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矿山传统底部结构存在的作业安全风险性大、出矿卡漏现象严重等问题,进行了"V"型堑沟改造试验。试验结果表明,"V"型堑沟受矿可明显提高矿山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和出矿效率,采场生产能力由160t/d提高到210t/d,明显增加矿山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为了控制放矿过程中的矿石贫化,提高回收率,设计利用放矿模拟实验,采用回归正交方法分析矿石散体厚度、堑沟巷道间距和出矿巷道间距对回收率的影响。根据回归的回收率方程,对回收率影响的顺序为矿石厚度堑沟间距出矿横穿间距,并得出在各因素研究范围内,矿石厚度越大,出矿横穿间距越小,回收率越高。当矿石散体厚度小于20m时,回收率随堑沟间距增大而减小;当矿石散体厚度大于20m时,回收率随堑沟间距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3.
W堑沟型受矿巷道在松软矿体开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大屯锡矿在大马芦矿段开采松软中厚及以上矿体时底部结构受矿漏斗存在的问题,应用一种安全有效的堑沟底部结构受矿方法———W堑沟型底部结构受矿巷道,不仅彻底消除了扩漏、拉底的不安全因素,解决了由于安全因素带来的扩漏、拉底质量差的难题,提高矿石回收率3%的同时还降低了采矿成本,提高了矿床开采效率,实践证明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张家口某地下超贫磁铁矿品位TFe20%,一般易选。根据矿体厚大、品位低、矿石价值低的特点,推荐安全、高效、低成本的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该方法采用大直径深孔倒台阶分段微差爆破,矿块底部结构采用双堑沟形式,由扇形中深孔分次爆破形成,机械化程度高,矿块生产能力大,出矿巷道受桃形矿柱保护,出矿安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大型采场合理底部结构的布置形式,通过对比分析确定采用堑沟式底部结构作为大型采场的最佳形式,同时根据技术经济分析,确定了长进路双采场底部结构为马坑铁矿大型采场的最优的堑沟型底部结构形式。实践应用表明,较传统的底部结构布置形式,长进路双采场底部结构节省了10%的总采切工程量,多回收了20%~30%的崩落矿量,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中关铁矿原设计采用双矿房共用单出矿巷道堑沟式底部结构,出矿进路和穿脉巷道局部采用锚网喷支护,出矿过程中,在出矿进路与底部结构交叉处经常发生塌方等险肇事故。为提升底部结构的安全性,结合矿床开采条件,提出了长进路双矿房堑沟式底部结构以及复合加强支护技术,同时对底部结构巷道围岩进行应力实时监测。结果表明:长进路双矿房底部结构成型及稳定性达到预期效果,该结构可大大减少采切工程量,提高装矿巷道的使用寿命,降低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7.
用地下方法开采前喀尔巴阡钾盐矿区的矿石时,采用堑沟拉底的房式采矿法最为安全。随着回采工作面的推进,受矿水平巷道之间由横断面为3×2米~2的放矿横巷联通。放矿和运搬既费力又危险。众所周知,  相似文献   

8.
柿竹园有色金属矿在分段凿岩阶段矿房采矿法的实践中,针对过去漏斗受矿、双电耙道出矿底部结构之不足,成功试用了一种V形堑沟受矿、双电耙道出矿的底部结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对该矿采矿工艺的完善及类似矿山的开采具有实用价值,本文详细介绍和分析了这种底部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对某矿两起硫化矿尘爆炸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高硫矿床分段崩落采矿法开采过程中矿尘爆炸的点火源是采场V形堑沟底部结构内三角矿堆的氧化自燃。提出用不含硫的废石混凝土在采场底部V形堑沟内构筑三角堆,替换V形堑沟底部结构内的桃柱体,使出矿口处不聚热,消去点火源。结果表明,出矿口处矿石温度明显降低,由最高时的48℃降至31℃,同时V形堑沟内不存留三角堆矿石,使矿石损失率由39%降到38%。  相似文献   

10.
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新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技术难题 ,结合某铜矿开采技术条件 ,提出了“电耙堑沟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新方案。该方案主要特点是沿倾向布置集矿、耙矿的电耙堑沟 ,简化了采场结构 ,大幅度降低了采切比。该方案适于开采底缓倾斜中厚及中厚以上矿体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矿产资源利用率,针对难选-易选-难选夹心分层分布的矿体,展开资源开采方案探讨。以某钨锡矿V_(7-2)矿体为研究对象,分析矿体的开采技术条件,得出该矿体厚度变化大、开采时难选矿石易混入易选矿石、底板稳固性较差的特征制约了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基于上述问题,提出难选矿石与易选矿石协同开采、分采两种方案,前者改善浅孔留矿法的落矿顺序,实现协同落矿、分离滞后出矿;后者改善分段凿岩阶段出矿空场法,实现矿房分层分段一次落矿、分离出矿。通过分析协同开采方案与分采方案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两者都能有效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率,但协同开采方案适宜开采4m以下的急倾斜薄矿体,分采方案适宜开采4m以上的急倾斜中厚-厚矿体。  相似文献   

12.
杨剑  杨家冕  尹裕  刘允秋 《现代矿业》2018,34(11):59-61
根据姑山露天采场挂帮矿开采技术条件及现场实际,提出了适用于该矿三步骤回采的技术方案。通过参考类似矿山经验,设计了2组可行的开采技术方案,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其安全性。通过2种方案的模拟分析比较,选用了合理的回采方案,安全回收了采场东北部的1#和2#穿脉联巷的矿体,回收率达到了60%,贫化率达到了8%,取得了预期效果。   相似文献   

