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风景名胜区内乡村地区的规划涉及风景资源保护、村庄布局、民生改善、旅游发展等复杂问题,本文提出应转变既有村庄规划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方法,使村庄与风景名胜区的功能互补、景观共生,形成村景融合的整体格局。规划设计方法上,应结合风景名胜区的分区情况,扩大村庄规划范围,做到点面结合;采用村景融合、产居复合的全域规划方法;形成建管并重、多层统合的规划成果;同时应完善规划程序让村民全程参与,并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进而结合四川省西昌市邛海—螺髻山风景名胜区邛海南岸详细规划,对该方法的应用进行了阐释与总结。  相似文献   

2.
许可 《规划师》2024,(2):153-160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风景名胜区作为具有重要生态价值、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保护地,其规划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展开研究有利于探索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提升风景名胜区的开发建设水平。因此,以罗田大别山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从风景资源评价、现状分析,以及空间布局规划、资源保护规划、旅游发展规划、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等方面对其规划实践展开详细的论述,以期为相似地区的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综合型风景名胜区兼具自然和人文景源,并且包含较为复杂的居民社会系统以及一定的旅游服务设施,它们是我国风景名胜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规划研究内容来说,因其涉及面广、难度大,而更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从风景资源保护、风景游赏特色挖掘、旅游设施布局、居民社会调控等方面入手,总结了综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的重点和难点,并以林虑山(红旗渠)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为例,对综合型风景名胜区规划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4.
刘滨谊  宋婷 《规划师》2004,20(6):35-37
产业化是风景名胜区现阶段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四川鸡冠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分别从旅游策划、土地利用和管理经营的角度出发,分析市场与资源之间相互协调制约的关系,探索市场和资源对风景名胜区建设的导向问题。  相似文献   

5.
厉色 《中国园林》2006,22(7):17-20
近年来,在包括风景名胜区行业在内的一些部门和行业中,对风景名胜区行业与旅游行业之间的性质存在混淆和模糊认识。通过对风景名胜区与旅游两个不同性质行业的资源特点、行业导向、规划编制、开发模式以及相关学科等的比较分析,明确两个行业之间的区别;在理清行业间界限的同时,阐明风景名胜区行业与旅游行业在国家旅游经济中的定位和联系。  相似文献   

6.
厉色 《中国园林》2006,22(6):37-41
近年来,在包括风景名胜区行业在内的一些部门和行业中,对风景名胜区行业与旅游行业之间的性质存在混淆和模糊认识。通过对风景名胜区与旅游两个不同性质行业的资源特点、行业导向、规划编制、开发模式以及相关学科等的比较分析,明确两个行业之间的区别;在理清行业间界限的同时,阐明风景名胜区行业与旅游行业在国家旅游经济中的定位和联系。  相似文献   

7.
焦点     
《长城保护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12月1日起正式施行国务院对1985年6月颁布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作了全面修订,新的风景名胜区条例自12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条例要求对风景名胜区内的景观和自然环境实行严格保护,不得破坏或者随意改变。在风景名胜区内禁止进行修建储存危险物品的设施和开荒、开矿等活动。禁止违反风景名胜区规划,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立各类开发区和在核心景区内建设宾馆、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以及与风景名胜资源保护无关的其他建筑物;已经建设的,应当按照风景名胜区规划,逐步迁出。  相似文献   

8.
论风景名胜区的“合理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观海 《规划师》2005,21(5):12-14
风景名胜区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风景名胜区在旅游开发中的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风景名胜区“合理开发”应包括原真性、生态性、适度性、协调性、系统性、按规划建设、旅游宿分离等原则。  相似文献   

