艺术着手,探讨本土艺术的"本体性",并由此发散至本土艺术现代化的层面,结合"西方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倪瓒所倡"逸气"说是由道德之气衍生出来的艺术之气,体现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体现着人格独立的追求。在写"胸中逸气"的创作行为中,这种道德之气最终转化到艺术上,成为艺术之气。"逸气"中的"逸"指的是闲云野鹤之遗民情怀,强调主体人格独立,反对艺术的功利性、目的性的艺术精神。"逸笔"反形似、重神轻行,侧重于强调主体精神的表达,表现主体的独立人格与自由的精神。与侧重于写实描绘、追求形似的写实画法成为对比。  相似文献   

20.
"巫术说"是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发生学中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认为艺术起源于巫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詹姆士-弗雷泽为代表的"巫术说"理论对人类原始艺术的研究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