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智能建筑的集成程度也越来越高。现在主要制约因素是智能建筑中各个集成子系统之间互联性和互操作性差,这些系统包括设备及软硬件系统。介绍了工业以太网、OPC及OPC DX技术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工业以太网已经成功应用在工业控制领域,它良好的开放性及在工业控制网络和信息网络整合方面的优势使智能建筑的信息集成度大大提高。OPC这种软件数据交换标准接口和规程,消除了使用数据的应用程序与为数据服务的应用程序之间的隔阂,使不同系统可以在异构计算机环境下无缝连接,同时实现远程实时控制访问。它们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智能建筑的集成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智能建筑局域网协议不能满足服务质量需要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介质访问控制协议的智能建筑工业以太网设计方案。分析了实时帧的最大等待时间,运用OPNET软件构建了智能建筑无线局域网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证明,本方案具有更好的性能,能够较好地解决现有智能建筑工业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安全管理是智能建筑的一项重要内容。介绍了智能建筑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从技术标准和设计实现上对智能建筑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阐明了智能建筑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智能建筑安全管理策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建筑物智能系统异构资源集成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智能建筑得到飞速发展,但是由于智能建筑中各种不同功能的智能子系统是不同厂商提供且遵循不同标准,要将它们集成在统一的应用平台上,以实现各子系统之间快速的信息交流与协同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本文简要分析目前几种主要集成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采用CSCW技术的集成模型,它以CORBA为基础,实现了对象之间信息交流协作。  相似文献   

5.
对智能建筑通信网络(IBN)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智能建筑信息系统(IBIS)网络的集成以及将不同的建筑系统集成于一个框架内的标准协议的应用.而ISDN与ADSL被认为是实现IBN的合适平台。  相似文献   

6.
80年代初,智能建筑的概念出现了。此后,其内合也不断的扩展和深化,同时现代化建筑向智能建筑发展已成为当今建筑技术领域的一大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更促进了智能建筑的发展和推广。现在智能建筑出现了两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智能建筑是从1991年引入并发展的。智能建筑的另外一种称呼是绿色智能建筑。这种叫法突出了建筑的环保功效。其实绿色智能建筑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节能减排,二是健康舒适。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7,16(12):21-21
在近日召开的“2007沪港澳智能建筑论坛”上,上海市智能建筑试点: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举行了第三批上海市智能建筑专家库成员聘任仪式,其中德特威勒电缆系统(上海)有限公司的曾松鸣先生,被上海市智能建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聘任为上海市智能建筑专家库成员。  相似文献   

9.
用OPC实现IBMS的信息集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介绍了OPC技术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中的运用,设计了基于OPC技术的建筑物集成管理系统的模型,并给出了OPC数据访问服务器和OPC在客户端的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智能建筑网络系统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智能建筑网络系统的产生过程和现状,探讨了智能建筑网络系统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智能建筑系统管理的集成方式,并分析了产生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蔡龙根 《计算机工程》2002,28(4):183-186
从智能大厦的总体结构出发,对上海汽车工业大厦的智能化系统的系统集成和各子系统进行了描述,并总结了智能化系统中的互联和联动关系。为大厦的业主在建设智能化系统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将OPC XML Web服务技术应用到建筑智能化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Web Service的智能建筑信息集成系统框架。该框架简化了不同智能子系统和应用间的互操作性,突破了Internet和操作平台的限制,提高了智能建筑系统的综合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中高层楼宇增加是城市内用电量上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使用计算机系统对建筑执行能耗量化管理从而控制降低建筑运营过程中所消耗的能量,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已经成为用户最为关注的问题。已有的楼宇节电管理系统收集建筑内部的信息并通过启发式规则对楼宇的照明、动力、通风、空调、安防等系统进行协调控制及整合,以期达到节能的目的。这类型系统的缺点在于(1)大部分楼宇缺少专职的节电管理机构,没有相关的电能使用及管理的方法。在各个楼宇与电力公司之间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共享链,内外信息共享能力差,存在信息孤岛现象(2)系统中的节电模型没有学习过程,不能根据建筑情况的变化,自动调整节电模式。面对这样的情况,该文提出一个基于数据分析的建筑楼宇智能节电系统,该系统(1)使用正态分布拟合用户用能习惯,分析得到用户能耗较高的关键设备,发现设备的耗能过高原因;(2)建立双向交换子系统实现楼宇与电力公司之间的信息交换,并根据电力公司生产计划及时调整楼宇用能策略。在天津动漫大厦实际运行结果显示,该文设计的智能节电系统可以有效的节省楼宇中的电力损耗。  相似文献   

