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到山西看大院,首推王家大院。民居专家刘金钟赞誉它:“天上取样人间造,雕艺精湛世上绝。”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也欣然题词:“华夏民居瑰宝”。 王家大院座落在晋中地区灵石县静升村,是一座建在背风向阳黄土台上的城堡式建筑群,依山就势,层楼迭院,错落有  相似文献   

2.
“沁水长百里,灵气钟阳城”,楼庆西先生在他的建筑著作中是这样描述郭峪村的。被誉为“中国民居之瑰宝”的郭峪村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色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村中有城,已属罕见,何况这里自古便是文风鼎盛之乡,兼之巨商辈出。徜徉在这烙着传统文化印迹的千年古村,逡巡于乡间民居错落的老街,穿行在一个个古朴典雅的院落,仰望这穿越悠悠岁月结伴走到今天的乡村建筑,一种强烈的思古幽情油然而生。一个古朴而祥和的村庄,如湖水般安静澄澈,但却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而每一个家庭单元,也都有着一段值得骄傲的家庭史。  相似文献   

3.
冷泉古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两渡镇,村内现存建筑遗产丰富,其中传统民居院落40余座。古村的传统民居以合院式为主,且大部分的正房为窑洞,厢房和倒座房为向内单坡的瓦房建筑,每个院落单元具有很强的围合感,体现了村落的防御性。村中传统民居格局规整、形式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该文旨在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测绘、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对古村的民居特色、院落形制和民居建筑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的王家大院 ,位于山西晋中地区灵石县静升村腹部 ,北距省城太原 15 0公里 ,1997年 8月 18日以“中国民居艺术馆”的名称正式向游人开放 ,吸引了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静升王氏原籍太原 ,元代皇庆年间 ,一位名叫王实的人迁居静升后 ,在从事农耕的同时兼办豆腐作坊 ,并逐渐由此发家致富 ,王实因此被尊为静升王姓始祖。此后王家文脉极盛 ,元明时期 ,王家获官高位显者达 42人 ,到清代中叶 ,王家在静升大建宅院 ,总共建成面积 15万平方米的建筑群落 ,成为我国最大的家庭聚居地 ,也是晋宅院建筑的一个典型 ,其建筑艺术和文…  相似文献   

5.
朝鲜族红旗村位于吉林延边安图县,红旗村居民自 1985 年迁居至现村址,很好地保留了朝鲜族的民族风俗,村内布局规整,环境清秀,被称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村中民居空间形态,室内设施基本保留了朝鲜族民居的传统,是研究朝鲜族民居的很好案例。本文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出发,从村落规划布局到民居形式、室内设施,对朝鲜族红旗村进行详述。  相似文献   

6.
按《大宋重修广韵》解释,村”为“聚落也”。我国农村一般以血缘关系发展成为宗族聚落,村中除民居外,往往还有宗祠,用以祀奉祖先和宗族的活动中心。但在马祖没有发现有宗祠建筑,经了解,原来这里虽然人口不多(只有几千人),但姓氏却很多,可能是从福建闽东地区不同家族移民而来,属杂姓聚落。在聚落中,代替宗祠的是妈祖庙。北竿乡一位老村长告诉我们:“北竿7个村,村村都有一座妈祖庙”。以妈祖庙作为公众的活动中心,的确很有渔村特色。  相似文献   

7.
历史     
《建筑师》2012,(1):110-112
4.1浮梁沧溪古村面临保护困境 来源:江西日报 有1700余年历史的浮梁县勒功乡沧溪村,去年12月入选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然而.因为缺乏修缮资金,村里已有18栋古建筑倒塌.其他民居也正遭受不同程度的损毁。  相似文献   

8.
张谷英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周晟 《规划师》2003,19(5):31-34
被誉为“天下第一村”、“岳阳楼外楼”的张谷英历史街区,是岳阳市内惟一保存比较完整的传统民居街区,也是山地传统聚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在今天迅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其传统山地民居环境特色正面临着逐渐丧失的危险。张谷英历史街区保护规划遵循整体性、可持续性、渐进式原则,建立“点(古建筑群内重要的文物景点)”、“线(由当大门、王家、上新屋组成的古建筑群)”、“面(古屋周边的自然山水环境)”的保护框架体系,鼓励公众参与,多方引进社会资金,使其在忠实地反映历史的同时,保持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9.
陆琦  郭焕宇 《华中建筑》2009,27(1):256-258
2008年11月21日至11月25日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召开的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暨民居会议二十周年庆祝活动是一次交流的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民居建筑研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传统街村、民居的保护及其持续发展”,“传统民居特征在新民居新建筑上的运用”,“民居建筑研究和学术活动二十年的成就和经验”等主题展开交流,提出了一些富有创建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0.
李家山窑居古村,为中国民居建筑和地缘文化之代表性名村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村内民居建筑的最大特色体现为窑居形态的多样化,依据不同地形地貌及地质结构,逐渐形成“靠山窑”“接口窑”和“箍窑”3种主要窑居形构,风格迥异而又相互映衬,在雄劲、苍凉的黄土地上下堆叠,形成自然与人文相生相济、相融和谐的地缘建筑文化标志,不失为我国传统民居历史长卷中的一部重要档案。  相似文献   

