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夏广义 《治淮》1999,(2):6-7
淮河是我国七大江河中第一条进行全面治理的大河。1950年10月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淮委针对1950年洪水提出了治淮方略报告,明确中游兴建洪水控制工程,枢纽位置选在润河集(临淮岗以上38公里)。规划在淮河干流上游和支流修建16座山谷水库和利用上游洼地蓄洪情况下,再遇1950年洪水,控制正阳关下泄流量不超过6500立方米每秒,水位不超过24.4米(废黄标高,下同)。润河集工程于1951年2月开工,同年7月建成。 1954年7月,淮河发生了全流域大  相似文献   

2.
对行蓄洪区防洪保险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徽省地处淮河中游、长江下游,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地形和水系的特点,承接的上游洪水流急、峰高、量大,加之社会因素,历来灾害频繁.根据"蓄泄兼筹"的治水方针,从1950年开始,淮河流域利用沿淮河道滩地、湖泊洼地修建行蓄洪区,拦蓄超标准洪水,扩大泄洪通道,加强非工程防洪措施应用,并于1986年起,先后2次开展行蓄洪区防洪保险试点,探索洪水保险在我国防洪减灾中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本刊1957年第四期刊出了治淮委员会勘测设计院编制的“淮河流域规划提要”。嗣后江苏省又提出“淮水北调,分淮入沂”方案。现本着争鸣精神,提出个人意见。(一)治理淮河的方针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拟定治理淮河方针是:蓄泄兼顾。上游筹建水库,普遍推行水土保持,一方面尽量利用山谷及窪地拦蓄洪水,一方面进行适当的防洪与疏浚。中游蓄泄并重,一方面利用湖沼窪地,拦蓄干支洪水;一方面整理河槽,承泄拦蓄以外的全部洪  相似文献   

4.
任癸  杨锋 《治淮》1997,(8):12-14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沿淮共修建了23个行蓄洪区,以保证淮北大堤及沿淮重要工矿、城市、铁路的防洪安全。几十年来的运用实践证明,行蓄洪区已成为淮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淮河干流中的4个蓄洪区总库容65.7亿m~3,可滞蓄的洪量约占正阳关30天洪水总量的20%,对削减淮河干流洪峰的作用十分明显。行洪区的运用,扩大了淮河干流泄洪能力;据分析,行洪区在中小洪水时可分泄河道流量30~50%,大洪水则达到50~70%。如此巨大的蓄、分洪能力,对于淮干中游,在相当长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北半部地处淮河中游,历来淮干及其主要支流汛期洪水发生频繁,防汛任务很重。由于淮干河道具有汛期洪水来量大而河槽泄洪能力小的特点,五十年代按照“蓄泄兼筹”“三省共保”的治淮方针,把中游防洪工程的堤防规划建设成主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大规模治理淮河是从1950年开始的.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党和政府毅然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掀起第一次治淮高潮.  相似文献   

7.
《中国水利》2010,(21):7-7
<正>1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1950年夏季淮河发生严重水灾,毛泽东主席连续4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尽快治理淮河。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领导下,同年8月政务院召开第一次治淮会议,作出治理淮河的决定,制定"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  相似文献   

8.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论述淮河中游干流的治理.认为搞好防洪体系建设是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要从全局、全过程来谋求治淮的整体效果.治淮战略要研究关系重大的、全局的、长远的方案和措施.还针对淮河干流防洪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近期蓄泄工程安排、行蓄洪区整治、城镇防洪及河道岸线利用等方面的建议和设想.最后建议抓紧制定长期性的战略规划,明确整治方向  相似文献   

9.
1950年,淮河大水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为加强治淮的统一领导,贯彻治淮方针,中央决定在原淮河水利工程总局的基础上成立治淮委员会。11月,治淮委员会在安徽蚌埠市正式宣布成立。1951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一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治淮高潮在淮河流域迅速掀起。1958年7月,经中央书记处批准,治淮委员会被撤销,治淮工作交由流域四省各自办理。  相似文献   

10.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提出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40年的治淮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正确的方针。这一方针的制定,是有其历史和自然的根据的。“蓄泄兼筹”是淮河流域治水经验的高度概括。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兴建了我国著名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后称安丰塘)。由于陂塘蓄水灌溉事业的发达,江淮地区成为我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     
《水利发展研究》2009,9(10):42-43
一、治淮历程 (一)第一次治淮高潮 1950年洪灾后,政务院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原则和实施计划。1951年毛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掀起了第一次大规模治淮高潮。1957年、1969年、1970年、1981年、1985年国务院召开了治淮会议,促进了治淮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顾洪 《治淮》2010,(10):40-44
<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始终把治理淮河当作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1950年淮河发生大水,政务院即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成立治淮委员会,统一组  相似文献   

