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比较文学与西方比较文学之间存在深刻的差异。奠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国比较文学,置身于文化全球化语境中,应依据"和而不同"的原则,以有效的对话模式进行跨文化的比较文学研究。作为东方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文化,可通过互识和互补来促进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加速实现跨文化沟通,构建良性的多元文化平衡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别探寻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定义,认为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既不是许多比较文学家以为的"翻译研究是比较文学之下的一个分支",也不是巴斯奈特宣称的"比较文学是翻译研究之下的一个分支"。事实上两者之间具有"交而不同"的关系,它们的不同在于两者有各自关注的对象:文学和翻译;它们的相交点在于二者共同关注文学翻译并且都开始"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3.
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比较文学研究中一个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课题.从翻译的创造性叛逆入手,最能够深入到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层面.只有依据不同社会及文化的特点实现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才有助于各国文化的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时代化研究范式的建构受到几种观念的影响,化冲突论与化同一论均不能正确反映世界多元化之间的关系。不同民族的化之间从古到今都处于一种辩证联系之中。以辩证统一观念为指导的化研究范式,主张在多元化之间建立同一与差异的互动观念,真正促进多化之间的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5.
从比较文学的基因焦虑感出发,结合ICLA会议主题,探讨了比较文学的基因焦虑感,提出比较文学的基因缺陷、基因扩增等新见解;结合当前在比较文学界出现的“文化热”以及比较文学中的文学研究被日益边缘化的残酷现实,提出比较文学研究可分为微观研究和宏观研究两大部类的新观点,以缓解比较文学的基因焦虑感,从而促进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对跨文化交际中翻译的差异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过程。探讨了译者应如何从文化内涵来分析原作,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其语言表达上的不同,跨越语言障碍,逾越文化鸿沟,增强欣赏与鉴别能力,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7.
针对“法国比较文学学派不属于核心比较文学学派,更称不上正宗的比较文学派”的观点,通过梳理世界比较文学发展历程,回溯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产生背景,证明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而法国的实证方法与美国审美方法是比较文学研究互为补充的两个方面;当今比较文学再次面临新的危机的时候,强调法国学派的科学、严谨的精神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了中西园林的基本差异,指出了这种差异源于各自所属的文化系统,并从中西文化系统植根的“土壤”的分析比较着手,进一步探索了文化类型与特质是园林风格形成的决策性因素,最后提出随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创立,必然产生新的园林文化意蕴与形态。  相似文献   

9.
当下,全球化是一个被广泛关注和讨论的话题,全球化必然对文化带来强大的冲击。对全球化下的文化发展趋势,我们应抱有理性态度:即全球一体下的文化样态不可能是各民族文化融合式的趋同,亦不可能完全在自我封闭中共存,而应该以一种文化对话的方式展开,这种跨文化的对话必须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基础上进行。  相似文献   

10.
阐发研究是中国台湾地区比较文学学者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一种比较文学研究方法,并被概括成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代表性特征,这在客观上对台湾比较文学具有开拓风气的作用,对大陆比较文学也起着一定的示范作用。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比较文学走过了从复兴到发展到提出中国学派的差异性研究范式的长期历程。梳理和反思台湾阐发研究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大陆比较文学的联系,对中国比较文学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与选取单个古城镇进行研究的方式不同,该研究选取了两个典型实例:地处南方山区、"有机"形态的洪江古镇和地处北方平原、遵循《考工记》规划而成的"规则"形态的平遥古城,并在城镇物质形态和深层社会学含义两个层面上比较研究二者的城镇形态特点。通过实地踏勘、文献查阅,并对基础资料加以分析、归纳,发现二者在城镇物质形态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表现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镇平面形态、重要的建筑功能类型、建筑型制、建筑单元之间的关系、边界地带与河的关系,而这些差异来源于二者不同的深层社会学含义,包括城镇起源原因、城镇职能、城镇人口构成、城镇发展规律、文化原点及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建筑形态的有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建筑形态的有机性可以帮助建筑师更深入的理解自然、建筑及人的关系.建筑师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建筑的有机性如形态、结构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笔者分析了建筑形态注重有机性的意义,研究了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理论及作品,提出了建筑形态有机性表现的3个方面,即建筑装饰上的有机性、对有机本质的抽象表现和对有机形态的模拟.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建筑中的有机因素.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发展我国当代建筑的基本途径,而建筑的有机性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  相似文献   

13.
《饰》2008,(Z1)
本文通过对全球化时代的比较设计学进行思考,指出全球化态势下不同设计文化间差异性与统一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设计文化间应互为参照与逾越,以探索未来设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论法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的价值取向受制于特定的文化渊源;法与文化虽然不是同一的,但就其功能而言,二者是相通的;中国与西方法的价值取向的差异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确定其法治模式的根本途径,就在于立足本土,关注其文化背景,以适应大众生活的需求作为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5.
传统翻译学上看,翻译只是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相互转化,侧重于译本与原语文本间的对照比较,看是否忠实原文,但翻译并不是真空产生的,更不是语言之间简单的文字转换。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翻译行为的背后往往隐藏着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和权力运作,有强势文化和弱视文化的权力差异,并且这两种文化之间从来就没有也不可能产生平等对话。这种翻译活动上的不平等通常体现在文本翻译时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归化和异化策略为依据,立足于《骆驼祥子》的施晓菁的英译本,使读者获得文化的归属感,并拥有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心理,从而达到对中国文化认同,使中国文化正能量传播。  相似文献   

16.
从文化、文学、教育三个层面论述比较文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时性,并认为其内涵是: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新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讨论了中西园林的基本差异,指出了这种差异源于各自所属的文化系统。并从中西文化系统植根的“土壤”的分析比较着手,进一步探索了文化类型与特质是园林风格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最后提出随着中国现代文化的创立,必然产生新的园林文化意蕴与形态。  相似文献   

18.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与媒介,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同样也是文化最为重要和基本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语言分析是文化研究的一条捷径。本篇论文以Gfice的经典理论——合作原则为理论基础,分析了小说《喜福会》中几段比较典型的母女间的对话,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了对话所展现出来的人物心理的变化与人物关系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与西罗马是古代世界两个类型不同的文明中心.它们在社会政治经济形态、文化思想意识、社会功能结构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差异.正是因为这种差异,使它们对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产生了不同后果:一个解除了这种威胁,并将这种威胁远逐他方,迫使其向另一文明中心转移;而另一文明中心却在这种冲击浪潮中灭亡了.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汉文化的内聚力和辐射力要比古罗马文化更为强大.  相似文献   

20.
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某国某民族文学作品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异族形象,它并不关注和追究这种塑造或描述的真实性、可靠性,不在乎原形象和重塑形象之间存在多大的差异,形象学关心的是作家塑造异国异民族形象时的个体和社会心理因素、文化背景因素,对本民族本国形象研究则不属于形象学研究。鉴于目前学界某些对形象学认识的模糊和混乱,本文试图通过重新解读巴柔的形象学理论,梳理形象学在比较文学领域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