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刘磊  冯慧芳 《计算机工程》2011,37(15):79-81
为改进传输控制协议(TCP)在无线网络环境下的性能,分析Ad Hoc网络数据丢失的原因,提出一种区分无线丢包和拥塞丢包的算法。该算法通过在发送端检测返回的重复Ack的相对单向传输时延,探测到网络真实的拥塞状况,以便采取合理的拥塞控制措施。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正确区分无线丢包和拥塞丢包,改善Ad Hoc网络的TCP性能。  相似文献   

2.
网络流量中UDP成分的逐渐增加可能导致网络存在拥塞缓解失效的隐患.通过引入TCP流量与非TCP流量的区分丢包互斥机制,使用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证明在该机制下TCP与非TCP流量在网络中必然存在平衡点,作者提出基于TCP与非TCP差异型丢包的队列管理机制.该机制依据TCP模型推导出的TCP协议流量的丢包概率,利用当前缓存队列中的TCP和非TCP数据包的状态,对不同的传输层协议产生差异型的动态丢包概率以确保AQM的稳定性和传输层协议间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流媒体业务在无线环境下传输所存在的问题,在TFRC算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流媒体业务传输的无线TCP友好拥塞控制机制WL_TFRC,在接收端引入了丢包区分机制来区分拥塞丢包和无线丢包。  相似文献   

4.
在对最后一跳为无线的无线/有线混合网络下,对无线误码丢包和网络拥塞丢包的平均丢包率差值统计概率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平均丢包率差值的Fuzzy丢包区分算法,利用Fuzzy模式识别区分丢包原因.仿真验证表明,该算法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5.
针对TCP Westwood(TCPW)在高误码率无线网络环境下不能区分无线丢包和拥塞丢包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往返延迟抖动区分丢包的TCPW改进协议,称之为TCPWBJ。它根据测得的往返延迟抖动划分拥塞等级,区分无线丢包和拥塞丢包,并根据拥塞等级进行相应的拥塞控制。仿真结果表明,TCPW BJ算法在高误码率无线网络中,显著提高了带宽利用率和吞吐量,并保持良好的公平性与友好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传输控制协议(TCP)应用于异构网络的局限性,在研究灰色关联度基础上,分析网络参数,提出一种基于往返延迟抖动积区分丢包的TCP-N算法.根据测得的往返延迟抖动积构建隶属函数,区分无线误码丢包和网络拥塞丢包,并依据隶属度进行相应的拥塞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TCP协议相比,TCP-N算法在异构网络中能够较准确地区分无线误码丢包和网络拥塞丢包,提高带宽利用率和吞吐量.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拥塞控制机制在无线链路丢包的情况下出现的盲目降低拥塞窗口、TCP吞吐量下降的问题,研究无线/有线混合环境下基于该机制的一种丢包区分方法——WECN,在Linux操作系统下进行实现。搭建混合网络实验床仿真WECN与TCP Reno, TCP Westwood 2种协议相结合的网络模型。测试结果表明,WECN能扩展到已有的TCP协议中,提高含无线链路网络中TCP的吞吐量。  相似文献   

8.
王伟  王辉  张潇 《计算机应用》2012,32(12):3486-3489
针对传统传输控制协议(TCP)应用于异构网络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认知模型。该模型通过建立隶属度函数和不同网络环境下的动态权重分布,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来区分无线误码丢包和网络拥塞丢包。仿真实验证明:与传统TCP协议相比,该模型在不同的网络条件下,能够较准确地区分无线误码丢包和网络拥塞丢包,提高了TCP的吞吐量,改善了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9.
TCP隐式丢包检测技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nter-arrival,Spiketrain和Zigzag是在TCP接收端区分拥塞丢包和无线丢包的三种典型的隐式丢包检测技术。目前,对上述三种算法的性能分析是在不同的拓扑下进行仿真或测量,因此难有可比性。比较分析三种技术在同一拓扑下区分拥塞丢包和无线丢包的有效性,为隐式丢包检测技术的进一步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仿真结果表明,三种技术效果均不太理想,总体来看,Spiketrain要优于其他两种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一种适用于流媒体传输的无线TCP友好速率控制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合无线错误丢包以及拥塞丢包事件的统计特征,基于丢包区分,本文提出一种适用于流媒体传输的无线TCP友好速率控制(Wireless TCP-Friendly Rate Control,WTFRC)方程并建立实用的速率控制机制.该机制包括服务器或者代理发送端和用户接收端两部分,分别负责往返传输时间(Round-Trip Time,RTT)估计、发送速率估计调整和丢包区分、丢包率(Pack-et Loss Ratio,PLR)统计、接收速率估计.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机制能够获得较高的吞吐量和较平缓的发送速率,并具备较好的TCP友好特征.  相似文献   

