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微生物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其中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是最主要的2种微生物病原。噬菌体及其裂解酶的发现与应用为食源性致病菌的控制提供了新的技术,而因其具有安全、高效、特异性强、不易产生抗性等特点,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裂解性噬菌体及其裂解酶的研究与应用进展,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这2种致病菌的裂解性噬菌体在环境中广泛存在,对畜禽肉、海产品及其他食品中的沙门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具有显著的减菌作用,其噬菌体裂解酶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仅有几种裂解酶的研究报道,也显示了较好的溶菌活性。本文旨在为利用噬菌体及其裂解酶对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和人类的健康提供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噬菌体作为天然生物防控剂应用于食品中的前景,本实验从水产品市场的污水中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纯化出一株烈性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SHOU24,测定其生理特性,并探讨其在即食虾中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只对含有毒力基因tdh的副溶血性弧菌有裂解能力。电镜观察其形态表明该噬菌体属于长尾噬菌体科。SHOU24的最适p H为7~8。在50℃温度以下,存活率很高。抑菌实验结果表明该噬菌体在常温条件下对即食虾中副溶血性弧菌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能使副溶血性弧菌的菌浓度下降1log CFU/g。本研究为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SHOU24作为抑菌剂应用于食品中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4.
5.
海产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老少皆益的食品。但如果操作不洁,卫生不好,可引起急性食物中毒。下面谈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发生规律、特点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7.
为可视化检测海产品中的活副溶血性弧菌,该研究将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PMA)染料与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saltatory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SRCA)技术相结合,以toxR 为靶基因,设计并筛选引物,成功建立可视化PMA-SRCA 检测方法,并评估所建立的方法。研究表明,12 株副溶血性弧菌样品呈现阳性,29 株非副溶血性弧菌样品呈现阴性,表明该方法特异性良好。该方法灵敏度为3.2×100 CFU/mL,高于可视化PMA-环介导等温扩增(3.2×101 CFU/mL)和可视化PMA-聚合酶链式反应(3.2×102 CFU/mL)的灵敏度。对76 份市售海鲜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的敏感性为100.00%,特异性为92.00%,符合率为97.37%。综上所述,可视化PMA-SRCA 检测方法可检测活的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较优异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 提高噬菌体对温度的耐受性。方法 模拟自然界微生物的生物矿化方式,将偏硅酸钠与副溶血弧菌噬菌以1:9的体积混合,通过改变溶液酸碱度(pondus hydrogenii, pH)启动矿化,并测定矿化噬菌体对温度的耐受性。结果 与未经矿化的噬菌体相比,矿化后不影响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宿主细菌的感染能力。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在矿化前后对温度的抗性差异极大,矿化前噬菌体在80℃下处理30 min后失去感染能力,但矿化噬菌体在90℃下处理120 min后仍然具有和原始噬菌体相似的感染能力。结论 该方法能够在不影响副溶血弧菌噬菌体对细菌抑制效果的情况下提高噬菌体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从水产市场污水中分离纯化副溶血性弧菌噬菌体,并对其中一株噬菌体vB_VpP_AC2(AC2)进行分离鉴定、基因组及部分生物学特性分析,探究该噬菌体作为副溶血性弧菌生防制剂的潜力。噬菌体AC2的噬菌斑透明且边缘清晰,透明部分的直径约为1.12 mm,无可见晕圈。噬菌体AC2的全基因组序列长44 270 bp,鸟嘌呤-胞嘧啶(GC)含量为49.30%,共预测到55个假定的开放阅读框,其中37个与编码已知功能蛋白质的基因相似(占67.27%),包括一个类似holin功能的蛋白(AC2_gp43,UTQ72417.1),该功能蛋白首次在Maculvirus属中被表征。经蛋白网络与末端酶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噬菌体AC2属于自转录病毒科(Autograohiviridae),Maculvirus属,与噬菌体vB_VpaP_MGD1的ANIb值最高,为95.62%。在生物学特性方面,噬菌体AC2能够裂解30.77%的受测菌株,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0.1,一步生长曲线显示AC2的潜伏期为20 min,裂解期为35 min,裂解量为143 pfu/cell。总之,噬菌体AC2的分离鉴定不仅可为相关功能蛋白的研究提供参考,还可为水产食品安全提供较高应用价值的噬菌体资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合检方法,并对合检方法对比进行评价。方法利用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阳性菌株,制备纯菌液、不同浓度梯度的人工污染样品。通过对30份纯菌液、30份人工污染样品和250份实际样品的检测,将建立的合检方法与行业标准(SN/T 1022-2010进出口食品中霍乱弧菌检验方法和SN/T 0173-2010进出口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检验方法)进行比较,对合检方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合检方法,与行业标准检测结果完全一致。结论该方法可靠,对实验仪器和操作人员的要求低,具有良好的实用性,适合基础检测实验室。 相似文献
14.
