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余洋  蒋雨芊  李磊 《中国园林》2021,37(3):20-25
在城市生命安全的视野下,城市空间对健康的需求被再次深度思考。基于文献梳理,从健康服务功能的角度,总结国际经验及近10年国内外街道健康绩效实证结果,将健康内涵与街道要素叠加,提出将健康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策略。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位一体的维度,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街道概念和作用机制,明确了体力活动、环境舒适、街道安全和社会交往4个健康影响路径,构建了“内涵-路径-属性-指标”的健康街道量化评估过程,以及涵盖“空间要素、管理实施、街道设计、健康绩效”4项内容的设计实践模式,并进一步说明了量化测度、健康绩效和设计导控的内容。拓展了健康性在街道空间的实现途径,提出了健康理念下的街道发展新模式,为街道的理论认知、设计导控与评估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大暴发引发了全国对城市公共健康的高度关注,解决城市健康问题需要城市空间策略的积极应对。街道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从促进居民健康的视角研究街道设计的概念内涵、方法流程、评估监测等内容,对当下的中国乃至全球都具有积极意义。在研究梳理健康街道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广义和狭义健康街道的内涵以及健康街道设计的定义,总结健康街道核心要素及其对公众健康的影响、对应的设计策略和相关政策要点。选取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国的健康街道设计报告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出开展大量基础研究、构建多层次目标体系、制定设计指引而非强制性标准、多元化设计方法及多维度统筹协同等可借鉴经验,并将其应用于我国团体标准《街道设计指南》中,希望为推动健康街道设计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生活性街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城市空间,街道环境会对人的情绪产生影响,积极情绪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基于健康街道理念和人性化设计理念,结合文献研究,对影响情绪体验的街道空间要素进行归纳。针对广州市三类具有代表性的生活性街道类型进行实地调研,分析不同类型的生活街道中各类空间要素对情绪的影响,从促进情绪健康的角度出发,从视觉感受塑造和行为需求满足两方面,对生活性街道的空间要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于寒秀  谷欣雯  王美玲  朱静  杨晶 《城市住宅》2021,28(10):140-142
国外从居民健康视角进行的健康街道规划设计未能回应当代普遍出现的问题,在我国"健康中国2030"战略和健康城市的研究背景下,对于公共健康与街道空间之间关系的探索逐渐深入.为此,以公共健康为切入点,围绕城市公共活动空间街道提出4种健康街道的概念模型,即交往型健康街道、通行型健康街道、休憩型健康街道、休闲型健康街道.在探究街道空间设计内涵的实践中,以三亚市商品街街道为例,对建筑前空间、非机动车道、缓冲休息区、机动车道、停车空间(停车场)设置提出5种规划构想.  相似文献   

5.
城市街道是城市空间的基本单元,承载着多元的城市生活。本研究基于手机APP共享的健身数据,以街道线性体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从健康视角认知街道空间属性和特征。运用VGI-GIS的方法,在信息矢量化和可视化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城市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进行描述。基于运动热点空间的分布格局,研究在空间集聚、建成环境和人群收入3个层面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街道的空间连续性对健身活动有促进作用,大型公园和高校对健身活动有巨大的吸引力,公交站点对健身活动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收入阶层健身活动差异明显。多元化的热点空间模式为提升街道的健康性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可能性。以健康为导向的城市设计探索采用临时封闭街道,在商业和办公区域周边增设户外体育设施等措施,提升街道的健康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6.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因此,依照街道环境改造规划工作的原则,为哈密市创造富有特色的、吸引人的街道景观,形成舒适、宜人的街道空间环境,提供安全、方便、高效的街道交通联系,将成为本次改造工作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7.
袁琦  陈泳 《建筑学报》2022,(S1):39-44
通过认知衰退老年人的休闲步行出行调研,探析街道环境对步行路径选择的影响,并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辨析相关的街道环境特征。结果显示,街道环境对于认知衰退老年人的步行行为影响方式有别于健康老人,环境变量的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街道尺度、街道界面、路网组构、街道功能和街道家具。研究成果有助于当前城市微更新背景下对于街道环境的有效调整,以促进更多的老年人步行出行。  相似文献   

