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华北聚煤区南缘(豫皖)逆冲推覆构造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华北聚煤区南缘发育一条由叠瓦扇分支断层和逆冲岩席组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带,其成因与秦岭——大别山碰撞型造山带紧密相关,属造山带北麓燕山期逆冲断裂系的前锋部分。逆冲推覆作用破坏改造了聚煤区的原始沉积边界,在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前缘逆冲岩席中和缓波状起伏的主滑脱面下,可望找到新的含煤块段。  相似文献   

2.
大巴山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南部发育的一个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带。通过在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进行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至少两期变形叠加,变形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侏罗系沙溪庙组。早期变形以与滑脱构造相关的轴向北西—北北西向箱状或隔挡状褶皱为主,并在深部发育顺层滑脱构造,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变形与北侧逆冲相关,导致右行走滑变形,主要形成右行走滑断层和北西—北北西向紧闭褶皱,变形时代比第一期稍晚,为晚侏罗世之后到早白垩世。两期变形形成的褶皱延伸方向一致,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协调,而且在远离北侧镇巴断裂的地区变形强度有减弱的趋势,两期变形叠加形成共轴或斜交叠加构造。研究表明,变形与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向南逆冲有关。  相似文献   

3.
刘战庆    裴先治    丁仨平    李佐臣    李瑞保    陈有    刘智刚    张晓飞    陈国超    王学良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54-63
在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进行1:50000地质填图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现象野外的详细观测,运用持平投影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法对主要断层面擦痕和断层两侧不对称褶皱枢纽以及褶皱两翼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构造解析,结合区域沉积资料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对该区构造进行构造序列分析,并探讨南大巴山构造带的变形时限、动力学机制及其演化。研究表明: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断裂构造特征表现为高角度逆冲推覆兼有右行走滑性质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褶皱多为轴面东倾西倒的同斜褶皱和斜歪褶皱,而且由东向西褶皱紧闭程度逐渐减弱,表明逆冲推覆方向由东向西,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该区是在印支期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全面碰撞造山作用基础上,在燕山期中—晚期整个大巴山构造系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大规模的陆内造山,形成了现今的构造几何形态,其中右行走滑构造是燕山期中—晚期(J3-K2)逆冲推覆构造持续向西南推移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本文研究,认为下扬子区推覆构造可分为NE、NNE及近EW走向三组。其主要类型有席状逆冲构造、侏罗山式褶皱推覆构造、楔状推覆构造及剪切褶皱逆冲构造等。推覆构造于印支末-燕山早期开始发育,一直可延续到喜山期,形成推覆构造的动力来源于库拉-太平洋板块对中国东部大陆的作用及其作用方式的改变以及郯庐断裂系的构造运动所施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定皮羌断裂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特征,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对比皮羌断裂和色力布亚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揭示了皮羌断裂新生代以来的活动特征,确定了其左旋走滑位移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皮羌断裂新生代以来发生了两期明显的构造变形.中新世末,该断裂受帕米尔突刺向北楔入在塔里木盆地西部产生的由西向东的挤压应力的影响,发生了一期强烈的、自东向西的逆冲变形,这期逆冲变形导致皮羌断裂东西两侧中寒武统滑脱层的埋深差约2km.上新世以来,伴随着南天山向塔里木盆地内逆冲,柯坪冲断带近东西向的逆冲推覆构造强烈活动.皮羌断裂东西两侧滑脱层深度的差异导致其两侧形成的逆冲推覆体数量和间距明显不同,这种构造变形的不协调导致皮羌断裂发生明显的左旋走滑位移.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西部地区(简称“塔西地区”)中—新生代盆-山-原镶嵌构造区形成了铜铅锌-天青石-铀-石膏-煤-天然气等多矿种同盆共存富集成藏成矿,是中国陆内特色成矿单元。以成矿系统理论和波浪镶嵌构造理论为指导,采用构造岩相学研究方法,对砂砾岩型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系统的物质-时间-空间结构模型进行研究,探索该陆内特色成矿单元内区域成矿规律。按照塔西地区盆-山-原耦合转换不同期次的构造岩相学序列、构造岩相学组合类型、原型盆地和盆地动力学等综合角度,将塔西地区砂砾岩型铜铅锌-天青石-铀-煤成矿系统划分为燕山期铜多金属-铀-煤成矿亚系统、燕山晚期—喜山早期铅锌-天青石-铀成矿亚系统、喜山晚期铜-铀成矿亚系统。它们在物质-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上受塔西地区盆-山-原镶嵌构造区挤压-伸展转换过程控制显著。燕山期铜多金属-铀-煤成矿亚系统形成于中生代陆内走滑拉分断陷盆地中,受对冲式厚皮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裙边式复式向斜构造和碱性辉长辉绿岩脉群侵入构造系统等复合控制,形成于盆地正反转构造期并耦合了深部热正反转构造作用。燕山晚期—喜山早期铅锌-天青石-铀成矿亚系统分布在乌拉根晚白垩世—古近纪挤压-伸展转换盆地中,受后展式厚皮型前陆冲断褶皱带、斜歪复式向斜构造和层间滑脱构造带复合控制,砂砾岩型铅锌-铀矿床形成于盆地正反转构造高峰期,而天青石矿床形成于盆地负反转构造期初期。喜山晚期铜-铀成矿亚系统形成于新生代周缘山间咸化湖盆,受前展式薄皮型前陆冲断褶皱带等复合控制。  相似文献   

