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各类历史文献、实测数据及工匠访谈资料的梳理,系统剖析了广东地区营造用尺的尺长范围及分布规律,将广东地区的各类营造用尺划分为粤地闽尺(29.4~30.0 cm)、粤地赣尺(35.0~38.0 cm)、粤尺(31.5~32.0 cm)三类,并探讨了用尺过程中的一些换算关系和特殊尺法。在此基础上,结合度量衡史、移民史、文化地理学相关研究,对粤地三大尺簇的源流及分布演化加以考证、解读,认为粤地闽尺源于唐大尺,是闽系乡土营造尺在粤地的延伸;粤地赣尺源于清代裁衣市尺,与赣系乡土营造尺中的“赣大尺”同源;粤尺则源于宋明营造官尺,蕴含了粤地相对正式和官方的营造话语。对粤地乡土营造尺的流布分析显示,尺系与文化传播线路具有高度关联性,尺缘与语缘、血缘类似,是传统营造分区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针对徽州地区传统营造技艺断代消亡的现象,通过分析传统营造的用尺逻辑和古代堪舆术数中的用尺技法,结合历史文献、工匠访谈与数理统计,总结出徽州地区传统营造用尺的尺系范围、尺法规律,以期为徽州传统民居研究的深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吕颖琦  李浈 《建筑学报》2022,(S1):198-205
对福建地区乡土建筑区划问题研究进行探讨,通过福建闽中地区与省内其他地区乡土建筑营造术语、篙尺技艺、建筑形制3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就已有的多种分区方法进行对比,对福建乡土建筑的区划问题提出新的思路。根据本文术语、篙尺与形制的研究基础,提出沿海闽风与内陆两大体系共存的福建乡土建筑区划的整体性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浈  张嫩江 《建筑学报》2022,(S2):129-137
赣南地区东生围建筑内保存一根“量天尺”,其上出现一段与营造程式相关的文字,与以往所见南方的篙尺记录内容不太相同。论文结合族谱资料,确定了该“量天尺”的制作时间和对应建筑,并基于赣南乡土建筑的结构形制,对”量天尺”上的六个营造匠语即“起符、起脚、上梁、扇架、行墙、梁归栋位”进行语义及实际营造行为的辨析,进而整体性地梳理赣南地区的营造程式,并探讨匠语稗义及其内涵。为在更大地域范围中探讨赣南乡土建筑营造的源流问题提供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以浙南、闽北、闽东两省历史上的地理、文化交叠区域为考察对象,以广泛采用公尺为建筑营造用尺之前的传统营造尺,如曲尺、鲁班尺、玄女尺、五尺等的尺系分布与使用情况为考察内容,为进一步厘清该区域内乡土建筑营造技艺系统与匠派特征提供重要切入线索。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闽北流传至今的大木营造技艺为研究对象,通过长期与闽北多位大木掌墨师在施工现场跟踪记录,对闽北大木作的营造意匠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包括营造观念、篙尺技艺、榫卯技艺以及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匠技口诀、匠习手风。为进一步区划乡土建筑谱系、闽北地区的乡土建筑修缮设计与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朱宁宁 《建筑师》2018,(2):46-50
《新编鲁般营造正式》中详细记载了门尺法的原理和应用,分析其应用规则,以此为线索解读民间传统匠人的营造技术和营造思想。  相似文献   

8.
以武陵山区历史发展中"原住民"与"移民"两大势力的对立为切入点,定位二者所属乡土建筑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而通过对居住方式、建筑形制与结构方式的分析,从整体上对山区内乡土建筑进行再分类。  相似文献   

9.
尺法是传统营造研究最核心的内容之一,而基准尺长是研究营造尺法的先决条件。本文指出了营造尺基准尺长获取的三种方式,即实物测量、口诀换算和文献推算, 解析了乡土营造中“一地多尺”现象的原因和处置方案; 进一步阐述了传统营造尺法的两个基本的方向,即“整数制”和“压白制”,并细划了其具体类型的操作方式。  相似文献   

10.
颜炳亮 《住宅科技》2022,(12):37-43
文章从安亭陆氏住宅切入,按照苏州木工尺复核其尺度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解读其营造匠意。结合安亭陆氏住宅的使用性质、院落组织关系、建造时代等信息,将尺度研究的对象由地方重要建筑拓展至民居,研究的范畴由单体建筑拓宽至组合建筑,研究的时期由宋、元、明延伸至清末民初,并将“减尺定侧”的设计精度由整尺、半尺扩展至1/4尺。这是对当今上海地区传统民居的整体认知的有益补充,可为今后上海地区乡土建筑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受地形及经济条件所限,重庆农村山区地区公路普遍存在未铺装率高、路面等级低及养护率低等特点。大部分新建及改建农村公路是在旧路路基的基础上稍做修整,然后直接铺筑水泥混凝土或沥青表处。根据对重庆市山区农村公路交通量、使用情况等的调查研究,还需进一步开发新的路面结构形式来实现农村山区公路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2.
山地农居在浙江中部多山地区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于传统农居存在通风不良、采光不足、造型单一等缺陷,在时代背景下,面临挑战。从节约土地、发挥房间功能、利用空气热作用原理形成室内空气循环、增设节能降耗辅助构造等方法,达到节能环保目的。通过设计,创新传统民居功能布局,调动自然环境因素与建筑构造之间的互动,减少成本,提高建筑节能降耗的效果,对多山地区农居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乐荣彪 《山西建筑》2012,38(13):166-167
针对山区通村公路的现状,提出通村公路示范路建设的方案,并详细介绍了通村示范路建设的必要性、建设主体、质量技术标准以及需要突出的重点,以期指导山区通村公路示范路建设。  相似文献   

