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编读往来     
《建筑与文化》2009,(6):115-115
目前,不少高校建筑学院的教授拥有了自己的建筑工作室,教授们在兼顾建筑设计教学的同时经营工作室。不同于设计院的建筑师工作室和独立执业的建筑师工作室,教授们所开设的这类工作室具有关注实验与实践、理论与理想、发生与发展的多重特征和兼顾建筑教育、建筑实践的双重意义。下期关注将就这一现象展开剖析,探讨教授工作室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城市建筑》2013年7月刊主题为"西班牙建筑",本期邀请西线工作室的主持建筑师魏浩波担任客座主编。恰逢西班牙Baum工作室到访贵阳,由于西线工作室在中国西部独特且极具代表性的地域建筑实践,与Baum工作室在欧洲的可持续建筑实践对中国西部半工业化生产状态下的建造现状颇具启发意义,因此本次学术沙龙诚邀这两个地处同一纬度但不同国度的事务所的建筑师。  相似文献   

3.
张光武  李群  翁素馨 《居业》2021,(5):41-42
本研究在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建设及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经验,构建出既符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又符合建筑室内设计设计人才职业成长规律的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多工作室集群教学模式,为其他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个案研究,对高职院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给兄弟院校室建筑内设计专业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提供实践示范.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西线工作室在贵州的乡土实践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当代建筑背景下建筑师的"上山下乡"与"地方性话语"的诠释。从路径的设计、空间氛围的营造、空间秩序的组织三方面出发,总结出西线工作室在贵州的三种地方性建筑实践策略,有助于后续对当代贵州地方性建筑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5.
超城哲学     
当前中国的发展让人兴奋不已。开放与改革使整个国家与社会处于一种试验和不确定之中。超速的发展让人瞠目结舌。在这一伟大的时刻,是作为亲自参与这一时刻的见证者,还是冷眼旁观,成为这个时代人们的关键抉择。超城建筑工作室选择了前者,在中国具体的语境中独立的实践他们的理论和探索。2007年,IDA本能动力建筑工作室落户北京并更名为超城建筑工作室(CU OFFICE)。  相似文献   

6.
陈雷  李燕  张伶伶 《建筑师》2020,6(6):91-97
本文从当今中国社会人才需求多样性与建筑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这一矛盾入手,从教学实践中关注国内现行 建筑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东北大学建筑学院“404工作室”自 2013年开始探索,探讨了一种与现行建筑教育并 存的建筑人才培养拓展模式的策略,并总结了“404工作室”日常教学对学生培养的作用,从而为国内非主流小 规模建筑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一种教学改革的拓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6)
<正>在造建筑工作室以推己及人的体验作为出发点和落脚处,希望在工作里保持一种慢工出细活的状态,保有对传统的感情,将人们生活的愿望进行细致而耐心的梳理,使之成为扎实的创造,成为指向美的建筑语言。建筑素描杂志(EL Croquis) TEd'A事务所专辑里,有一篇题为《转化与范式》的专论(Transformations and paradigms:On the Built Work of TEd'A Arquitectes)。文章以事务所实践为例,分析了范式与现实的关系、范式与理想建筑的关系、事务所对范式转化的操作。  相似文献   

8.
本工作室是一支年轻的团队,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至今已有5年的工作积累。由工作室主任带领着5名年轻的设计师,工作室除了有严谨的工作作风之外还充满了理想与激情。 工作室以居住建筑的设计为主,同时将学校建筑,商业建筑等及民族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作为主要研究及实践方向。向大家汇报、介绍的作品,大部分是工作室近期承接的或已经建成的项目。其中包括,方案,初设及施工图。  相似文献   

