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绍兴古城"乡土性"的发掘和研究,结合当前人们对"乡愁"认知,浅析绍兴乡土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值得关注的问题。尝试提出对绍兴乡土文化发掘和保护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6)
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政治文化因素,香港电影一直在"殖民性"和"本土性"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和选。它既有着对"殖民性"的反抗,又有着对"本土性"的恐惧、焦虑和迷茫。香港电影经历了从单纯的反抗"殖民性"到对"本土性"回归的迷茫到现在的对"本土性"美好未来的想象和期待。是一个非常深厚的话题。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5)
本文利用旅游来保护梯田传统农耕机制和传统的民俗文化,尊重其文化价值和传统特色,保护其乡土性,注重村民的参与,提出适合哈尼梯田文化景观遗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素有"橘乡"之称的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历来工业经济发达。近年来,大型综合体进驻,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山区农家乐、民宿旅游产业红火发展,其背后却滋生了各类火灾隐患。特别是一些偏远乡镇,距离专业消防队较远,加之消防基础薄弱,山路崎岖狭窄,一旦发生火灾,即使消防队员以最快速度"长途奔袭",往往也错失了灭火的最佳时机,从而造成"远水救不了近火"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5.
论“景观”的本质——从概念分裂到内涵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通过表层概念、潜层概念以及拓展概念3个方面的分类阐述,指出"landscape"概念在含义与逻辑上分裂的客观现实;然后通过对"landscape"初始含义的追溯以及"landscape"客观对象本质特征的探讨和论证,指出"landscape"作为科学概念的价值基础,提出"landscape"的本质内涵,从而化解"landscape"在概念上的分裂,并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新的理解视角;最后在前文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landscape""过程性"的认识观与"乡土性"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正>艺象-卫城艺象iD Town项目的场地是位于深圳大鹏旅游新区的葵涌乡,建于上世纪80年代中的鸿华印染厂。整个厂区占地8公顷,藏身于深圳东海岸山峦的谷地之中,群山环绕之间层层叠叠整整齐齐的标准化厂房蔚为壮观。虽然已是一处被时代遗忘的角落,但当年的宏伟与辉煌仍清晰可见。坚固的钢筋混泥土结构加上荒弃之后锈迹斑驳的墙身,厂区俨然成为一个没落的工业"卫城"。我们的设计也就从这"卫城"的遗址感开始。  相似文献   

7.
面对"振兴乡村"的乡村建设潮流,文章通过对板万村传统村落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德兴)试验基地改造两个项目的具体实践进行阐述和分析,探讨了在面对"千乡一面"、城市化、城乡差距和产业转型等问题时,建筑师如何探寻其在乡建中的角色和定位,针对具体问题,以适宜合理的乡建实践提高和改善村民生活,振兴乡土文化和民俗传统,增强村民集体身份认同感,创造见人见物的生活情境,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设计效果.  相似文献   

8.
杨静  吴迪 《建筑与文化》2020,(9):175-177
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的迅速扩张,工业建筑因缺乏保护而被破坏。文章从包头"156工程"的形成与发展出发,通过对包头"156工程"工业建筑遗产的现状和价值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在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文献分析和归纳总结等方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156工程"的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建议,以使其能够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土体自然历史形成条件,从土性参数变异性表现特征着手,对其进行归类分析,初步回答了土性指标变异性的含义;对比分析了土层剖面的两种建模方法,据此提出了基于随机场理论的变异性统计方法,并通过实际工程勘探数据的统计分析,诠释了该方法的优越性所在。结果表明:土性指标变异性并非土体分层后层与层之间土性指标的差异,而是层内土性点与点之间的空间变异;相对于传统随机变量的建模方法,这种空间变异性用随机场理论建模更加科学合理;随机场理论用空间趋势函数和随机波动分量分别表征土性指标的确定性部分和随机扰动部分,通过去趋势化处理,可把握土性参数不确定性的核心;实例分析显示,本文提出的方法可更加精确地了解土性参数的不确定性,为可靠性理念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有利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在初次接触这片废旧的工厂时,对它的整体印象是怎样的? iD Town项目的场地是位于深圳大鹏旅游新区的葵涌乡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的鸿华印染厂.整个厂区占地8公顷,藏身于深圳东海岸山峦的谷地之中,群山环绕之间层层叠叠、整整齐齐的标准化厂房蔚为壮观.虽然已是一处被时代遗忘的角落,但当年的宏伟与辉煌仍清晰可见.坚固的钢筋混泥土结构加上荒弃之后锈迹斑驳的墙身,厂区俨然成为一个没落的工业"卫城".我们的设计也就开始于这"卫城"的"遗址"之中.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水居组团景观设计特点的深入解析,提出"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的设计理念.山水居组团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精品示范住宅区山水居及山水苑游憩水景公园,二是山水居东南的浮山新区居住区中心及特色观演坡地公园,前者以"静"为主,体现景观的亲和力;后者以"动"取胜,反映景观的震撼力;两部分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2.
陈竹 《山西建筑》2008,34(13):34-35
提出了柯布关于"居住的机器"的名言,分析了其概念的时代局限,同时提出了人类心理需求与居住环境在历史发展中的相互对应关系,从历史角度分析了柯布理念的局限,得出目前"居住的机器"仍然适用,但需要提高其灵活的适应程度,最后提出关于"灵活的居住机器"的对策,对于我国住宅建设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彭瑶玲 《规划师》2004,20(9):26-29
依托重庆“山城…江城”丰富的自然山水资源,以“尊重、顺应自然山水环境”为建城思想,以“岛线”为重点,以“显山露水…适地适用台理布局”为原则,通过强化山脊轮廓线保护、构建生态绿脉、实施“碧水”工程、增加滨江生活岸线等措施,构建山、水、田、林、城相辉映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  相似文献   