13.
治淮的任务 坚持“蓄泄兼筹”的治理方针,近期以泄为主,90年代淮河治理的主要工程建设任务是:加强山丘区水利建设,搞好水土保持;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修建板桥、石漫滩等重点水库;扩大和整治淮河上中游干流的泄洪通道;加强行蓄洪区建设;兴建怀洪新河;疏通和加固入江水道;续建分淮入沂工程;加固洪泽湖大堤;建设临淮岗工程;建设入海水道;续建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工程;治理包浍河、奎睢河、汾泉河、洪汝河、涡河、沙颖河;进行湖洼易涝地区配套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14.
陈惺 《治淮》1991,(10)
今年淮河上中游局部地区发生特大水灾,在治淮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抗洪斗争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題。现根据有关资料,对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和解决矛盾的途径,谈一点粗浅看法。一、山区洪水来量大和平原河道泄水能力小的矛盾淮河上中游干流承泄西部和南部山区的来水,由于山区河道坡度陡,洪水来量大,而进入淮河干流后,坡度突然减缓,泄水能力骤然降低,如处理不当,就会酿成洪水灾害。特别是发源于大别山北麓的史、淠河,直冲淮北平原,威胁最大。解决的途径是全面贯彻“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在今年的抗洪斗争中,山区的大、中型水库发挥了巨大的拦洪错峰作用。共拦蓄洪水32亿立  相似文献   

15.
回顾治淮的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曾进行过几次大的治淮活动,但每次都未能一鼓作气地坚持下去。几经波折,延误了治淮进程,教训是深刻的。 1950年6、7月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灾害。政务院遵照毛主席“根治淮河”的指示,确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治淮方针,并做出治理淮河的决定。一场轰轰烈烈的治淮战役打响了。经过7年奋战,在山区修建了佛子岭等9座大型水库。在淮河干流上中  相似文献   

16.
一、沿淮行蓄洪区的基本情况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间,河道坡降平缓,两岸地形低洼,沿河有一连串的湖泊洼地,较大的有蒙洼、城西湖、邱家湖、姜家湖、唐垛湖、瓦埠湖、董峰湖、荆山湖、方邱湖和潘村洼等。由于上游洪水来量大,河道泄水能力小,这些湖泊洼地历史上就成为洪水漫泄滞蓄回旋的地方,十年九不收,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没有保障。治淮初期,贯彻执行“蓄泄兼筹”的方针,为保护淮北广大平原和工矿企业、城市、交通的安全,以及改善湖泊洼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兴修了淮北大堤和淮南  相似文献   

17.
刘建 《治淮》2004,(3):50-50
一、工程概况 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位于淮河干流中游的安徽省霍邱、颍上两县交界处.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当淮河上、中游发生50年一遇以上洪水时,配合现有水库、河道堤防和行蓄洪区,调蓄洪峰、控泄洪水,使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相似文献   

18.
建国初期,政务院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要求在上游山丘区兴建水库,推行水土保持,拦蓄洪水和发展水利;在中游,蓄泄并重,一方面利用湖泊洼地,拦蓄洪水,一方面整治河道,扩大排水能力,承泄拦蓄以外的洪水,在下游开辟入江、入海水道,宣泄洪  相似文献   

19.
1991年淮河发生的大洪水,仅次于1954年,居建国以来第二位。由于40年来建成的淮河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了巨大作用,再加上防汛指挥调度得当,使灾害减少到最低程度。下面笔者谈谈对今后治淮工作的一些看法: 一、要继续执行“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认真落实治淮规划以及淮河防止特大洪水的方案。建国以来几次较大的洪涝,如1954、1963、1968、1975以及1991年,水情、灾情都各不相同,每次也都可为我们提供不同的经验教训,但基本上都未越出原规划的治理要求和内  相似文献   

20.
《水利发展研究》2009,9(10):72-73
一,发展轨迹 (一)大规模治淮时期(1950-1957年) 通过大规模建设,初步形成了蓄泄兼筹的淮河中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期,对长江安徽段也开展了治理。在这期间建成的骨干工程,比较严格地执行国家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发挥了较好的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