14.
Although pump-well is the primary drinking water source in rural areas of China, there are still 8.4% of villages reliant on cold-spring. In this study, a survey of arsenic concentration in cold-springs and pump-wells was carried out in Hui County, Northwest China. A total of 352 drinking water samples, including 177 cold-springs and 175 pump-wells, were collected. The maximum arsenic concentrations in cold-springs and pump-wells were 0.482 mg/L and 0.067 mg/L, respectively. We found that 15.8% (28) of total cold-springs and 1.1% (2) of total pump-wells had arsenic concentrations exceeding the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of arsenic in drinking water of rural China (0.05 mg/L). Our findings show that 5 cold spring-contaminated villages are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s of Hui County and 2224 inhabitants may be at risk of high arsenic exposure. This paper indicates that arsenic contamination of cold-springs may be more serious than expected in mountainous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and extensive surveys and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contaminated areas and affected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15.
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和大库区并存使重庆成为全国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较为典型的地区。要打破这种城乡二元分割格局、解决农村问题,就必须城乡统筹考虑,加快城镇化进程。文章在分析直辖后重庆城镇化建设的主要绩效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推进重庆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江西省农村妇产科2项适宜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的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受训人员中98.96%者需要培训,对培训的组织管理工作和专家的教学满意度达100.00%;技术使用者中96.67%愿意推广该2项适宜技术、90.00%对疗效表示满意、95.56%掌握了该2项适宜技术、37.38%认为费用降低;服务对象综合满意度达96.12%,且98.83%的服务对象愿意接受该2项适宜技术的服务。结论江西省农村妇产科2项适宜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效果良好,受训人员、技术使用者、服务对象对其评价均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江西省计划生育适宜技术供方使用及评价情况。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5个示范县228例医务人员使用4项计划生育适宜技术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医务人员对4项计划生育适宜技术总体满意度为76.2%。对4项技术的满意率存在明显差异(P〈0.001)。4项计划生育技术的诊疗效果、操作简便、病人易接受、适宜性、安全性、节约时间、省钱等方面的满意率分别为96.5%、93.4%、92.5%、97.8%、98.2%、92.5%、83.3%。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技术使用者的专业技术职称越高越容易推广,对技术掌握的程度越熟练越容易推广,适宜技术价格越贵越不容易推广,诊疗效果满意则易于推广。结论江西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使用推广效果好。适宜技术的推广宜选用职称高、技术熟练、价格相对较低、疗效较为满意的技术开展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江西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培训效果。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5个示范县医务人员进行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项目培训,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培训需求:医务人员对农村卫生适宜技术需求率从高到底分别是西医技术、计划生育技术、中医技术。西医技术项目需求率排首位的是"儿童哮喘早期诊断及规范化治疗"(90.00%);计划生育技术中排首位的是"臭氧妇科治疗仪技术"(75.00%)。②培训效果:医务人员培训后掌握西医、中医和计划生育技术的熟练情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均P〈0.05);县、乡受训人员培训后掌握技术熟练情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培训前(均P〈0.05),村受训人员培训后较培训前有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培训满意度:医务人员对培训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专家的教学方式方法满意度分别为83%、87%。结论江西省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对提高示范县农村的医疗卫生技术水平有明显的效应,同时继续加强村级医务人员的技术培训甚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公园城市建设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城市建设新模式,为中国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方向。为实现公园城市美好愿景,指导各地科学有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积极响应地方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需求组织编制了团体标准《公园城市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研究确定公园城市的内涵、特征与宗旨目标基础上,构建包含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活服务、安全韧性、特色风貌、绿色发展、社会治理7个方面的公园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明确了公园城市建设3个层级目标指引下的具体建设内容、要求及预期成效。对《标准》编制的背景、目的意义、基本思路进行阐述,对其主要内容及重点要求进行详细解读,为公园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把握城市新发展理念及实施对策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南靖县世界文化遗产土楼聚落河坑村是汉族稻作农业向闽西南山区拓展,逐步吸收土著生存智慧成就的农副养结合的复合型农耕聚落,其景观形态的形成是传统农耕智慧下人与自然复杂互动的结果,反映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机制。采用人类学的文献研究、口述历史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初步还原传统农耕时期(清代至民国)聚落状况,包括"因地制宜"的农业生态系统及"顺天应时"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透过河坑村"人与天调"的聚落景观动态变化背后复杂的人与自然的互动,揭示传统农耕智慧下的乡村社会生态韧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