7.
基于印支-燕山期复杂构造及其叠合过程对深层油气勘探和华北克拉通破坏研究的重要性,以黄骅坳陷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三维地震、岩心、薄片和火山岩测年资料,明确了黄骅坳陷印支-燕山期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及其伴生的火山岩特征,认为印支-燕山期黄骅坳陷经历了多方向挤压向伸展转换的叠合演化过程,提出深层油气勘探2个优势区带.研究结果表明:1)挤压构造样式发育于印支期晚期、燕山早期及燕山晚期;走滑构造样式形成于燕山期;伸展构造样式及伴生火山活动(133 Ma到114.8±2.8 Ma)集中于燕山中期.2)盆地演化经历了印支期(T_3)近SN向挤压逆冲,逆冲断裂平均活动速率为-24.4 m/Ma;燕山早期(J_(1+2))中北区近SN向、南区NW向多向挤压逆冲,近EW向和NE向逆冲断层平均活动速率分别为-7.6 m/Ma和-11 m/Ma;燕山中期(K_1)NW-SE向张扭性负反转,断层平均活动速率为22.8 m/Ma;和燕山晚期(K_2)区域挤压抬升4个演化阶段.3)与周边地区对比,印支期黄骅坳陷发育近EW向大型背斜,济阳坳陷发育NW向逆断层;燕山早期黄骅坳陷发育NE向逆冲断层,与燕山褶皱带类似;燕山中期,黄骅坳陷发育NE伸展断层,济阳坳陷发育NW向伸展断层.中、北区"新生-古储型"油气区和南区"古生-古储型"油气区为深层油气勘探的2个优势区带.  相似文献   

8.
高桥推覆体是北大巴山巨型推覆构造带的重要组成之一,逆冲推覆时期发生在印支期,定型于燕山期。在推覆体内发育大量的断裂及紧闭同斜褶皱,断裂带通常由糜棱岩、碎粉岩、碎裂岩及滑劈理、破劈理等组成,表现出脆韧性特征,断层中破碎带是Cu、Zn矿的重要赋矿空间。紧闭同斜褶皱倾向北东,宽度小,其形成与断层有紧密联系。褶皱转折端可能为成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型式及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柴达木益地北缘(简称柴北缘)地区的构造形式式,包括其发育背景、发育的几何扩展方式,以及平面、剖面展布特征及其分带性进行了研究,对主干递冲断裂带及其间的逆冲推覆体带、逆冲席带和低应变区的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通过时外观察和室内构造及演来研究推覆构造带的发展演变模式及形成机理,指人逆冲推覆构造带和隐伏递冲前缘带是最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河北省7个煤与瓦斯突出矿井、12个高瓦斯矿井、32个低瓦斯矿井煤矿区瓦斯地质特征的研究,提出了河北省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华北板块构造控制河北省瓦斯分布,区域构造控制各矿区瓦斯分布,矿井构造控制采区、采面瓦斯.厘定出开平煤田北西翼高突带、下花园八宝山高突带、邯邢煤田鼓山东侧深部高瓦斯带和兴隆-宽城-松树台高瓦斯带4个高瓦斯带.研究表明:河北省内煤矿区高突瓦斯矿井的分布受控于EW向燕山褶皱带和NNE太行山构造带两大构造带,具有分带特征,太行山东麓的瓦斯由于深大断裂和地下水的控制而呈现"西低东高,南小北大"的态势,燕山褶皱带受燕山期NW-SE向水平挤压作用发育有逆冲推覆构造,密集发育的逆断层造成煤层叠瓦式分布有利于瓦斯的保存,80%矿井含煤地层集中在石炭二叠系,石炭二叠系瓦斯突出危险性要比侏罗系煤层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