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花岗岩侵位机制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地壳不同层次侵位的花岗岩浆具有不同的温度压力条件,与围岩之间存在不同的密度差和粘度差,加之不同地壳层次存在着不同的岩石流变学特征,导致花岗岩浆在地壳不同层次具有相异的侵位机制和侵位构造特征。一般来说,在下地壳层次侵位的岩体形成于封闭—半封闭环境,不利于岩浆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矿床的形成;在中上地壳层次侵位的岩体因处于相对开放环境,且又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分异演化过程,因而有利于形成诸如接触交代或其他岩浆热液矿床。由于不同侵位机制的岩浆体系具有不同的机械力和化学活动性,从而产生不同特征的侵入接触构造体系,营造出不同的侵入接触成矿环境。在中上地壳层次侵位的杂岩体以多次脉动、增量式生长为特征,其增量生长方式可表现为反环带-外侵式、正环带-内侵式和不规则-离散式,其中有利于成矿的杂岩体往往表现为反环带-外侵式。  相似文献   

2.
采用野外地质调查、构造要素测量和FLAC数值模拟等方法,探讨了北淮阳地区中生代岩浆活动对晚古生代杨山煤系变形-变质作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商城岩体侵位所伴随的热力和应力,不仅显著促进煤的变形-变质进程,使煤级达到半石墨化阶段(Romax〉8%),而且还对已有构造格局产生一定程度的改造.这种改造主要表现为区域构造线在岩体附近发生偏转、地层倾角增大、发育轴向与岩体边界近于平行的次级褶皱,从而导致杨山煤系构造格局复杂化并影响到含煤块段的赋存状况.FLAC数值模拟证实,岩体侵位施加放射状挤压应力在岩体周缘形成了一定宽度(约为岩体半径的1/5)的应力集中带,这是造成杨山煤系构造格局畸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通过最新锆石SHRIMPU—Pb测年,获得了南华山花岗闪长岩3组新的同位素测年资料,即乱堆子岩体、油房院岩体、石洼里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431±5)Ma,451+54-32Ma,(437±5)Ma.认为这3个岩体均为加里东构造运动的产物,具成因联系,属同一个岩浆序列.其中,油房院岩体侵位略早,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乱堆子岩体和石洼里岩体侵位较晚,形成于早志留纪.  相似文献   

4.
基于构造解析,认为大厂矿田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系统、印支期层滑剪切成矿系统及燕山期岩浆成矿系统;91、92号层状矿体是集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印支期与燕山期叠加成矿于一体的多因复成矿体;印支期层滑剪切成矿系统控制了75、77、79、80号层状矿体与100号岩溶型矿体。燕山期成矿系统从早至晚包括:① 控制细脉带矿体的偏正花状节理系成矿构造系统;② 控制大脉带矿体的偏负花状张裂系成矿构造系统;③ 控制94、95、96号层状锌铜矿体及岩体接触带矽卡岩型铜锌矿体的、与岩体被动侵位-层滑剪切有关的成矿构造系统。认为丹池成矿带存在海西期喷流沉积成矿系列、印支期层滑剪切成矿系列及燕山期岩浆岩成矿系列;讨论了大厂矿田成矿构造系列与成矿系列的时空联系;从矿体形貌学上分析了矿体形貌与构造体系及样式之间的因果关系。印支期成矿观点的提出,不仅可以补充与丰富区域成矿与找矿的理论,对于了解古特提斯成矿域的成矿特征、构造过程及构造边界等科学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通过构造解析证实,山西中条山北峪花岗岩体内各类定向构造分别为岩浆流动构造、边缘片理带和韧性剪切带。对各类捕虏体尤其是新发现的相当于中条群余元下组透闪石大理岩捕虏体和岩浆侵位机制的研究推断,北峪花岗岩体为中条晚期底劈侵位(伴有顶蚀作用、气球式膨胀作用)的岩浆岩体。  相似文献   

6.
四川红卓铜矿是一个新发现的矿点,研究程度比较低.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及室内综合分析,重新划定了矿区地层顺序,认为矿区构造为脆韧性和脆性2个层次.脆韧性变形以顺层剪切为特征,构造序列可确定为脆韧性顺层剪切→褶皱、逆冲断层→断层正滑.红卓铜矿在成矿特点上受构造影响明显,断层将矿区分为南西、中央、北东3个带,以中央带岩浆成矿作用显示最强.  相似文献   

