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以上海世博央企总部基地高密度街区群坑工程为背景,结合其中3个同期施工基坑的监测数据,分析了群坑同期施工过程中的围护墙变形、围护墙顶部位移、支撑轴力和立柱竖向位移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与基坑普通位置相比,群坑相邻侧的围护墙变形减小,围护墙顶部位移减小,立柱隆起增大,相邻基坑的开挖深度越大,该方向的支撑轴力越小。  相似文献   

2.
林泽耿 《广州建筑》2020,48(1):32-35
对广州地区某深基坑工程变形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该基坑围护墙顶水平位移、立柱沉降、周边地表竖向位移、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等项目不同施工阶段的变形规律。分析引起基坑变形的原因,得到开挖过程中及时支撑、地下结构施工过程中及时回填并采用分块切割拆除支撑的施工方式对深基坑围护结构的稳定性发挥重要的作用,为类似基坑工程安全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上海五坊园三期基坑工程为背景,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围护墙水平位移、墙顶沉降、立柱隆沉、支撑轴力和地下管线沉降等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追踪监测,分析了基坑不同开挖阶段对应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围护墙体变形、土体沉降以及地下管线沉降主要发生在深层土体的开挖阶段,混凝土底板浇筑后变形趋于稳定。本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信息化控制有效地保护了基坑周边环境。  相似文献   

4.
针对上海中心大厦塔楼基坑工程周边环境极其敏感、开挖深度超深、超大直径无内支撑圆形基坑等特点,构建和实施基坑的四维信息化监测,基于围护墙深层水平位移和内力、环撑内力和立柱回弹等实测数据,对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和内力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基坑平面形式和裙房地墙阻隔影响,围护墙最大深层水平位移均值与开挖深度比值为0.215%,远小于上海地区同类明挖顺作基坑;土方开挖均衡性、环撑完整性及施工车辆荷载均匀性是影响圆形基坑合理变形的关键因素;围护墙环向受压明显,随深度呈鼓胀型分布,内力和变形协调发展;环撑轴力受压为主,随土方开挖和温度变化动态调整,并在第四道环撑处达到最大值;立柱回弹主要受土方开挖、承压水水头升降、围护墙约束作用和支撑刚度等影响,并在第三层和第六层土方开挖阶段发展明显较快。  相似文献   

5.
结合某小间距相邻基坑开挖施工监测数据,分析了杭州深厚软土层紧邻基坑施工过程相邻位置地表沉降、立柱沉降、坑外水位、支撑轴力和深层土体水平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先行施工基坑受后继施工基坑的影响较小,后继施工基坑受先行施工基坑影响大,两基坑相邻侧土体的竖向位移与水平位移都较非相邻侧土体小,后继基坑开挖使得先行开挖基坑支撑轴力明显减小;先行施工基坑深层土体最大水平位移在最终开挖面附近,后继开挖基坑深层土体最大水平位移下移最终开挖面以下。  相似文献   

6.
田德新 《土工基础》2023,(1):147-151
苏州市轨道交通洞庭湖路站基坑位于昆山市交通主干线前进东路上,开挖区域内存在深厚淤泥质软土层,实时掌握开挖引起的围护结构及地层响应,对于保证该基坑施工及地下管线安全极为重要。根据地质、水文及周围环境条件制定基坑施工监测方案,分析开挖全过程的围护结构及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得出结论:(1)基坑开挖引起的围护墙身水平位移呈“梭”形,最大水平位移量值伴随开挖逐渐增大,最大水平位移位置则逐渐向下部转移;(2)围护墙顶逐渐产生向上的竖向位移(墙体抬升),同时产生大致外倾且对称的水平变位;(3)围护墙身、墙顶的变位特征则进一步引起围护墙上部支撑轴力的释放,以及下部支撑轴力的增大;(4)基坑开挖引起的地表沉降横断面曲线呈“双碗”形,施工中应重点关注“双碗”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响应。  相似文献   