13.
急倾斜极薄矿脉开采时,常遇到采矿方法难以确定、损失率贫化率高、作业空间狭小等问题。为研究适宜的采矿方法,以马子冲锰矿的急倾斜极薄矿脉为研究对象,结合矿山矿脉稳固性较好、底板稳固性次之、顶板稳固性最差的实际工程地质条件,提出采用削壁充填采矿法进行开采。同时进行了削壁厚度、采场结构参数、回采工艺方面的研究,针对顶板稳固性差的问题,提出先进行削壁、后进行矿石回采的回采顺序,有效提高了采矿安全性。最后通过试采,分析矿脉回采时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如矿石损失率为8.37%,矿石贫化率为6.45%等,得出削壁充填法适合急倾斜极薄矿脉的开采,尤其适合马子冲锰矿矿脉的开采。  相似文献   

14.
刘善军  虞茉莉  王东 《金属矿山》2021,50(3):164-168
铁矿组分含量对衡量铁矿石品质优劣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测定方法存在周期长、操作复杂、工作量大、效率低等不足,而目前的光谱原位测试一般仅使用单一光谱范围,难以确定铁矿石中所有组分的含 量。选取鞍山式铁矿石作为试验样品,对样品进行了反射光谱与发射光谱的联合测试分析,并应用高光谱分析技术对矿石中的组分含量进行了定量反演。结果表明:通过将试验样品的反射光谱与发射光谱进行联合分 析与建模,可以反演出样品中Fe3O4、Fe2O3、SiO2各组分的含量以及铁品位、磁性率等重要指标;然后将所建模型应用于矿区现场分析与验证,得到的铁矿分布情况与矿区现场铁矿富集情况基本一致,全铁品位平均 预测误差为3.5%,效果较好。所提出的光谱联合分析方法具有原位测试、操作方便、速度快、效率高、时效性强、无污染等优点,在将来进一步优化模型的基础上,减小测试误差,为以后鞍山式铁矿原位测试和岩矿 智能感知,以至于无人采矿、智能采矿和智能配矿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针对那林金矿开采技术条件,分别采用分段崩落法、分层崩落法开采倾斜中厚矿体和倾斜薄矿体,综合运用光面爆破与喷锚网支护巷道维护技术、中深孔逐孔爆破技术和损失贫化控制技术,取得了矿块平均生产能力达214.11 t/d;矿石综合贫化率21.87%;回收率71.98%;综合成本246.04元/t的较好技术经济指标,为同类矿床的开采提供了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6.
改进采矿工艺降低损失贫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狮子山铜矿开采过程中矿石损失和贫化的现状,针对复杂矿体开采过程中矿石损失与贫化难以控制的问题,主要从改进采矿工艺、优化采矿方法方面进行攻关,提出以“因矿生法”的理念,正确选择合理的采矿方法为有底柱浅孔留矿法和有底柱振动出矿阶段崩落法,并调整了相应的结构参数;采用改进采矿工艺(阶段强制崩落采矿工艺),平均损失率和贫化率分别为7.56% 和17.01%,与原采矿方法相比较,损失率降低5.8个百分点,贫化率降低8.09个百分点。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了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针对甲玛矿区铜矿物种类多、分布不匀、各矿井矿石性质差异大等特点,本文在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对各矿井矿石进行了可选性实验研究,并结合各矿井生产实际,开展了选矿厂入选矿石合理配矿的小型优化实验和生产实践。通过合理配矿方案优化、磨矿中巧妙应用硫化钠、快速浮选等技术措施,连续27天工业生产实践获得铜精矿中铜品位21.90%、金品位8.04 g/t、银品位447.04 g/t,铜回收率91.75%,金回收率67.63%,银回收率66.12%,与合理配矿及工艺技术优化前的年技术指标累计相比,铜金银回收率分别提高1.85、2.27、3.17个百分点. 实现了矿产资源的高效综合利用,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北洺河铁矿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磁铁矿床,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分段高度15 m,进路间距18 m。在上部矿体开采中一直沿用这一参数,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然而近年来,随着采深的增加,矿石损失率有增大的趋势,所以需重新确定深部矿体结构参数。为此,根据目前无底柱分段高度发展趋势,按照3分段回采原则以及有利于回收下盘残留矿量的原则,推荐东部厚矿体选取20 m的分段高度。根据重新测定的深部矿体散体流动参数以及分段高度与进路间距的关系式,计算得出20 m的分段高度能更好地适应目前18 m的进路间距,并提出了不同分段高度间的过渡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探析大红山Ⅰ号矿带含铜铁矿体资源开采利用,在对该矿体地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矿山采选技术参数及经济指标,探索适合矿山生产实际的含铜铁矿体圈定工业指标,在原有地质资料基础上圈定出部分具备回采价值含铜铁矿体,以期实现提高Ⅰ号铁铜矿带含铜铁矿体资源利用率提供参考性的思路和方法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开采技术因素对露采矿石损失与贫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开采技术因素对于露天采矿过程中矿石,贫化有较大的影响。运用图解分析法对损失率,贫化率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推导,并就采矿工作面的推进方式,矿岩接触处分爆线位置,矿岩分爆面倾角等开采技术因素对矿石损失,贫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