9.
《世界建筑》2015,(4):40-42
<正>访谈时间:2015年3月24日访谈地点:北京路培:阿尔瓦·阿尔托一生为自己先后设计过两个工作室,一个是设计于1935-1936年间的自宅,同时兼作他的工作室(the Aalto House);另一个是设计于1955年、并于1962-1963年扩建的工作室(Studio Aalto)。据记载,阿尔托本人曾说过,"建筑是一种不能在办公环境中创造出的艺术。"~(1))您曾不止一次造访过阿尔托的这两个工作室,您如何评价这两个建筑?与阿尔托其他的建筑作品相比,他为自己设计的工作空间具有哪些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0.
工作室专注于公共建筑、剧场建筑、商业及居住建筑,而且将云南地域建筑创作作为实践的主要内容。通过若干项目的实践与反思,工作室逐步形成以“创新、技术与服务”三者为主的创作理念。在“创新、技术、服务”创作理念指导下,工作室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1.
王顺卿 《山西建筑》2006,32(16):39-40
简述了结构设计的现状以及实际工作中进行概念设计的意义,介绍了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中的应用,提倡采用概念设计思想来促进结构工程师的创造性,推动结构设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凌琳 《时代建筑》2008,19(1):24-27
随着建筑师和艺术家在观念上相互影响和实践上彼此越界,建筑与艺术的学科边界变得不那么清晰,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和艺术的操作有着根本上的不同。艺术中的去物质化是对成见的质疑,在“思想高于物质”的名义下忽略建筑实实在在的物质性,亦会影响概念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进一步研究具有标志性特征的建筑,文章结合厦门理工学院北门景观工程概念方案的设计实践,从总平面布局、功能组织、建筑造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隐喻、象征的设计手法对标志性建筑与景观的设计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沈熙为  孔捷   《中国园林》2023,39(1):34-40
风景园林技术随着学科的发展在不断变化,也被广泛应用于科研与实践中。但“风景园林技术”一直未得到明确定义,导致学科核心领域边界与竞争力模糊不清。以期刊文献及档案文件为样本,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样本的技术、主题、领域等进行内容分析与荟萃分析,并结合专家访谈,构建了21世纪风景园林技术概念模型与技术分类,探索风景园林主题、核心领域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对实践与研究的意义。研究认为,21世纪风景园林技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底,根据学科科研与实践需求发展出来的。这些技术与风景园林主题相结合,进一步明确了风景园林学科核心领域与核心领域之间的关系。该模型有助于学科内新知识的传播,进而明确并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深圳市光明新区中央公园概念规划方案国际咨询活动的过程,并总结了这类概念规划咨询活动的技术支持工作流程,重点对本次竞赛的优胜及入围方案进行了方案解读,尤其是阐述了它们在农业景观、环境伦理、传统文化和绿地认养等4个方面对于我国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玉溪市城市规划展览馆投标方案的解读,总结了方案的理性生成过程,探讨了各方面限定条件特别是城市空间格局对设计的影响,使设计活动本身成为一次场地环境影响建筑生成过程的有益实践。  相似文献   

17.
费凡  岳邦瑞  聂静 《中国园林》2024,40(4):77-81
生态美学是一门面向生态危机、致力审美体验与环 境健康共赢的规范性学说,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 义。如何借由景观感知研究助推生态美学观的传播,引导公 众审美意识转向自然关怀与伦理正义,是风景园林学科关注 的重点问题。基于此,旨在借由理论综述与案例分析探讨以 景观感知为中介的生态美学践行途径。具体包括:1)在概念 框架层面,讨论了景观感知、生态美学观及风景园林实践的 关系;2)在价值规范层面,构建了践行生态美学的目标体系, 包含“安全氛围的暗示”“关怀意图的显露”“地方文脉的 反映”“生态规律的阐释”及“生态伦理的激发”5个关键维 度;3)在实践应用层面,凝练了围绕目标体系的一系列风景 园林营造策略。通过系统认识美学规范与景观实践间的作用关 系,以期为基于人本感知的、面向当代美学诉求的风景园林研 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孔宇航 《新建筑》2007,(6):28-32
试图以独特的视野剖析当代中国研究生建筑教育现状,指出其中目标定位的模糊性、教育体系与社会的脱节,以及研究生设计课程教学安排的系统性缺失等诸多问题。大连理工大学建筑学教育改革模式,强化了研究生设计教学主干课程的系统性,设置了概念设计竞赛,城市设计与设计研究方法,以及导师纵向设计课题研究与建筑实践三大设计课程板块。目的在于加强学生设计能力的培养,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研究性设计论文为学习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9.
While sustainability has become a mainstream concern in design thinking and practice, the debate is fragmented and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remains contested. We interpret this as symptomatic of a widening gap between architectural academe and the world of practice. Inspired by the “pluralist imagination,” we propose a meta-framework based on analyses of competing discourses at three levels: conceptual, performance, and pedagogical. With the intention of inspiring a critical attitude among designers, the value of such a framework lies in its ability to promote dialogue across theoretical boundaries in order to impede both notions of theoretical determinism and panacean interpretations of proliferating sustainable practices.  相似文献   

20.
游牧空间思想是吉尔·德勒兹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建筑设计理论与实践影响深刻。然而,德勒兹对游牧空间的定义是描述性的.无法直接指导建筑空间的生成。本文以茨城快速机场概念设计为例.尝试将游牧空间描述性的定义转译为生成性的算法.为具有游牧空间特性的建筑空间设计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