14.
杜明芳  程红 《控制工程》2004,11(6):550-552,558
讨论了将第三方子系统集成进具有开放式体系结构的智能楼字控制系统的一种方法,即通过通用极强的Modbus串行通信协议实现主从系统间的通信。结合将第三方Modbus设备ABB公司的12台PLC集成进霍尼韦尔楼宇监控系统EBI的典型工程.从应用的角度分析了EBI与Modbus设备通讯的原理,给出了组态工程及HMI开发的过程和方法,最终实现了准确的实时监控、实时报警等功能,达到了节源增效的目的。该工程所涉及方法对于基于网络的智能控制系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全面论述了近年来现场总线的发展趋势,强调了现场总线在智能建筑中的重要性,描述了智能小区各个子系统的组成,以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了现场总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6.
常峰铭  易灵芝 《测控技术》2018,37(12):42-45
楼宇微网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智能楼宇微网负荷预测精度,有助于对楼宇能效系统进行优化控制和调度规划。针对智能楼宇微网用电负荷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楼宇微网短期负荷预测模型。首先用无监督的贪心算法对原始数据进行负荷数据的特征学习,完成对智能楼宇微网负荷数据的特征提取;然后挖掘智能楼宇微网负荷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最后用反向传播算法微调整个模型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预测模型与传统预测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且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阐述EBI的概念,就作者近期完成的某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工程,详细说明了运行在EBI上的开发实现安防子系统软件网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CORBA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共享在智能建筑管理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传统的智能建筑中各个控制子系统和管理系统相互独立,又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来集中管理,所以信息共享的程度很低。本文描述的基于COBA技术设计的智能建筑管理系统(IBMS),是针对建筑物内所有子系统为典型的分布式系统和特征来设计和开发的一个集成的管理系统。该系统采用ORB作为软件总线,通过统一的接口将分布于楼宇内的各个控制子系统集成起来,为各个子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操作管理平台,实现了智能建筑内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操作,以达到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个基于智能的MAS模型及其方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得到好的体系结构模式来将模式驱动的方法用于多智能体系统(MAS)的设计,必须有形式上抽象但是技术上细化的方法论.基于智能思想的提出,使得以智能作桥梁将AO,PO和OO的优点融合,并以此提出一种覆盖了从事务分析到Agent组织系统实现全过程而又比较技术化的方法论IB.同时提出一个基于智能的智能系统模型(MIBIS),通过模型的构造过程来叙述方法论.因为模型以及构造过程的形式化和整个过程的技术化,所以使得该模型和方法论能够被用于体系结构模式的归纳,也能用于工程的实用.而且该模型所表达的结构有良好动态组织性、实用性、实时性、扩展性和重用性.  相似文献   

20.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ducation, in which AI techniques and methodologies are used to build sophisticated intelligent educational systems, is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n intelligent educational system for teaching high 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analyze and draw graphs of mathematical functions. The system, named SEDAF, has been developed in a knowledge engineering environment and runs on a Lisp-machine workstation. We illustrate the various modules constituting SEDAF: the user interface; an expert module, capable of solving problems in the subject domain; a diagnosis module, which points out possible reasons for students' errors; a student modeling module, capable of building an explicit representation of the learning status of the student; and a remedial subsystem, called a therapy module, constituted by means-ends tutorial rules that execute teaching actions on the base of the status of the student model. The goal of the presentation is to stress the innovative aspect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SEDAF, in particular the use of metalevel knowledge to embed in the system the teaching expertise that allows the system to personalize its behavior to the specific student and to pursue a didactic pl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