15.
对重组内溶素Lysqdvp001诱导表达条件进行探讨,发现适当降低诱导温度,可以避免包涵体的形成。最终确定诱导表达条件为25℃、IPTG浓度为1 mmol/L、诱导4 h,此时不仅蛋白表达量大并且不形成包涵体。为研究Lyqdvp001抑菌以及理化性能,采用浊度法对p H、温度、离子强度对裂解活性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Lysqdvp001具有宽p H适应性,p H310均能很好发挥作用;耐高温,在75℃处理30 min仍能维持70%活性;低浓度(0.1 mmol/L)的Zn2+、Fe2+以及各浓度(10、1、0.1 mmol/L)的Ca2+可以明显提高重组内溶素Lysqdvp001活性。结果显示重组内溶素有作为抑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VITEK MS对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的识别能力.方法 培养平板选用弧菌显色平板和血平板,处理方法选用甲酸辅助裂解法(方法1)和直接涂板法(方法2).每个菌株的不同培养平板与处理方法的组合分别用RUO软件和IVD软件进行鉴定,鉴定结果用配对卡方检验分析培养平板和... 相似文献
17.
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同时快速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的方法。针对副溶血性弧菌tox R和霍乱弧菌omp W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反应条件,建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的检测方法,并同时应用双重LAMP技术和PCR技术对实验菌株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LAMP的最佳反应温度为61℃,在此条件下,双重LAMP检测技术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DNA的敏感度可达3.12 fg,且与其他常见的细菌株无交叉反应,特异性为100%;对模拟食品样品进行直接检测时检测限为50 cfu/m L;对60份水产样品进行检测时,6份样品出现LAMP及PCR阳性,而传统培养方法检测出4份阳性。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双重LAMP技术在检测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时灵敏度、特异性高,时间成本低,适合于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和霍乱弧菌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8.
根据副溶血弧菌collagenase基因和霍乱弧菌omp W基因,分别设计特异性DPO(dual priming oligonucleotide)引物,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这两种弧菌的多重DPO-PCR方法,并对其特异性和灵敏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设计的DPO引物特异性较强,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DNA可分别扩增出307 bp与463 bp的特异性条带,检测灵敏度均达0.1 ng/μL。该检测方法对退火温度不敏感。利用该方法对69株疑似弧菌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与生理生化鉴定结果一致。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适合于对食品、水产品等中副溶血弧菌和霍乱弧菌的进行快速筛检。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建立快速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检测方法。方法:考察培养基、培养时间、培养温度以及样品前处理方法对图谱质量和鉴定结果的影响,对方法的稳定性、重复性进行研究;采集461株副溶血性弧菌食品分离株MALDI-TOF-MS指纹图谱,并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采用2%NaCl-TSA培养基,在37℃,24 h条件下培养,可达到强峰值信号,谱图重现性良好,甲酸-乙腈提取法获得的质谱图特征峰多,信噪比高;461株副溶血性弧菌食品分离株有97.6%的菌株鉴定分值大于2.000。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副溶血性弧菌MALDI-TOF-MS鉴定方法结果准确,可用于实际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