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住宅规划日照间距系数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地区多层住宅为例,选定行列和错列排布的多层住宅区,设定参数,建立模型,用模拟软件研究了日照时间和日照间距系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仅按日照间距系数设计,不一定能满足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中规定的住宅日照标准,即北京地区大寒日2h的日照时间。  相似文献   

2.
1杭州市执行<国家规划>的难点 由于历史原因,城市政府欠下了日照间距旧帐,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以下称<国家规范>),杭州的住宅建筑,在大寒日的有效日照标准(8:00~16:00)为不低于2h.住宅建筑受正南侧建筑(假设足够高和长)日照遮挡时,日照间距需达到1.21H.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重庆地区建筑单体和群体的计算机模拟,比较部分规范和计算机模拟数据,结合建筑规划设计对日照间距提出一些建议,以期将住宅的日照环境质量提高到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袁广 《住宅科技》1997,(8):16-18
我国城乡(特别是中小城镇及农村),居民私人建房较为普遍,其中,多为落地式二。三层住宅,由于缺乏规划及设计指导,使其在环境效果、空间形成、用地及造价等许多方面都很大程度地依赖于传统意识及工匠们的水平。尽管其中有些可取之处,而更多的则是缺憾,如住宅进深过小浪费土地,日照间距不足、室内采光不佳及结构形式陈旧呆板等等。笔者近期较多地接触私人住宅,深感对于这样一种量多面广,单体耗地、耗资又相对较大的建筑形式,设计者应予以更多的重视,尽力使私房建造做到节约土地、降低成本、完善功能。这不仅符合广大居民居住要求…  相似文献   

5.
建筑日照分析在规划管理决策与辅助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成芳  麦新活  邓峰 《规划师》2003,19(10):105-107
日照间距是住宅建筑间距中最主要的决定因素,现行的日照标准,只是住宅建筑以及一些公建设施建筑的最低日照要求,规划部门应当因地制宜地对日照标准进行调整,以保证人们的阳光权益。科学的日照分析既能为规划设计单位增加辅助设计的手段,也能为规划审批、房产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保证严寒地区高密度住宅群体底层居室冬季的日照要求,规划朝向应以南向为基准,适当偏转一个角度。以冬至日底层居室获得满窗日照的时间、面积和强度三项指标全方位描述日照质量,并在分析全采暖期建筑能耗的基础上,优化选择最佳朝向。  相似文献   

7.
蓬莱路地区改建规划是上海与日本大阪规划专家共同完成的旧区改建规划实例。该地区是上海典型的高密度地区,本文介绍了该地区改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步骤,从土地功能分区——详细规划——住宅单体设计的全过程。对住宅分别采取保留、拆除、改建三种手法,保留独立住宅、公寓、新式里弄和解放后新建住宅,拆除简棚屋和质量差的旧住宅,改建建筑结构尚可且密度适中的成组旧式里弄住宅。为提高土地利用率,采用高层综合楼设置商业和公建服务设施。方案保留了地区内绝大多数的历史建筑和古迹,并新辟了绿地,改善了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8.
以国家规范规定的住宅日照标准为依据,计算不同住宅高度所需的日照间距系数,分析诉讼案例是否满足当地规划管理规定的日照间距要求。通过案例的相关住宅数据建模计算,分析报批住宅对北侧现状住宅的日照遮挡所影响的时间,分清遮挡的责任关系,辨明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日照标准。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主体模拟的思路,在NetLogo平台上进行了居住建筑在日照约束下自动分布的实验,根据居住区规划和住宅设计的相关规范.分别建立了日照间距系数约束和累计日照时间约束下的自动规划模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层建筑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以上海为例.目前已建成的高层建筑就达2000多幢.其中,20层以上的高层民用建筑占了绝大多数。根据《建筑设计防人规范》(GBJ16一87)及《高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B5O045-95)的规定.九层(含九层)以下的住宅(包括底层已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或建筑高度不超过24米的其它非单)会民用建筑皆属于多层民用建筑;十层(含十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包括底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或建筑高度超过24米的其它民用建筑(单层主体建筑周度超过24一米的公共建筑除外)均属高层民用…  相似文献   

11.
在哥本哈根的近郊,被称作福雷顿利克斯贝格的地方,有一片旧瓦斯工厂的废弃地。在这片土地上,建成了一个多、低层高密度住宅组群,由于这种住宅别具特色而引起人们很大兴趣。实际上,这个住宅组群的规划,原先拟采用新型的多层集合住宅来进行规划,在进一步探求住宅建筑的工业化的同时满足住宅建筑多样化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对新型多层集合住宅的立面造型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有明快的格调、丰富的空间为居民提供舒适、优美、自在的居住生活环境。要求规划平面布局合理,使居民搬进来之后,能很快  相似文献   

