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对于科学有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研究和应用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包括多目标优化模型、目标规划模型(GP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2.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应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对于科学有效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从研究和应用的角度介绍和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包括多目标优化模型、目标规划模型(GP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模型。  相似文献   

3.
根据若羌绿洲从1996年到2008年的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以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力。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利用SPSS软件,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揭示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与人文因子的定量关系,从中筛选出影响土地类型和结构变动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建立主要土地变化驱动模型。同时,运用非线型回归模型对2015年、2020年和2025年若羌绿洲8种用地类型面积进行预测,试图揭示该县土地利用未来走向,并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倪琳  周勇  刘义  余维 《资源与产业》2008,10(4):50-53
本文运用绿当量这一概念,通过建立模型,并应用绿当量对潜江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现状评价,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增强土地系统功能,使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地区、各产业、各部门合理分配和集约利用,从而为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分形对厦门市翔安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然后运用土地利用结构的分形模型,计算了翔安区1989年和2004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和形态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以及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长沙市2002-2007年土地利用数据的基础上,利用Shannon熵函数分析长沙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熵值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规律及其成因,初步探讨应用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存在的问题,最后对长沙市如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具体矿区的农业土地利用为对象,采用线性规划优化模型的方法,研究该矿区土地利用与农业结构的定量关系,同时探讨矿区经济发展中农业土地利用最优结构模型建立的方法,为合理开发利用矿区土地资源、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供“定量综合“的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湛兰  周勇  徐艳 《资源与产业》2008,10(2):93-97
本文以1998-2004年荆州市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作了定量分析,并研究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荆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逐年提高,而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下降。因此,今后荆州市的发展一定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山西省方山县为例,运用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提出了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式。根据方山县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获得规划目标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结果表明:农、林、草面积比例由基准年(2005年)的7.2∶31.6∶1调整为规划年(2010年)的6.3∶32∶1,农村居民用地有所减少,其他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调整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既有利于生态效益的发挥,又可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符合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韩璐  费明明 《资源与产业》2013,15(4):143-148
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角度,采用完美贝叶斯均衡模型,构建土地利用决策博弈模型,并对生态型土地利用方式从政府与农民、政府与用地单位、用地单位与农民3种博弈关系进行分析,最终得到了多种土地利用决策的最优策略组合,为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配置和集约化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方案。结果表明,策略1既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又没有来自农民或用地单位的阻碍,是最优策略组合,其总收益达到最大;策略5虽然使博弈双方都增加了博弈成本,但也能达到博弈均衡。  相似文献   

11.
来欣捧 《金属矿山》2015,44(2):155-159
节约集约用地一直是矿山建设中研究的课题之一。结合某冶金矿山工程的设计和建设实际,在共享社会资 源、联合及集约化建设、先进高效的充填采矿技术、科学合理的总平面布置与竖向设计、分期征地等方面 进行了研究,合理地控制了建设用地指标,优化了用地布局,提高了矿产资源利用率和土地资源对经济社 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该矿山建设共节约土地327.67 hm2,效果显著,矿山建设在设计阶段研究节约集约用 地技术是十分必要的。矿山生产中的废物得到充分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削减工程污染物排放量和保护生 态环境。土地复垦是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方面,在矿山设计中对矿山结束时的土地复垦做出规划设计,有 利于矿山集约用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汪鹏  杨庆媛  文森  刘燕 《资源与产业》2011,13(4):111-116
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生态理念要点,结合重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践,探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融入生态理念的实践途径。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应深入分析土地资源的生态环境特征,将生态保护和建设目标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体系,构建生态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在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中强化土地生态建设,将生态环境的量化指标充分体现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中,区域核心生态网络要充分结合区域特征,要研究建立多层次生态补偿机制,从而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现行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缺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灵活性,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均遭遇不同困境。研究结合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土地资源禀赋特点及其供需矛盾,以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为抓手,从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两个层面,系统构建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协调互补的规划模式:一方面从协调区域之间土地供需关系入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区域协调互补的指标调剂机制;另一方面,从各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入手,加大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力度,以产业升级带动用地结构优化,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该模式可在整个国土空间上实现资源更有效率的配置,推动发展方式与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地区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自上而下的解释性数学框架,强度分析能系统解释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过程。强度分析包括三个层次:间隔层次、地类层次和转变层次,通过类比各层次的土地利用变化强度与平均变化强度,量化土地利用变化模式的同时揭示潜在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三个层次的稳定性分别用快速的与缓慢的、活跃的与休眠的、来源与转变来描述。本文以武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2009和2014年三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强度分析的方法,系统阐释武安市三个层次的强度变化,并深入分析不同层次的稳定性,判断变化强度的特征以及潜在的地类转变。研究结果表明:(1)间隔层次:2005年-2009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较为快速,明显高于平均变化强度;(2)地类层次:变化比较活跃的是工矿建设用地和林地,耕地在整个时间间隔变化相对休眠,其他地类在不同的时间间隔变化强度状态不一;(3)转变层次:工矿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源于水体和园地,减少则主要是转变为非工矿建设用地。强度分析可以深入揭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信息,动态监测土地利用/覆被状态,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科学规划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矿区土地利用过程是碳源增加过程,如何采取有效的矿区复垦模式增加矿区碳汇能力成为矿区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尝试利用马尔科夫(Markov)过程优化用地结构方式提高矿区碳汇能力。研究得出矿区碳汇能力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当前我国矿区土地复垦顶层设计目标模糊、矿区损毁土地复垦方案针对性弱。按照鼓励、限制、禁止开发的区域划分要求,在各类不同区域,以效益最大化和不降低矿区的碳汇水平为目标,根据地类特点,进行增减浮动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来提高矿区土地汇碳能力。  相似文献   

16.
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对于我国国土资源的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文章以2008—2012年度的科普统计数据为基础,从国土资源科普人员、科普场地、科普经费、科普资源与传媒和科普活动5个方面,对近5年我国国土资源科普事业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数据表明国土资源科普工作自2008年以来取得了重要进展,科普人员数量稳中有升、结构日趋合理,科普场馆发展迅速、开创了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科普经费投入呈现增长趋势,科普传播媒介形式多样,科普活动成效显著,然而仍然存在科普经费相对短缺、科普人才不足、科普制度不健全等问题,国土资源部门应充分利用国土资源领域丰富的科普资源优势,促进科普事业长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德典型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地复垦技术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以中国的平朔矿区和德国的维佐夫矿区为代表,系统对比研究了两国在露天煤矿排土场地貌重塑、土壤重构和植被重建等复垦过程中的主要技术措施。研究发现,中国较德国在露天煤矿采复理念、技术措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德国采用了"分层剥离、交错回填"采复一体化工艺,注重矿区复垦规划中区域空间协调性,从低碳发展理念引导复垦工程,开展了复垦前后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工作,重视复垦后期的土地管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认为,中国在露天煤矿排土场复垦中应该注意规划设计的区域协调性、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促进复垦技术措施的可持续发展、强化复垦的后期管护,保障矿区经济、社会、生态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土多功能利用综合分区是国土规划重要的研究内容,是发挥区域功能优势进行国土资源多功能利用的基础。以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全国多功能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从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构建河南省国土多功能区划评价指标体系(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41个三级指标)。采用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相结合的混合模糊聚类方法,对河南省18个省辖市进行量化分区。研究结果是将河南省分为重点发展类国土综合功能区、综合发展类国土综合功能区、生态优先类综合功能 区和农业优先类综合功能区,并将分区结果与河南省土地利用综合分区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研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