7.
代仲海  吴文杰 《土工基础》2023,(6):1035-1039
依托某临近地铁高架综合体项目基坑工程,对基坑开挖过程中坑顶水平位移和沉降、深层水平位移和支撑轴力进行监测,研究坡顶变形与时间的关系、深层水平位移、支撑轴力等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坑顶水平位移随着工程的开挖进度向坑内偏移;坑顶竖向沉降在不同部位变化趋势类似,但数值有所差异,主要受施工荷载影响明显;围护桩深层水平位移随开挖深度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趋势,最大深层水平位移随施工进度而增加;基坑内支撑能够有效承担主动土压力,有效控制基坑变形。研究结果对类似基坑工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塘东基地基坑是一个采用框架逆作法施工超大型深基坑,周边环境保护要求较高。基于工程特点,在基坑开挖期间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监测,监测内容包括围护桩的侧移,桩后土体侧移,围护桩沉降,立柱回弹以及支撑轴力。监测数据表明:框架梁支撑与临时圆环支撑的结合很好的限制了围护桩体的水平位移,而土体的流变性对基坑的位移影响很大;底板的浇筑对围护桩和立柱的竖向位移有很好的限制作用,立柱回弹具有空间效应;临时圆环支撑结构形式有利于承担外力;框架逆作法变形略大于常规逆作法,但远小于常规顺作法基坑的变形。  相似文献   

9.
温州市域铁路S1线SG11B工程采用明挖基坑施工,拟建工程区内大范围分布深厚层软土,其具有易触变性、高压缩性、强度低等特性,工程性质差。在施工过程中,对围护墙顶位移、围护墙体水平位移、立柱水平位移、支撑轴力、基坑外地下水位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数据分析来研究软土明挖基坑的变形特性。结果表明:围护结构水平位移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竖向位移与坑底土的回弹、结构自重等密切相关;应根据工况选择水平支撑的架设位置;在降水量较大时期应做好排水措施。  相似文献   

10.
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分析软件建立了考虑基坑开挖与支护全过程及土体与支护结构接触特性的三维动态计算模型,土体本构模型采用修正剑桥模型,模拟了正常工况下及堆载存在下软土深基坑的开挖和支护全过程,分析了正常工况下及不同堆载存在下围护墙变形、地表沉降及支撑轴力的基本特性。分析结果表明,堆载对围护墙变形、地表沉降及支撑轴力具有一定的影响,堆载对围护墙变形、地表沉降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空间性。  相似文献   

11.
上海外滩596地块超深基坑紧邻地铁9号线区间隧道及一系列管线和建筑物。为控制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尤其地铁隧道)的影响,本项目设计采取分坑顺作、两墙合一地下连续墙、钢支撑轴力补偿体系、被动区加固、抽条分块开挖等系列措施。实测结果表明,远离地铁侧的地下连续墙最大变形为45.6 mm,邻近地铁侧地下连续墙最大变形为17.2 mm,邻近地铁隧道的最大隆起量为12.9 mm。所采用的设计方案满足了地铁的变形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12.
地下连续墙深基坑开挖综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及笔者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对软土地基地下连续墙作挡墙的深开挖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包括基坑周围地层变位机理研究、地表沉降与墙体侧移的预估、稳定性与地表沉降的关系、支撑轴力的预测、改善基坑受力及变形特性的具体施工措施和现场实测结论等等。本成果可供软土地区深基坑开挖的性态分析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软土地区中,邻近建筑物的存在将对深基坑变形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结合具体深基坑工程实例,针对邻近建筑物对深基坑变形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并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从而对基坑邻近建筑物对其变形所产生的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邻近建筑物的存在不仅将导致邻近一侧围护结构的水平位移及坑外地表沉降增大,还将使得邻近建筑物一侧的坑外表沉降曲线分布型式由凹槽型转变为三角型分布,且最大沉降点发生在围护墙后,但建筑物的存在却减小了坑外地表沉降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4.
姜兆华  张永兴  蔡宇  商克俭 《工业建筑》2012,42(7):95-99,90
以重庆某开挖深度近30 m、周围存在邻近隧道的岩质深基坑工程为例,介绍了支护桩加锚索、支护桩加分阶预留岩墙两种围护体系及基坑监测方案,并结合数值模拟对主要监测成果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支护桩加分阶预留岩墙作为邻近隧道岩质基坑围护体系非常有效,桩身变形主要集中于土层部分,对坡顶部位进行加固,可有效提高边坡整体稳定性;邻近隧道会改变周围地表最大沉降点位置,其位置与隧道拱顶相对应;由于受连续介质及隧道几何形态的影响,围岩会改变位移场传递的方向,隧道主要表现为横向变形。  相似文献   