12.
天际花园小区位于徐汇区南丹东路以北近天钥桥路地段,基地面积约3.29公顷,建筑总面积约11.5万m2,地下1万m2),由6幢高层住宅及8幢多层住宅组成。住户总数894户,车位数238辆,容积率3.2,建筑密度27.2%,绿化率33%,小区对外交通便利,环境宁静优美。总体规划总平面设计有合理的分区,高层住宅布置在基地北侧和西侧,多层住宅布置在基地中部和南丹东路沿街.由于基地北侧原有环境差以及日照间距等原因,小区最高的24层建筑主要设在基地北侧,打以绿化廊道互相连接为一围合空间,使小区具有一个高雅、宁静的视觉环境(图1)。住宅…  相似文献   

13.
迈向21世纪的住宅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随着家庭生活质量及居住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无论在单体住宅设计,还是在居住的内、外部环境设计方面对建筑设计师要求越来越高,而住宅设计也由单纯追求数量转向“以人为本”注重满足人的心理、行为、生理等不同方面的要求。现将我们参加“迈向对世纪的中国住宅”竞赛,并获得山西省优秀设计一等奖的设计方案介绍如下:节约土地,节约能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因此我们在方案设计中采用以下措施:(1)大进深(15m),小面宽。(2)现浇板使层高降低至2.7m。(3)顶层退台,缩小日照间距。(4)适当增加单元拼接长…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步伐的加快用地日益紧张建筑向高层化密集型方向发展日照资源与土地开发的矛盾日益突出。因住宅等日照间距问题而引起的纠纷越来越多建筑日照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颁布对建筑日照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各地也将建筑日照作为重要的审查内容。而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对住宅等建筑日照间距进行分析与辅助决策已成为当前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的一种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孙思奇 《建筑》2001,(10):49-50
采暖住宅建筑节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建筑设计、设备设计、运行管理等多个方面,以下笔者就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来谈谈采暖住宅建筑的一些节能措施。 一、合理布置建筑平面 在建筑平面布置时,朝向和日照间距是影响建筑室内冬季获得太阳辐射热最为关键的两个因素。一般来说,对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最佳的建筑朝向为南向,适度的朝向为东南向。南向布置,建筑的室内在冬季中午前后均能获得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夏季仅有少量阳光射入室内;东西向建筑上午晒东,下午晒西,获得太阳的辐射热比前者要少,且往往易处于冬季主导风向的位置,会使空气…  相似文献   

16.
住区规划设计中,满足住宅日照间距的要求常与提高建筑密度、节约用地存在一定的矛盾。本文从规划布局及建筑单体角度出发,通过建筑朝向的适当调整、建筑布局的合理组织及建筑形体的优化调整,提出一些有效而合理的日照环境优化设计策略,既能改善住区日照环境质量,同时又能提高建筑密度,进而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改造前工程概况 荣联住宅小区位于普陀区苏州河南岸,属上海市中心地区。小区内拥有物业中心、幼托、商场、游泳馆、汽车库与自行车库等配套工程,小区周围生活设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方便(图1-4)。小区一期工程已于1997年竣工并交付使用。 北3号楼属于小区二期工程,位干小区北部。大楼地下两层为自行车库及设备用房,地上共计24层,其中1~4层为汽车库(为本楼及小区内其他住宅服务),5层至24层为住宅。整幢建筑共计建筑面积约5.5万m2,其中住宅建筑面积约3.5万m2。该楼标准层为板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相似文献   

18.
高层建筑的火灾与消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高层建筑消防的必要性我国规定高度超过24m(10层)的建筑为高层建筑,而英国高度为24.3m,美国高度为22~25m(层),日本高度为31m(11层)。以上的建筑称为高层建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过程大大加快,住宅的商品化,国土的有偿使用及外资的引进,  相似文献   

19.
唐克西  陈华军 《暖通空调》2005,35(B09):27-30
1工程概况。汇景新城位于广州市天河区东部,距天河体育中心约4km。占地面积66.44万m^2。建筑面积80.00万m^2,绿化/容积率为2.60,建筑类型为小高层洋房,多层洋房(带电梯),独栋别墅,联体别墅。汇景新城的住宅首层全部架空作居民活动、休憩场地,其主要建筑群体有别墅、多层住宅、小高层住宅、高层国际公寓等类别,户型平面设计舒适合理,一梯两户,南北对流,朝向、通风、采光较好,充分满足高层次、高品位住户的不同需求。  相似文献   

20.
北京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与展望(续完)胡世德(北京市建工集团总公司教授级高工)5.住宅体系的发展5.2装配式大板住宅1958年以后的15年中,装配式大板住宅是北京市工业化住宅的主体。1958年11月在小黄庄建筑科学研究院内,我国首次建成一栋2层装配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