8.
樊亚妮  董芦笛 《中国园林》2022,38(2):115-120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重要的户外公共生活空间。由行道树和街谷构成的林荫街谷空间对改善街道空间微气候和调控冬夏两季热舒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西安2组城市“单拱”型林荫街谷空间进行冬季微气候实态测试,分析归纳林荫街谷冬季动态热环境的气温变化特征,将“相对热舒适”区域划分为“冷区”(不舒适区)、“暖区”(舒适区)、“日晒区”(愉悦区),并建立2种热环境动态变化模式,同时基于人体热健康“动态热适应”原理,提出冬季面向健康热环境的街道空间调控策略,对以西安为代表的建筑气候区划中的寒冷地区街道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余洋  曾庆蕾  陆书铎 《园林》2023,(8):83-91
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街道成为改善城市气候环境不可缺少的要素,街道的热舒适性品质对人群健康和城市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中国城市街道热舒适性为对象,基于中国知网和Web of Science的检索数据源,通过文献回溯概述相关研究的热点主题、重点方向、研究内涵和研究方法,分析地域影响下的热舒适指标阈值差异。基于中国建筑气候区划,进一步探讨影响街道热舒适的微气候因素、个体因素和空间因素,尝试表述中国城市街道热舒适的研究框架,提出建构中国本土的街道热舒适研究体系与评价体系,聚焦空间环境热舒适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促进街道热舒适研究成果向设计实践转化,对积极探索城市宜居环境建设的规划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空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威胁寒地城市公共健康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善物质空间的可步行性来促进步行活动的同时,也可能会增加居民的空气污染暴露水平,难以判断健康效益.文中从规划视角出发,以哈尔滨部分城区街道为例,将空气污染暴露水平纳入街道可步行性评价中,综合评价道路可步行性,并分析结果,为促进公共健康,提升寒地城市街道可步行性提出相...  相似文献   

11.
董禹  李珍  董慰 《中国园林》2021,37(11):45
生活性街道是承载城市居民日常活动的场所,其感 知特征对其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亟待深入研究。基于心理健 康双因素模型理论,以哈尔滨市57条街道为例,采用带有协 变量的多元回归结合结构方程的方法建构生活性街道感知特征 对居民心理健康的影响机制模型。结果显示,积极心理和心理 困扰受街道环境特征影响的路径相互独立;影响心理健康的街 道物质环境由建筑外部特征、街道环境质量、街道界面特色、 街道设施、街道绿化和街道空间尺度5类构成,其对积极心理 和心理困扰的影响存在差异;街道社会环境在物质环境对心理 健康的影响机制中具有显著中介作用。揭示了生活性街道环境 特征影响心理健康的机制,能够为城市街道环境品质提升和精 细化更新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干靓  杨伟光  王兰 《风景园林》2020,27(4):95-100
基于文献梳理,从减少健康风险暴露、促进健康行为活动和提高心理恢复能力3方面讨论城市绿地与公共健康关联的基本路径,针对不同健康影响路径归纳总结分布格局特征、周边联系特征、内部环境特征3类城市绿地空间特征和实证变量指标,分析各项空间特征的健康促进效益。从规划设计实践需求角度提出未来的研究需要从权衡主导风险影响、构建高线指标要求、深化微观促进机制、优化指标度量视角等方面予以完善,以期为健康导向的绿地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推进健康绿地循证设计。  相似文献   

13.
以上海和巴黎最具历史和空间特色的商业街为例,从影响街道空间形象的几个重要方面探讨与分析了两大商业街的空间特征,并总结出了国外商业街空间设计的经验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街道与景观照明的涵义,归纳了街道景观照明设计应注意的几个方面,分析了街道景观照明的影响因素,探讨了城市街道景观照明的设计原则,为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提供依据,从而创造更人性化的街道夜景氛围。  相似文献   

15.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信息化与网络化为基础的智慧化环境作用下,呈现出有别于传统街道空间的一系列空间特征。通过对以智慧环境为出发点的影响要素和作用机制的分析,归纳总结城市街道空间的智慧化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探索未来城市街道的空间需求,为城市智慧化街道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深入认知建成环境对街道活力的影响效应,是街道环境优化与城市更新的基础。但多数研究忽略了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难以有效指导设计实践。基于多源大数据测度街道活力与建成环境,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来分析其非线性效应,并针对不同类型街道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提升开发强度是促进街道活力的最有效措施;2)建成环境要素对街道活力的影响表现出非线性特征,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街道活力才会有效提升;3)街道环境要素的综合设置应考虑其交互效应,一个要素的影响会随着另一个要素的变化被放大或缩小;4)老城区、商务片区、工业与区域交通设施周边区域及景观性街道的活力形成机制存在显著差异。相关规律可为街道的精细化设计提供人本尺度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摘要 随着城市建设提质优化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空间品质成为城市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年来经济 的高速发展,城市空间出现失序。以合肥市二环内区域为案例,以街景图像等多源数据为载体,采用非现场建成环境 审计等技术方法,探索合肥市空间失序现象以及不同类型的街道与空间失序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合肥市二环内:(1) 整体空间破败程度为35.11%;(2)空间失序要素中以沿街商业要素的失序程度最为严重;(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 地街道(B 类)空间品质最差,物流仓储用地(W 类)街道空间品质优质。基于空间失序理论,大规模测度街道空间 品质的优劣,在实践上能为未来城市的精细化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在理论研究上尝试弥补以往国内城市地理对空间失 序研究的空缺。  相似文献   

18.
指出历史商业街的广告牌,不仅起到烘托商业氛围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其对历史商业街整体立面形象的影响,通过对中山路商业街广告牌的现场调研,针对历史商业街中广告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广告牌与历史建筑能更好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