7.
西秦岭礼岷金矿田构造压影域控矿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秦岭礼岷金矿田分布五大花岗岩体,经研究发现,该五大岩体沿“X”型共轭断裂侵位于泥质地层中,金矿床产于岩体外接触带的持定位置,形成于造山期后的伸展构造环境,在共轭断裂剪切作用下,在岩体外接触带中形成挤压域和压影域非均匀应力场,金矿床仅限于压影域内,这是岩浆期后成矿热液向低压构造区迁移的结果。据此,在预测中发现了新的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对东天山地区三岔口矿岩体和三岔口东岩体的成因及构造背景进行探讨。三岔口矿岩体为一套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体,形成于443 Ma,为晚奥陶世岩浆作用产物。三岔口矿岩体具有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的特征,表明其形成于岛弧环境,高放射成因Nd(εNd(t)=6.6~7.5)和低初始N(87Sr)/N(86Sr)值(0.703 69~0.703 89)表明岩浆混合中的基性端元很可能起源于俯冲带亏损的岩石圈地幔,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下地壳部分熔融,并与生成的花岗质熔体混合形成中酸性岩浆。三岔口东岩体为一套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体,侵位时代约为322 Ma,属于中亚造山带碰撞后岩浆作用的产物。三岔口东岩体同样具有岛弧岩浆特征,富集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但其岛弧特征继承自其下地壳源区的性质,东天山地区下地壳主要是早古生代形成的深埋弧岩浆岩拼贴而成的。三岔口东岩体同样由壳幔岩浆混合作用形成,其基性端元可由区内同期基性—超基性岩体模拟。三岔口矿火山弧岩浆组合的确立可将康古尔地区俯冲作用的时间追溯至奥陶纪。晚石炭世早期,康古尔缝合带区域构造由挤压向拉伸转换,三岔口东岩体对应区域的后碰撞构造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
广西平桂地区隐伏花岗岩可分为三类:出露岩体边缘隐伏花岗岩,出露岩体外围全隐伏花岗岩,出露岩体内部隐伏的晚期侵入花岗岩。根据本区岩浆侵位、控岩构造、接触变质、岩(矿)脉、物化探异常、遥感影象等特征,提出5个隐伏花岗岩预测区。在预测区公婆山—骆驼山地段开展壤中电导率及吸附汞测量找矿评价,钻探结果发现了隐伏锡矿。  相似文献   

10.
五台幔枝构造的演化与金、银多金属矿床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五台—恒山花岗岩—绿岩地体与燕山地体(西侧部分)所分布的金、银多金属矿床,是受太古宙超大陆地壳裂解作用所形成的裂谷型热幔柱,和复合或叠加的中生代幔枝构造控制,均沿EW向及NE向韧性剪切带分布.在幔枝构造的内部是以金(铁多金属)矿床为主,其外围拆离带是以银多金属矿床为主,形成“金三角、银镶边”的特征.它们的成因皆和地幔活动导致的壳幔岩浆侵位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河南内乡夏馆—西峡二郎坪一带金矿床(点)广泛分布,成矿类型多样,产出条件复杂,岩体与 围岩接触带以及中元古代和早古生代地层中都有金矿形成。根据成矿物质、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机制, 将产于接触带和地层中的金矿体分为5种类型,它们是在火山、火山沉积和正常沉积等不同背景下,由 岩浆热液、变质热液或地下水热液叠加改造(再造)形成的,每类矿床都经历了多期多阶段成矿过程,以 后期热液交代、充填成矿为主。构造对金矿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金成矿带,二级 韧脆性剪切带控制金矿床分布,三级层间破碎带、断裂裂隙带和接触带构造控制矿体就位。构造热液 的叠加改造或再造主导了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12.
铧厂沟造山型金矿位于陕甘川金三角成矿区腹地勉县—略阳—宁强成矿带的西北侧。在矿区和外围构造以及显微构造综合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资料,探讨了该区构造对金矿的控制作用;结合区域构造演化,讨论了各期构造对成矿的影响及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铧厂沟矿区及其附近在印支期至少存在两期构造运动,即俯冲-碰撞导致的SN向挤压(D1)以及近EW向走滑剪切(D2);SN向挤压(D1)形成了近EW向的片理及层间紧闭褶皱,这些EW向构造形成了矿区的构造格架,其中褶皱的发育造成了载金黄铁矿在转折端的富集,属于容矿构造;近EW向走滑剪切(D2)分为右行和左行剪切活动,造成了区内间隔分布的韧性剪切带,剪切带对其内部的黄铁矿进行了强烈改造,使其内部形成显微裂隙,成为Au沉淀富集的场所,从而控制了Au的进一步富集、沉淀,也属于容矿构造。这些认识表明铧厂沟金矿的形成与造山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鲁东造山带基本特征及边界确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鲁东造山带地处扬子与中朝陆块之间,呈北东向延伸,其南,北边界为部桑断裂和五莲桃村断裂。该造山带是在扬子陆块与胶辽古陆碰撞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突出特征是主体岩性为晋宁期变质中酸性侵入杂岩,其中广泛发育以榴辉岩为主的中元古超高压及高压变质杂岩,区内普遍分布深部-中部层次构造片麻岩带和变晶糜棱岩带,构成区域构造格架,露头尺度的多期初叠加褶皱到处可见,但是没有规模较大的或区域性褶皱构造,区域构造线为北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入侵检测技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然而,当前采用数据挖掘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一个主要弊端是当被保护的系统发生了一些变化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后,误报率会明显提高.本文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入侵检测系统框架,该框架能够自适应的维护正常规则集,并且在不牺牲检测性能的情况下解决规则的重新计算问题,从而使正常行为轮廓中的规则可以不断更新,加入新规则,删除旧规则,并修改已有的规则的支持度和置信度,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入侵检测系统规则集的及时更新问题。  相似文献   