11.
无线视频传输是网络传输的研究热点,在WiMAX网络中,实时轮询业务(rtPS)的典型应用是实时视频传输,当前使用较多的是先进先出(FIFO)和最早到达期限数据优先(EDF)队列调度算法,其中EDF算法多用于多业务之间的资源分配,而非单个业务流队列的出对调度。在视频优先级以及WiMAX网络为单个视频流分配带宽限定的条件下进行调度算法的研究,以期待在带宽有限的情况下得到更高的视频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2.
针对VoIP(Voice over IP)业务在无线Mesh网上进行传输时存在服务质量(QoS)需求难以保证、带宽利用率低的问题,介绍了VoIP的QoS影响因素,分析了端到端时延、时延抖动和丢包率等几个重要参数,并对VoIP在无线Mesh网中的传输性能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基于无线Mesh网络的QoS保证机制,可以为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公平的分配带宽,并能在保证QoS下实现大规模的实时任务的多跳转发。仿真试验表明能有效降低端到端时延,有着更好的QoS性能。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无线网络研究领域,为无线网状网络(WMN)设计一个完善的路由协议是现在的研究热点之一。无线网状网络(WMN)与Adhoe网络有许多共同属性,尤其是在它结点的静态特性方面,无线网状网络(WMN)有自己一些独特的特征,其相邻结点间的跳数保持不变。无线网状网络(WMN)的静态特性结构所需的网络协议更注重链接质量而不是跳数,因此论文以动态源路由协议(DSR)为基础来检测链路链接的质量,同也考虑了单个链接延迟的影响因素,将协议的量度方式由跳数改为链接质量。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无线网络链路干扰大、误码率高等特点,以及TCP Westwood算法(TCPW)存在估算带宽时过度依赖包的反馈,缺乏区分传输过程中丢包类型的缺点等问题,提出一种TCPW拥塞控制优化算法--TCPW-F。该算法利用发送速率等构建拥塞因子[F]作为判断丢包类型的依据,同时对判定发生噪声丢包时的拥塞窗口进一步调整,避免噪声丢包引起的窗口下降,提高该情况下窗口的发送效率。仿真结果表明,TCPW-F算法在时延性能方面表现更优,单位时间抖动趋于稳定的速度更快。在同一信道带宽下增大包生成速率,改进算法的实时吞吐量明显高于原算法,具备一定的噪声丢包感知能力,无线网络的TCP传输质量获得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路由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AdHoc自组网技术及AODV技术,结合适用于农业环境参数传输的路由特点,完成了农业信息远程数据采集与无线传输网络的路由报文设计,并给出了按需平面距离矢量路由协议(AODV)的工作流程。该方案具有体积小、成本低、功耗低的特点,支持网状拓扑结构,可以快速组网,顺利读取农业环境的土壤温度、湿度、光照等信息。  相似文献   

16.
结合无线Mesh网络(WMN)的技术特性和网络视频监控的新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WMN的视频监控系统设计方案。监控终端通过摄像机和基于嵌入式Linux平台的视频服务器完成视频采集和压缩,利用WMN进行实时传输,监控中心在Mesh网络的覆盖范围内通过因特网进行视频数据接收,实现无线视频监控。实验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播放流畅、实时性好,在无线视频监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无线TCP的簇生丢失重传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TCP在无线网络中的传输性能,提出一种局部数据链路层重传协议,簇生丢失重传协议CLRP(Clustered-Loss Retransmission Protoc01).针对无线链路上突发丢失性强、分组丢失率高的特点,CLRP协议与移动主机端TCP相结合,一方面为重发提供明确的分组丢失种类和高效的无线多分组丢失信息;另一方面提出了更为完善的无线丢失重发控制机制.此外,本协议无需对固定主机端TCP做任何改动.  相似文献   

18.
在三阶Kolmogorov-Gabor多项式基础上,提取解释变量主成分构造线性检验的辅助回归和F统计量,较好地解决了辅助回归存在的共线性问题,提高检验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模拟实验表明:与针对某种具体非线性函数形式的检验相比,该检验不需要对数据生成过程做出任何假定,并且当解释变量数量较多且存在相关性时可靠性更优。实证研究显示:不同实验环境下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发送数据速率和丢包率均具有均衡关系,且该关系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不同的实验环境会对这一结果会产生影响,其中经路由节点中转后数据传输可靠性确实呈现了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