15.
基坑预应力钢支撑轴力之间的相互干扰(即轴力相干性)是影响支撑轴力控制的重要因素。为克服轴力相干性造成的支撑轴力损失,本文以上海某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模拟与实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多点同步加载工法条件下的支撑轴力相干性与挡土墙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常规逐根加载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常规逐根支撑加载下,邻近已有支撑轴力损失随新安装支撑施加预应力的增大而增大,但随距离增加而急剧减小,当距离超过8m时,轴力损失接近为0,由此得到轴力相干性的估算公式;②相较于逐根支撑加载,虽然多点同步加载对加载区域外邻近支撑造成的轴力损失更大,但其影响范围基本没变,且同步加载区域内支撑间相互影响很小,超过95%的钢支撑轴力损失率小于5%;③在多点同步加载下,挡土墙水平位移不但在各横剖面上远小于常规加载(27~40mm),而且沿基坑纵向分布更均匀(σ2=0.99)。  相似文献   

16.
深基坑开挖及降水引起的邻近浅基础沉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繁华地区进行基坑工程施工,需要重点考虑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论文以深圳某地铁基坑工程为例,模拟了深基坑内降水条件下的基坑开挖过程,分析了地铁车站深基坑开挖及降水引起的邻近浅基础建筑物沉降及支撑结构的变形。研究表明,基坑降水对周边建筑物的沉降有重要的影响,其影响在浅层土开挖时尤为显著,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降水产生的作用逐渐减弱。另外,降水的影响范围远大于土体开挖卸荷本身。连续墙嵌固在中风化岩中的方案与连续墙嵌固在微风化岩中的方案相比,邻近建筑物平均沉降有大幅增加,差异沉降也有小幅增加。同时,连续墙的底部侧向变形大幅增长。本研究对基坑开挖过程中邻近建筑物的保护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杭州地铁秋涛路车站深基坑信息化施工监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杭州地铁秋涛路车站深基坑工程东区施工中围护桩水平位移、钢支撑轴力、地表沉降和地下水位等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实测表明:桩体水平位移能直接反映围护结构的变形特性,是评价围护结构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桩体的侧向变形主要是由土方开挖所引起,与开挖后墙面暴露时间长短相关;钢支撑的轴力随开挖深度增加而增加,其大小变化与开挖方式、开挖速度、气温以及下层支撑的拆除有关;基坑东侧的地表沉降曲线呈抛物线形分布,基坑南侧的地表沉降曲线呈三角形分布;坑外地下水位的变化可反映围护结构的止水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某地铁车站深基坑为背景,对施工期间的围护墙体水平位移、墙体沉降、地下水位、钢支撑轴力和立柱隆沉等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实测结果表明:基坑开挖到基底时,坑壁2/3深度处水平变位最大,达7.57 mm;钢支撑轴力远小于设计值,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利用,可对设计进行优化;地下水位的变化说明车站的施工未对周围环境造成太大影响;坑底最大隆起值为13.8 mm,墙体最大水平变位7.5 mm,地表沉降最大值为-2.4 mm,均远小于警戒值。监测数据及分析表明,基坑采用地下连续墙加3道支撑的支护方案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广州某紧临地铁车站土岩组合深基坑,开挖深度大,周边环境复杂,变形控制要求非常严格。依据实际监测数据,详细分析了基坑施工各阶段的围护结构变形、土岩体侧移、支撑轴力、锚索拉力及周边环境沉降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围护墙与外侧土岩体最大水平位移均发生在土岩结合面附近;基坑开挖结束至底板施工期间,围护墙及外侧土岩体水平变形呈蠕变特点;地下室采用的“复合墙”及跳仓法施工技术,使施工完毕后的围护墙、土岩体水平位移均发生了明显回弹,最大水平位移约为开挖至基底时的40%~60%;开挖引起的周边地面沉降最大值发生在离坑边0.5倍开挖深度附近,沉降值约为邻近围护墙最大水平位移的0.47倍;条件允许时,土岩组合基坑可优先采用支撑+锚索组合支护方案。本工程的监测数据相互印证,揭示了该土岩深基坑在各种条件下的实际工作状况,可为类似情况深基坑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西江引水盾构一标盾构吊出井和阀门井深基坑工程为分析对象,考虑土体的小应变刚度特性,建立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探讨围护墙后开挖对基坑的变形影响。通过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的对比分析,表明部分围护墙后开挖卸载,造成支撑两端产生不平衡力,使开挖一侧的墙体回弹而减小水平位移,而对侧墙体水平位移继续增大,墙后土体沉降也随之增大。墙后的局部开挖卸载还能引起支撑两端墙体最大位移向相反方向移动,产生错动趋势。而开挖卸载的同时在墙后适当增加支撑可调整墙体的位移增量,有助于减少对基坑的扰动。所获得的结论对于既有基坑墙后开挖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