15.
While faults are commonly simulated as a single planar or non-planar interface for a safety or stability analysis in underground mining excavation, the real 3D structure of a fault is often very complex, with different branches that reactivate at different times. Furthermore, these branches are zones of nonzero thickness where material continuously undergoes damage even during interseismic periods. In this study, the initiation and the initial evolution of a strike-slip fault was modeled using the FLAC3D software program. The initial and boundary conditions are simplified, and mimic the Riedel shear experiment and the constitutive model in the literature. The FLAC3D model successfully replicates and creates the 3D fault zone as a strike-slip type structure in the entire thickness of the model. The strike-slip fault structure and normal displacement result in the formation of valleys in the model. Three panels of a longwall excavation are virtually placed and excavated beneath a main valle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ored and dissipated energy associated with the panel excavations are examined and observed at different stages of shear strain in the fault to evaluate bump potential. Depending on the shear strain in the fault, the energy characteristics adjacent to the longwall panels present different degrees of bump potential, which is not possible to capture by conventional fault simulation using an interface.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巴楚隆起南部边缘玛扎塔格山地表构造为一倾向南的新近纪单斜地层,而中深部则为凸向北玛扎塔格背斜弧形构造带。根据该区构造展布特征,依据地震和钻井资料,对玛扎塔格构造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首先从平面上分析了该构造主挤压应力方向,然后建立起弧形构造不同部位构造接触关系,引进斜向逆冲断层褶皱概念,分析了所解释的地震剖面,并对其进行部分平衡恢复。结果表明:弧形构造主挤压应力方向垂直弧顶(中部),与弧形构造东、西两段斜交;弧形构造中部与东段之间发育撕裂断层——玛4井东走滑断层,弧形构造中部与西段之间的分界构造为玛7井西侧向断坡;无逆冲断层的部分恢复剖面显示弧形构造中部位移较为均衡,古生界地层从上到下缩短量基本一致,说明构造基本上为纯挤压作用形成的滑脱褶皱;弧形构造西段滑脱褶皱北翼的寒武系—奥陶系地层缩短量大于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缩短量,说明滑脱褶皱的北翼存在斜向剪切作用,其形成的构造可与混合剪切断层弯曲褶皱类比;而弧形构造东段的部分恢复剖面表明中上寒武统—中下奥陶统缩短量增加很快,而石炭系—二叠系缩短量逐渐减少,说明该构造存在斜向剪切作用,其形成的褶皱类似于简单剪切断层弯曲褶皱;玛扎塔格弧形构造属于旋转弧形构造类型,即早期平直构造被晚期挤压导致逐渐弯曲形成的弧形构造,这与剖面上观察到的生长地层得到变形时间认识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北京密云地区四合堂北二长花岗岩体、番字牌南花岗岩体、冯家峪花岗岩体和花岗闪长岩体的SHRIMP锆石U-Pb定年结果。首次获得四合堂北二长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29±2)Ma,番字牌南花岗岩岩体侵位年龄为(130±1)Ma,冯家峪花岗岩体和花岗闪长岩体侵位年龄均为(127±1)Ma,表明这4个岩体均在早白垩世发生侵位。四合堂北花岗岩体和番字牌南花岗岩体侵位于四合堂推覆体上盘,并切割太古代片麻岩的片麻理;冯家峪岩体侵位于大水峪—北石城正断层的上盘,并切割了该断层。这些岩体的侵位时代为限定云蒙山变质核杂岩的活动时限提供了精确的年代学制约。  相似文献   

18.
混合型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入侵检测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广泛采用的基于组件和基于代理的两种分布式入侵检测模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合两种模型设计了一种基于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和基于主机入侵检测系统的混合型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并对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工作流程、消息格式、通信方法展开了讨论。最后给出了系统的部署方案以及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准确地检测出以上多种类型的攻击行为,并及时地采取相应措施,阻断攻击者的网络连接。  相似文献   

19.
在剪力墙结构中,当剪力墙孔洞开肾民大,以致墙肢明显出现局部弯矩,在许多楼层内墙胶有反弯点时,结构宜接壁式框架计算。木文推导出整体坐标下考虑剪切变形影响的带刚域杆件单元刚度矩阵,编写出壁式框架结构计算机分析程序。该程序也可用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和一般平面框架结构的计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