11.
泉州,是我国东南沿海一个“历史文化”的郡府级城市,约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因曾经辉煌而名闻世界,也曾因人文荟萃而被誉为“海滨邹鲁”;并因此形成了具有一定特征的“泉州传统民居”。“府第”,是泉州传统时期一类非严格意义的“民居”,但却在泉州传统时期占有一定的份量,故仍在习惯的“传统民居”称谓的讨论范畴中论之。  相似文献   

12.
《白蚁防治》2004,(3):28-29,40
扬州,是一座名传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古建筑群。然而,在这扬州人引以为荣的丰硕的历史文化遗产的阴湿背后,一种自然界的“血吸虫”——白蚁,却在悄悄残害着我们万分宝贵的名胜古迹、园林建筑、古树名木、民居旧宅,给我们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承陆元鼎先生盛情相邀,1993年,我参加了“中国传统民居国际学术研讨会”。会后,《华中建筑》1993年第4期发表了以陆先生和本刊记者署名的《深化民居研究,推进我国民居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民居国际学术研讨会”(ICCTH’93)纪略》一文,文章的主旨重在“我国民居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可见我现在所要表述的观点是当年陆先生所同意的观点的继续。历史的追溯我想先追溯一下民居研究的历史,就我手头的资料,作了一点民居研究专著(或专论集)成果的粗略统计(见附1)。根据这个统计,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看法。1、近现代…  相似文献   

14.
张老湾村位于太行山脉之中,村落依山而建呈现条形布局,是水峪寺长老的住所,有着四百年的历史发展。村中传统民居多形成独立的个体,以“一”字型建于山腰之上,结合石和砖建成石砌墙体和砖砌拱券形式民居。建筑尺寸上依据民居类型有所不同,体现山地地区文化和匠人智慧。在拱券的运用中,张老湾村有窑洞式民居和独特的小拱券式屋顶民居,结合拱券在尺寸上的划分,民居存在着单圆心拱券和三圆心拱券,对比其他地区拱券形式和砌筑方法,展现民居营造技艺。  相似文献   

15.
栏目主持:石克辉协办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建筑系 “一颗印”民居主要分布在云南滇池之滨及杞麓湖畔,其间居民的族属有汉、彝、白、回、蒙古等,其中大以昆明地区的“一颗印”民居最为典型。主于其平面紧凑,平坝地区和山区都适宜,而独院式结构又合乎独家独户的生活习惯。其外形封闭坚固,适于昆明地区风大、紫外线强的特点,且有利于防盗。因此,“一颗印”民居深为当地群众喜爱,成为滇中民居的代表。 山地村落——乐居村 乐居村位于昆明市西团结乡,距昆明约25公里,是一个彝族村落(图1)。整个村子建于一个小山坡上,座西朝东,前…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建设》2014,(8):20-21
美郎村又称“买榔村”“美榔村”“美罗村”,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澄迈县金江镇的东北部,距县城25公里,坐北向南。永(永发)美(美亭)线公路从村前跨越,连接金江、永发两镇,贯通中线、西线国道,交通十分便利。美榔村地势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民居聚集,南部是广阔的田野,土地肥沃,是当地粮食、瓜菜主要产区。原野绿源风茂,景观秀丽。  相似文献   

17.
正如果说,中国建筑文化史是一本合订本,那么,一座座具有悠久历史、保存相对完好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便是其中的辉煌残章。它们见证着一段段历史的起承转合,也记录着当地、当时的每一个重要重要时刻。北京城拥有3000余年的发展史,800年龙脉不衰,胡同上飘着的炊烟和四合院地上铺着的青砖都有着掌故和往事;八百里秦川足可称"东方帝王谷",13个王朝曾在此踞守,遗留下特有的陕西民居及既昂扬又敦厚的陕派文化,时光荏苒,这些并未随着随  相似文献   

18.
浅谈徽州民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浅谈徽州民居王光明徽州民居,实用、美观、大方、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一席重要位置。一、徽州民居概况以前曾听人说:“如果以民居质量定成份的话,徽州可以说家家是‘地主’。这话未免过份,但也说明了徽州民居不仅风格质量上确实占有一定...  相似文献   

19.
山西夏门历史文化及其代表民居调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山西省的厦门村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民居建筑。本文通过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以及对其代表性民居进行的调查分析,希望对保护该地区地域性民居建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邢台市滏东小区是邢台平乡县节同乡南周章村新建居民小区,2013年8月6日,我们随平乡分公司员工来到该小区,远远望去,小区大门上“滏东小区”四个鎏金大字映人眼帘、十分耀眼,从大门口向后看,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坐落在空旷的田野里格外醒目,这就是我们这次考察天然气接入新民居工程的第一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