9.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是一类对保护与发展协调要求特别高、矛盾问题特别典型的风景名胜区。本文通过对具有世界遗产价值的四川省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的剖析,提出了这类风景名胜区规划应遵循保护遗产、景城共荣的协调发展理念,可以应用明确景城职能分工、推动旅游融合发展、以"内外总体平衡"推进居民社会调控、引导外围保护地带发展、以"多规合一"加强规划管控等10个方面的规划方法,破解景城协调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10.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景区开发应遵循以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指导风景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然后在旅游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将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推向市场的过程。文章同时以奉节县天坑地缝风景名胜区规划及旅游发展规划的实例阐明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11.
江西四大风景名山规划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述了江西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历史发展概况,针对庐山、井冈山、龙虎山、三清山四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规划实践中遇到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探讨商榷意见。一、大规模建设使庐山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风貌受到严重威胁,应采取什么对策?二、结合井冈山规划首次(1962年)提出了革命纪念体系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三、结合龙虎山、三清山规划探讨了宗教与原始崇拜问题;景观规划问题;高山景区交通方式和旅馆建设标准问题。四、风景区旅游、服务、管理三大中心功能布局的现状与规划问题。五、江西风景旅游网络的构成与发展问题,首次提出了开辟赣中历史文化旅游线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速发展,目前国内很多景区进行盲目的建设,由于缺乏对文化的重视和把握,对风景名胜区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都造成了永远无法修复的破坏。本文以冠豸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倡导文化力重塑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价值,核心在于文化创意的生成,旅游规划以文化为引导,从旅游概念策划—空间营造—活动体验—产业联动—管理引导等多个方面探讨文化在风景名胜区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达成文化造景、文化经营的目标,从而进一步增强景区的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载力,使地方文化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四川是全国的风景名胜资源大省之一,经过25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世界遗产为核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骨干,省(市)级风景名胜区为基础的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风景名胜区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基础设施和游览设施不断配套完善,风景名胜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管理机构和法规逐步健全,全省风景名胜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4.
在剖析华山风景名胜区华麓区现状概况、存在问题及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华麓区控制性规划的规划目标与规划原则,并重点从功能结构、空间布局、文物保护、景观绿地系统、旅游组织、指标控制等方面对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规划进行了初步的实证研究,最后给出了规划的实施措施与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风景名胜区制度建立30余年来,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结构体系、法规体系和管理制度,保护了我国珍贵的风景名胜资源,取得了巨大成就.风景名胜区规划有其自身属性和技术特点,十分重视建立由风景游览欣赏、旅游设施服务、居民社会管理3个系统相结合的风景区职能结构.随着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其规划将更加强调不同层次的衔接,充分发挥风景名胜区的综合功能,注重对区内村镇开展规划研究,借鉴国际上国家公园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16.
<正> 四川是全国的风景名胜资源大省之一,经过25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以世界遗产为核心,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骨干,省(市)级风景名胜区为基础的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风景名胜区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基础设施和游览设施不断配套完善,风景名胜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管理机构和法规逐步健全,全省风景名胜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7.
建设部日前规定 ,风景名胜区不能交给企业管理 ,不能以委托经营、租赁经营、经营权转让等方式 ,将风景名胜区规划管理和资源保护监管的职责交给企业承担。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在日前结束的全国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 ,风景名胜区必须按照有关规定设立行政管理机构。他说 ,要划定景区、核心景区范围 ,限定核心景区内的游人容量、游览活动的类型和方式 ,严格限制核心景区内的开发建设活动 ,认真清理核心景区内的已有建筑。划定可供开发建设的游览服务基地。分别编制风景游览、游览设施、经济发展等专项规划 ,作为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风景…  相似文献   

18.
泰山景观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泰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基于泰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资源调研的结果 ,分析泰山在景观资源保护与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并从风景资源的角度 ,对泰山风景名胜区的规划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吴承照 《规划师》2005,21(5):15-18
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风景游赏规划是风景区旅游规划的组成部分,应包括风景观光规划与风景游憩规划两方面内容。现代风景名胜区规划必须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从风景观赏转向观赏与游憩并重,以游憩体验为核心。风景区游憩规划是建立在风景与生态双重标准基础上,而不单纯是景点与景区,它的立足点是游憩资源与游憩环境,规划内容一般包括游憩分区与结构、游憩组团,游憩活动、游憩设施、游线组织、游憩计划与管理等6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对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有关分区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束晨阳 《中国园林》2007,23(4):13-17
分区是实施规划管理目标的基本工具和手段。与国外国家公园分区制相比,我国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中存在着多种分区类型,并且对各类分区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分区之间缺乏有效衔接,不仅影响到规划编制和管理实效,也将影响到国家对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统一性。通过分析当前风景名胜区规划编制在分区上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各种分区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重点建立了适应我国风景名胜区特点的功能分区模式,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3个问题:风景区评价技术、核心景区划定、分区与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