14.
秦飞 《园林》2021,(3):48-54
园林作为一种"有生命、且具有实际使用功能"的特殊文化艺术作品,具有类似"外观表层形象"和"深层观念"特色的作品集合构成了园林的"流派";所有"流派"按照一定的内在规则结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园林文化艺术体系"学派";而其中的这个体系由"有生命"决定的地域性、"有用性"决定的地域性、"能主之人""理性产物"决定的地域性、"输出-输入"吸收融合中的地域性适应4个特点决定。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艺术体系由一级流派、二级亚派和三级支派3个层级构成。以中国文化分区为基底,叠加中国建筑分区、园林植物分区,结合地方园林研究成果,一级流派可分东北园林、中原园林、长江园林、岭南园林、西南园林、青藏园林、西北园林、塞上园林8大流派。  相似文献   

15.
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水土流失等严重问题,基于当代人口分布的“塬面化”发展趋势,通过分析城镇体系组织结构与地形地貌关系,提出了以“黄土塬”为城镇体系协调单元的构想,并对协调单元的内涵进行了阐述。结合延安地区洛川县永乡塬单元,探讨了协调单元中城镇体系发展的适宜空间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布局的原则,并运用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底”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城镇体系协调发展的“大分散、大聚集”基本模式、树枝形多中心组团和均衡增长的类型模式。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有效实现方式,具有鲜明的价值观塑造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重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道德情操、社会责任等综合素质。理工科院校在推进通识教学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管理体制、顶层设计、师资队伍建设、通识与专业教育矛盾、教学方法等方面。通识教育重"育"而非"教",文章以土木工程专业通识课地铁文化漫谈为例,探索了理工科院校通识课程教学模式,构建了以"研、论、践、训、核"为主线的课程教学体系,达到通识育人目的。理工科院校通识教育应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发挥资源优势,构建"以学生为中心"通专融合的通识课程体系,将育人理念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同时,通识课程建设需借助"互联网+"技术及大数据管理,实现课程教学全过程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两榀分属“梁强于柱”、“等强梁柱”的单层单跨钢筋混凝土框架的试验和分析,研究了其内力重分布的特点,并对“柱强于梁”、“梁强于柱”、“等强梁柱”这三类框架的相关特点做了初步对比。通过对比,证实这三类框架是客观存在的,且每类框架的内力重分布特点各有不同,并提出这三类框架弯矩调幅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弹性弯矩图以及不同类型框架之间内力重分布特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董豫赣 《时代建筑》2009,(4):116-121
与"经营位置"一章将重点集中在"精而合宜"的"原理性"综述相比,这一章"捕風捉影"并非另起主题,它只是试图基于老子的雌性视角,详细讨论"经营位置"里相关"巧而得体"的"巧妙"部分,并期望着能假借苏轼的"求物之妙"的女性视角,来弥补男性"形势"对"经营位置"的粗犷理解,并深入山水经营的动态过程中,以进行更为精妙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20.
回顾了中国生态空间类规划的发展历史,指出生态空间类规划曾经作为城乡规划体系的"补丁系统"得以逐步发展和丰富。在当前"一优三高"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生态空间类规划的地位将发生跃迁,生态空间规划体系将逐步建立,规划的编制要从4个方面调整编制思维,即做好生态空间棋盘、协调城绿空间布局、提供多元服务供给和完善规划治理模式。未来在基础理论方面要着力于生态空间治理的"影响动因及其演变规律""参与主体及多元治理"的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