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因其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善于融会学习外来文化,从而形成了雍容大度、璀璨繁荣的服饰文化.其时女子服饰更是瑰丽奇异,襦裙服、女着男装与胡服3种服饰情况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唐代女妆为中心,首先简要介绍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女性意识和整体服饰特色。然后重点描述了唐代富有特色的女妆,并将唐代女妆与历朝各代的女妆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同时,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唐代女妆出现的背景及其成因。全文主要从文化思想的角度分析了唐代女妆的特色,体现了唐代女性开放的文化,自由的精神以及创新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舞蹈服饰的角度,在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舞服的审美特征。首先,以长袖飘带、裙襦细腰和云冠锦屣为主体的宫廷“女乐”舞服,体现女性的“阴柔之美”;第二,唐代宫廷舞服受到异族舞服的影响,形成了中西结合的“交融之美”;第三,古代礼宾、祭祀仪式的舞服,具有“质朴为尊”和“以羽为仪”的审美意识,显示出“庄严之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舞服,是中国历代服饰的组成部分。唐代舞服,在观念上,不拘泥于前代服饰的繁文缛节,转向对个性、对形式美感、对时代风尚的追求。在作用上,倡导着唐代服饰的新潮流。其外部原因是,来自域外的新事物,符合当时的对外开放政策;内部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提倡,乐舞自娱性的加强,为舞服过渡成生活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5.
关于《琵琶行》的"青衫"引起唐代官服的争论,时断时续,似无结束之意。其实这是唐代官制中官秩与品服错位的结果,评判的核心依据在于"唐制,服色不视职事官,而视阶官之品。"近代学者已有定论,理据翔实可靠。  相似文献   

6.
唐代官员常服体系通过品色制度、章服制度区别等差,绣袍是其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明代官员常服制度经过太祖近30年的努力加以确立,后来的皇帝不断规范得以巩固,而赐服是为其补充。整体看来,唐代对于明代官员常服影响极大,主要表现在服装款式、服装色彩、装饰纹样等3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唐代出现的女着男装现象,是中国服饰史上的闪光点,本文试从唐代的社会开放、灿烂文明等方向来 剖析这一现象,指出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历史的抉择,是时代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本从舞蹈服饰的角度,在三个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舞服的审美特征。首先,以长袖飘带,裙褚细腰和云冠锦履为主体的宫廷“女乐”舞服,体现女性的“阴柔之美”;第二唐代宫廷舞服受到异族舞服的影响,形成了中西结合的“交融之美”,第三,古代礼宾,祭祀仪式的舞服,具有“质朴为尊”和“以羽为仪”的审美意识,显示出“庄严之美”。  相似文献   

9.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唐代背景古装剧,其男装服饰设计基于历史,可为戏服研究所借鉴。文章基于《长安十二时辰》影视、小说及相关文史资料,运用图像学原理,对该剧的影视男装进行探析。研究认为:《长安十二时辰》中的男装设计可圈可点,无论是款式、色彩还是图案甚至服饰搭配都较为严格遵循唐代服饰制度,整体上符合唐代服饰特点;《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部分服饰细节上仍有错误,如李必冠帽的使用上,但瑕不掩瑜;《长安十二时辰》中胡服的设计和使用在颜色和图案乃至穿用人群上都较为灵活,表现了唐代文化的兼容并蓄。  相似文献   

10.
唐代妇女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从宫廷侍女到仕流之妻,女着男装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朝开放的社会、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女权意识的崛起以及佛教道教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基于此才产生了唐代妇女服饰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11.
唐诗中有许多关于服饰的描绘,这是中国服装史中的珍贵资料,通过这些描绘,可以更加形象地了解唐代服饰.本文撷取唐代服装面料、唐代女性服饰、唐代的舞蹈服装3个方面,对唐诗中描绘的服饰进行分析归纳,展示盛唐的服饰壮观.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变化,中唐诗歌的创作意境较盛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盛唐诗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盛唐诗歌阔大、外展,中唐诗歌气象内敛、意境狭窄;盛唐诗歌呈现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之美,中唐诗人或雕琢炼饰、追求丽藻与远韵的统一,或崇奇尚怪、追求“笔补造化”的人工之美;盛唐诗歌慷慨激扬,中唐诗歌低沉惆怅。  相似文献   

13.
边塞诗作为唐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题材、立意、手法、风格,均有不少精彩之作。从内容上分析唐代边塞诗,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唐代的诗歌创作,并深刻理解唐代的社会生活和盛唐精神。  相似文献   

14.
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纺织品美术高度发展时期,其服饰图案独特的艺术特点,逐渐衍生出美的内涵。本文通过对唐代服饰图案的形式美,象征意义的分析,探讨唐代服饰图案透过社会、历史所折射出来的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5.
唐初官方藏书的问题很多,在政府倡导下唐代的校雠事业非常兴盛,校雠机构有秘书省、弘文馆、崇文馆、集贤院、司经局.通过对现存文献的分析和比较,唐代校书学士、校书郎、正字是校雠文献典籍的专职官员.唐代政府在典籍校雠方面已经形成较为完整而严密的制度,对校雠人员的工作情况也有相应的管理和考核.  相似文献   

16.
在唐代的长安城,酒是最受欢迎的饮品,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很重要的调节作用。唐代长安酒的出品渠道多,酒品类型丰富,产生了多种名酒,酿酒技术超过前代,饮酒风潮也始终处于高涨状态。通过对唐代长安酒品供应和饮酒氛围的探讨,可以深刻了解当时的酒文化,再现封建盛世都城长安的生活场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唐朝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分析,探索了其幽默艺术的本质特征和发展形式,展示了唐人的辩捷、诙谐和机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织锦纹样在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个时期的分析,指出唐代织锦纹样是从初唐时期以走兽纹为主渐渐向中、晚唐时期的写实花鸟纹样演变的.在此基础上,对唐代织锦纹样演变的渊源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唐代至少有49所盐池,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与前代相比,池盐产地剧增,生产规模扩大,产量大大提高.这些变化与统一局面的形成、唐朝后期的盐法改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仰韶龙山富盛唐,洛阳文物久隆昌。瓷坛独擅一枝秀,三彩交辉华夏光。"唐三彩是中国唐代流传至今的宝贵的艺术品,它吸收了中国绘画、石刻、雕塑等工艺美术品的优点,它的审美价值不仅仅只停留在是一件陶制品上,它更能反射出制作者的艺术层次,以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因此,对于唐三彩的研究就显得有很大意义。文章介绍了唐三彩的历史,制作及艺术价值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