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测定喷气燃料中自由基生成速率,考察喷气燃料在实际储存过程中过氧化物产生的规律及累积,根据喷气燃料实际应用中抗氧剂的添加量,用数学方法推算出喷气燃料的储存期限.  相似文献   

2.
以金属的环烷酸盐溶液作为金属携带剂,将其加入至喷气燃料中,通过动态和静态热氧化安定性评价实验,考察了金属离子对喷气燃料热氧化安定性和过氧化物生成情况的影响。动态法实验结果表明,铜、锌、铁离子对喷气燃料的热氧化安定性存在不利影响,其中铜离子对喷气燃料氧化具有最高的催化活性,其次是铁离子和锌离子;为确保喷气燃料的动态热氧化安定性合格,应控制其中铜离子质量浓度不大于50μg/L,锌离子质量浓度不大于100μg/L,铁离子质量浓度不大于50μg/L。静态法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离子含量越高,喷气燃料的过氧化值增加越快;且时间越长,过氧化物生成量越多,热氧化安定性越差,这与动态法的测定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3.
影响喷气燃料与橡胶相容性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几种具有不同初始物理性能及不同丙烯腈含量、不同硫化剂和硫化程度的丁腈橡胶,考察了其配方和物理性能对采用不同工艺条件生产的喷气燃料的相容性。结果表明,喷气燃料与橡胶的相容性不仅与喷气燃料的加工工艺有关,而且与橡胶的组成及其制备工艺有关。采用非加氢工艺生产的喷气燃料与橡胶的相容性好于采用加氢工艺(特别是加氢裂化工艺)生产的喷气燃料。橡胶材料的初始力学性能的好坏并不完全决定其与喷气燃料相容性的好坏,橡胶材料的耐过氧化物侵蚀能力才是影响相容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橡胶的组成和其制备工艺决定了橡胶在喷气燃料中萃取物的数量和组成,不同萃取物的综合作用给相容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用硫作硫化剂的橡胶虽然原始强度低于用过氧化物作硫化剂的橡胶,但前者与喷气燃料的相容性却远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石油某石化公司3号喷气燃料生产中遇到外观不合格等问题进行分析,采取必要的整改措施,从源头抓起,确实改善3号喷气燃料的质量,确保3号喷气燃料生产正常。  相似文献   

5.
 某炼油厂加氢裂化装置原设计生产3号喷气燃料,要求经改造后可以生产高闪点喷气燃料,并且重石脑油终馏点(小于180 ℃)满足重整装置原料的要求。根据实验室对喷气燃料进行馏分切割实验的结果,确定馏分切割目标,通过软件流程模拟研究,确定简单可行的改造方案,即增加喷气燃料侧线汽提塔塔底重沸器负荷和产品主分馏塔侧线抽出。  相似文献   

6.
油罐车污染喷气燃料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罐车装运喷气燃料运输过程中导致喷气燃料银片腐蚀不合格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某炼油厂罐车装载的喷气燃料中含硫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磺酸及硫酸酯的可能性很小,银片腐蚀属于硫化腐蚀。通过模拟罐车运输状态,表明罐车内壁活性硫缓慢溶解于油品中导致喷气燃料银片腐蚀不合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不同原料来源的生物喷气燃料的烃类组成分析,分析原料对产品的影响,同时与石油基喷气燃料比较,研究生物喷气燃料组成与石油基喷气燃料的差别,进一步与石油基喷气燃料调合,分析烃类组成和理化性能,比较生物喷气燃料与石油基喷气燃料性能。数据表明,生物喷气燃料的性能完全符合ASTM D7566附录2的要求,调合后的喷气燃料完全符和GB6537对3号喷气燃料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某地方炼油厂3号喷气燃料分析检测仪器选型及验收质量控制、过程生产和成品的质量控制关键点进行了分析,指出应该注意的方面,对3号喷气燃料的检验项目的建设和质量把控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喷气燃料中微生物污染对喷气燃料性质的影响,构建了以喷气燃料为唯一碳源的混合特征真菌培养体系,系统研究了喷气燃料特征真菌对喷气燃料外观、总酸值、银片腐蚀、水反应试验以及表面张力等指标的影响,结合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检测法,考察了微生物污染总量与喷气燃料质量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特征真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会产生酸性物质和表面活性物质,使喷气燃料酸值上升、表面张力下降,引起喷气燃料外观不符合标准要求,在试验周期内对喷气燃料水反应试验、银片腐蚀等指标无显著影响;当喷气燃料中ATP含量大于5 500 RLU/L时,喷气燃料总酸值超标,导致质量不合格。  相似文献   

10.
某炼油厂常减压装置生产直馏3#喷气燃料,文中针对直馏喷气燃料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颜色不合格问题,分析了操作条件、流程串线、原料的组分、化验分析数据的偏差等影响因素,确定化验数据的偏差无法为生产调整及生产问题的分析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而原料组分的变化,不仅降低了喷气燃料脱硫醇反应催化剂和脱色剂的使用寿命,而且是造成直馏喷气燃料颜色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渤海油田主要采用注水开发模式,由于受特殊环境及紧迫时效的要求,部分注水井钻完井作业后不返排直接注水,往往造成注入压力高、严重欠注等问题。针对此问题,研究过程中立足于前期是否返排情况,从钻完井液的伤害类型及机理入手,深入剖析2种条件下产生伤害的差异性,开展钻完井液伤害实验对比,分析不同情况形成的伤害程度,同时进一步探求钻完井液伤害对后期注水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钻完井液伤害可分为滞留、吸附2种,滞留伤害可通过返排得到一定程度解除属于可逆过程,而吸附伤害为不可逆过程;对比实验表明,返排过程有利于大幅度降低钻完井液对储层渗透率的伤害;钻完井液形成的伤害并不是简单吸附滞留造成的储层渗透率降低,还与岩石表面性质发生改变有关,从而影响后期注水作业。   相似文献   

