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是治理污染土壤的重要手段之一.概括了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危害,论述了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原理、类型及其优缺点,并展望了植物修复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范围广泛,使用传统的物理和化学修复方法成本高,对环境扰动大,而利用植物修复的效果较为明显,易于操作。本文从当前土壤受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出发,阐述了植物修复技术的基本概念、一般类型及基本原理,研究了影响植物修复的若干因素,分析了植物修复技术存在的优缺点,并就将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5.
6.
通过野外调查采样,分析了南洞庭湖湿地8个采样点土壤和优势植物中重金属含量,以及南洞庭湖湿地9种优势植物对Cd、Cu和Sb的吸收及富集特性.结果表明,南洞庭湖湿地土壤中3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超出湖南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土壤背景值,土壤受Cd污染最严重.9种优势植物体内Cd、As和Sb的含量较高,具有修复洞庭湖湿地土壤Cd、As和Sb污染的潜力.其中蒌蒿(Artemisia selengensis)对Cd和Sb表现出显著的富集转移特征,可作为洞庭湖湿地土壤污染修复的备选材料.八棱麻(Boehmeria siamensis)对Sb的富集系数和转运系数均大于1,对重金属有较强耐受性,作为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植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减少采矿废弃地重金属元素的流失,保护矿区周围居民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矿山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与修复实践,发现植物稳定技术能提高植物适应性并改善其生存环境;调控微生物、化学添加剂等因素,将强化植物提取的效果,促进耐性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提出矿区生态修复应在矿山废弃地中心采用植物稳定技术,在矿区外围采用植物提取和植物—微生物—化学联合修复来逐步减少矿山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而达到彻底修复矿山生态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植物修复方法具有诸多优点,是一种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理想措施,但该种方法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限制因素.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介绍一些成功的修复案例,系统分析了植物修复的特点、机理、限制因素等方面,并对当前实用性较强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表述了自身的观点,从而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铅锌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优势植物累积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调查了广西泗顶铅锌矿废弃地土壤和植被,共记录到高等植物13科22种,按照Ys/T461-2003方法分析矿区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按照GB/T15337-1994方法对植物样品进行前处理,采用PE-AA700型火焰原子吸收光谱仪分析了16种优势植物中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土壤已受到Pb,Zn的严重污染,冶炼厂所有植物的Pb,Zn含量都超过正常范围.蜈蚣蕨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其地上部分能积累较高含量的Pb(W(Pb)=729.9×10^-6),转移系数1.56,具备了超富集植物的某些特征.密蒙花叶片中能积累较高含量的Pb(ω(Pb)=305.3×10^-6),扩散和适应能力强.蜈蚣蕨和密蒙花可作为铅锌矿区生态恢复的先锋物种.复垦区主要经济作物重金属质量分数超过中国食品卫生标准,不宜食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广西元宝山的重金属矿区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现状,分析了2009~2011年柳州市融水县元宝山矿区周边的水田和旱田土壤中重金属Pb,Cd,As,Zn,Cu和Hg的含量,探讨该地区农田土壤中的重金属统计特征和年度变化趋势,并利用内梅罗污染指数法评价污染程度.结果表明,6个农田中Hg含量(0.1 mg·kg-1~2.0 mg·kg-1)超标最严重,调查农田中8.3%样点的土壤Hg含量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 15618-1995),而Pb,Cd,As,Zn和Cu含量均低于此标准.6块农田土壤中同种重金属含量在2009~2011年不同年份间无显著差异(P0.05),初步说明,调查土壤中的重金属富集量没有随时间的累加特性.此外,调查农田土壤的6种重金属间无明显相关性,其重金属来源有待进一步研究.根据内梅罗污染综合指数判断,多数监测点位土壤处于警戒级,个别位点的土壤处于轻污染. 相似文献
11.
土壤重金属污染作物体内分布特征和富集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振民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0,31(4):1-5
随着污水灌溉面积的持续扩大,研究污水灌溉带来的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特别是重金属污染物对土壤-作物系统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玉米作物污水灌溉实验、采样分析和生态调查,研究了由于污水灌溉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Pb,Cd,Cr,Cu)在玉米体内分布特征和富集能力.研究结果证明,重金属Pb,Cr和Cu主要富集在玉米根部,少量向玉米作物地上部分迁移.玉米籽粒中4种重金属(Pb,Cd,Cr,Cu)的含量均在粮食及其制品中重金属元素限量之内,说明玉米籽粒基本没有受到污染,粮食生产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以徐州市三环南路两侧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重金属含量(Cu、Cr和Pb)进行了测定.根据测定结果对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含量随距路基距离的远近而不同,重金属含量在距路基10~30m的范围内出现峰值,随后含量逐渐降低,并且土壤重金属含量主要累积在0~30cm的土壤表层;(2)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含量(Cu和Pb)明显高于国家土壤环境背景值(一级标准),Pb为中度污染,Cu的污染水平处于轻度与重度之间,Cr的水平为轻度污染;(3)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主要是机动车燃料燃烧时排放的废气. 相似文献
13.
城市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模型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利用matlab绘出八种重金属元素在某城区的分布图,并运用模糊数学知识分别建立隶属函数,层次分析法得到各金属元素的权重,并用权重修正后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加以修正,经归一化、加权得到整个体系污染程度的综合评价,并指出污染的主要原因,最后对模型进行了检验与分析。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组件式GIS开发平台ArcObjects与可视化开发语言C#,对基于SQL Sever2000和ArcSDE的重金属污染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进行研究.以广东省惠州市为例,通过104个观测点,利用C#与Matlab混合编程,用神经网络方法插值出其他未观测点的地理坐标和重金属的含量,并应用单因子评价和地统计分析实现基于GIS空间数据分析和管理的信息系统功能.该系统具有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空间变异分析和评价、数据查询、分析和统计等功能,能实现重金属空间变异的可视化表达,为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土壤环境质量研究和决定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