12.
与油气藏有关的电化学异常带内,能够产生一种地电流感应磁异常。本文提出了正演这种磁异常的公式和量板,对于从观测磁场中提取地电流感应磁异常信息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连续管在作业过程中因受残余应力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容易发生塑性变形伸长。在分析连续管残余应力的形成及塑性伸长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轴向载荷引起的伸长、热伸长、内外压差引起的伸长及螺旋弯曲引起的缩短等4种变形问题,研究了相应的理论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计算绘制关系曲线,阐明了连续管变形伸长的基本特点:连续管在起下作业中的塑性变形伸长比常规油管复杂,其变形伸长量比较明显;连续管轴向伸长量和螺旋屈曲缩短量都比较大,在作业中应重点考虑;热伸长和内外压差引起的伸长比较小,在作业中可不作为重点考虑;在实际作业中连续管总的变形伸长量是上述4种变形的不同组合,由于伸长与缩短相互抵消,故总的变形伸长量并不大。  相似文献   

14.
曾富英  张绍胜  孔骅  张秀平  李本亮  郭泽清 《石油物探》2012,51(2):156-157,159,161,163,198,104,105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近些年进一步的勘探实践发现,该区地震异常特征并不完全预示地层含气。经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地震异常从成因角度可分为3种类型:一是表层低速带(非含气)引起的地震异常;二是由高丰度气引起的地震异常;三是由低丰度气与表层低速异常带共同引起的地震异常。地震正演模拟和反复实验证明,应用共炮检距剖面分析技术能够有效判识研究区表层低速异常带引起的地震异常,在此基础上联合应用层析成像静校正技术与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能够较好地将其消除。  相似文献   

15.
成烃增压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干酪根热解成烃作用是烃源岩中异常高压的重要成因之一。由于成烃增压作用主要是伴随生、排烃作用而发生的,因此很难直接进行恢复和计算,通常借助数值模拟方法来描述。通过成烃作用的物理化学机制建立了成烃增压机制的数学模型。该数学模型表明,生烃越多、干酪根与烃类流体的密度差越大、烃源岩越致密,则成烃增压强度就越大;天然气的生成比石油的生成具有更显著的增压效应。应用该数学模型可模拟研究烃源岩演化过程中的成烃增压,并能再现由此导致的微裂缝幕式排烃的地质过程。成烃增压数值模拟在我国几个典型含油气盆地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结合大庆石化公司乙烯罐区的实际情况,论述了油罐的自然通风损耗、静止油罐的"小呼吸"损耗、收发油品时的"大呼吸"损耗、清罐损失、脱水、跑冒损耗、油品储存温度损耗、储油罐内液面上方空间大小的损耗,及计算油品蒸发损耗量的方法,提出了加强储运管理、降低清罐损失、加强油罐脱水管理、控制气体放空损失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7.
底辟构造成因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底辟物质来源的深度,把底辟构造分为深源型和浅源型两大类。浅源型底辟的造有凸起-差异负荷型、基底断层控制型、重力扩展-差异负荷及盖层断层控制型4种成因类型。凸起-差异负荷型是由塑性岩层上履沉积层的差异负荷作用使塑性岩层向古凸起上流动形成的;重力扩展-差异负荷型是由古斜坡上塑性岩层因其上履沉积层差异负载作用而流动集中上拱形成的;基底断层控制型同上基底断层活动导致塑性岩层流动集中所引起的;盖层断层控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元坝这种高含硫并于近期大幅度提产的气井来讲,温度效应引起的环空压力也是一类不容忽视的井筒安全威胁。首先结合元坝气井产水并且产气中含非烃成分的实际生产情况,建立了考虑非烃校正的气液两相流井筒温度、压力计算模型和温度效应引起环空压力预测模型,通过实例计算和参数敏感性分析获得了油套环空正常起压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环空压力控制措施。然后通过不同产气量和产水量情形的模拟计算,建立了油套环空起压类型判断图版,并将该图版进行了现场应用,实现了元坝3口重点井的起压类型判断。结果表明:降低环空流体热膨胀系数、提高环空流体等温压缩系数和油套管变形系数都是控制环空压力的有效方法;投产初期预留一定环空气腔高度有利于降低环空压力。  相似文献   

19.
驱替气体在油藏流体中的对流扩散(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流扩散是由于物质微粒在运动的相内对流而产生的扩散,是分子扩散和弥散的综合现象,其中分子扩散是由于浓度导致的质量传递,而弥散是由于在流道内或流道间速度的变化而导致的混合现象。介绍二氧化碳混相驱扩散渗流方程,给出扩散项的准确定义,分别对求解扩散渗流方程所需计算的分子扩散系数和物理弥散系数模型化研究的有关进展作回顾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砂箱实验模拟是研究盆地形成机制的重要手段。根据焉耆盆地平面与剖面构造特征设计了砂箱实验模型。基于对实验结果分析,认为中生代焉耆盆地是SW-NE方向的双侧斜向挤压作用下基底收缩形成的盆地。盆地内部不同方向的断层形成于同一挤压变形过程。焉耆盆地边界方向、水平挤压方向和基底收缩作用控制盆地内部构造带的方向。焉耆盆地的形成并非一定是边界走滑活动或拉分作用叠加的结果。该实验模型为解释焉耆盆地的构造成因机制提供了证据。图5参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