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进步,公共建筑的设计标准也随着提升,绿色建筑理念的提出,对绿色公共建筑的设计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模式下的公共建筑设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绿色建筑的要求,而且公共建筑规模、功能日趋多样化,为更好地提升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水平,需要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改善,其中BIM技术是当前建筑工程技术当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高新技术之一。论文阐述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及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分析了BIM技术应用于绿色建筑设计的优势,以及在绿色公共建筑设计过程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发展新时期,建筑设计的结构性优化要求不断提高,更为明显的是,在环保建设要求的引导下,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理论兴起,依托于BIM技术,绿色建筑设计理论获得了较为广泛地传播,并且在较好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支持下,促使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理论逐渐得到了更为广泛地应用.BIM技术作为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对建筑设计质量具有关键影响.现阶段,国内外一些建筑企业为了提高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质量,提高公共建筑工程的社会效益,并贯彻绿色建筑的理念,将BIM技术积极应用到了实际的建筑设计中.本文也由此进行了具体地分析,借助实际的工程案例,对BIM技术在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办法进行了进一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关注,绿色建筑的理念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建筑的响应从能源控制方面扩展到审视建筑全生命周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BIM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建筑设计方式,从技术角度突破了建筑业长期存在的弊病,为绿色建筑的落地提供了技术保障。文章解读了BIM技术的概念,指出了传统建筑设计方法的局限性,并详细介绍了建筑设计不同阶段BIM平台下的生态节能分析与设计运用。  相似文献   

4.
公共建筑是公众重要的活动场所,关乎区域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质量。而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是主流趋势。本文为探明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在绿色公共建筑中的应用途径,以绿色公共建筑为目标对象,探究BIM在目标对象设计中的应用优势、方法。并结合具体工程,对基于BIM的绿色公共建筑内部气流组织、外部光照环境进行模拟分析,以期能为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高效率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随着人类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问题以及由能源消耗而导致的全球温室效应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日趋严重。在全球气候变暖、人类生态环境恶化、常规能源短缺并造成环境污染的形势下,太阳能发电技术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下降,大规模利用太阳能发电将变得普遍,从而推动太阳能光伏产业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开拓绿色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6.
《砖瓦》2020,(6)
伴随现代社会经济的进步,国内建筑行业也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对于人类生活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损耗。绿色建筑设计能够减少建筑业产生的建筑垃圾,特别是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构建健全的绿色建筑模式,能够发挥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将对绿色建筑设计中BIM技术的价值和特征进行分析,给出绿色建筑的设计策略,分析BIM技术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因能源危机,人口过度增长,绿色低碳的理念愈发深入人心,本文在指出绿色建筑背景下建筑工业化发展机制的困境的基础上,分析了绿色建筑背景下BIM技术建筑工业化发展机制经典案例,并结合案例指出BIM技术应用在解决绿色建筑背景下建筑工业化发展机制的困境方面的优势,总结绿色建筑背景下基于BIM技术构建建筑工业化发展机制的相应策略,为未来绿色建筑工业化发展模式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8.
建筑装饰工程应用BIM技术是实现建筑项目全专业BIM技术全过程应用的最后一步。研究公共建筑装饰工程的BIM技术应用流程对绿色建筑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在原有研究建筑装饰工程BIM技术应用的流程成果和参考相关文献、工程实践、业内人士访谈的基础上,总结完善了装饰工程BIM技术应用各阶段及其细分环节,为公共建筑装饰工程完整地实现BIM应用提供了实施流程方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你说我说     
<正>●建筑活动对人类自然资源和环境影响最大,占用人类所使用的自然资源40%、能源40%,产生的垃圾也是40%。因此,在建筑领域,对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公共建筑的设计水平逐渐提升,与此同时,环境问题愈发凸显。为了减少污染,保障环境质量,绿色建筑理念随之提出,这也使绿色公共建筑的设计标准要求变得比以往更高。对于传统的公共建筑设计模式及方式而言,其本身相对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现代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实际要求。面对这种情况,若想对类型和功能多样的公共建筑进行合理有效的设计,则需要对传统的公共建筑设计方式进行改进,并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BIM技术作为现阶段建筑行业中应用广泛的新型技术,其在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设计效果,减少设计问题。因此,相关建筑企业应该提高对BIM技术的重视,并且要结合绿色公共建筑设计的实际要求及需求,对BIM技术进行科学应用,发挥出其本身的实际效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建筑工程建设规模与数量持续扩大,对于建筑节能环保提出更高要求,绿色建筑逐步出现.将BIM技术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对建筑能耗、噪声、温度、光照进行模拟.围绕BIM技术展开讨论,分析绿色公共建筑设计中的技术应用,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为全球共识.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建筑及其运行对气候和环境的巨大影响,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发展绿色建筑的高潮. 我国2006年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  相似文献   

13.
《建筑科学》2021,37(3):后插15-后插16
绿色建筑是具有节能环保等特征的工程建筑,BIM技术是一种建筑信息的模型.在建筑工程朝着数字化、智慧化发展的背景下,BIM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在时间维度上存在一致性,在核心功能存在互补性,将BIM技术应用到绿色建筑设计中,有助于提升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环保与资源集约能力,推动绿色建筑设计整体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门窗》2017,(1)
面积大、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对环境的污染严重是我国既有建筑所存在的几个显著特点,为了促进我国建筑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应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在绿色建筑和BIM技术发展高度契合的基础上,从既有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绿色改造深入探讨了有效利用BIM技术推动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快速发展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严峻,减少碳排放成为各国共同呼吁的重要议题。公共建筑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双碳”目标下公共建筑低碳发展的技术路径。首先,阐述了公共建筑低碳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其次,系统地介绍了一些可行的低碳技术路径,包括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建筑绿色低碳改造、实现能源使用与排放的精细化管理等。  相似文献   

16.
师法自然 回馈自然——上海自然博物馆绿色设计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铮  陈剑秋 《新建筑》2010,(2):98-102
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建筑创意及技术体系进行了详实的论述,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大型公共建筑的绿色设计应是将建筑与技术有机融合的过程。师法自然、回馈自然即是这一过程的精髓思想。  相似文献   

17.
《居业》2015,(10)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能源枯竭等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相关的专业评价体系,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规范和指导。我国也制定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对绿色建筑的从设计到运营各方面做出具体要求。本文针对BIM技术和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运用进行探究分析,提出绿色建筑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作为以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为起始点的绿色文化的子系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绿色建筑体系是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生活方式,建筑法则和适宜性技术等多种构成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而形成的综合体现.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建筑领域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9.
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形式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建筑行业的一大革新,其特点与优势就在于节能环保与减少污染,需要以更加先进的技术予以支持。本文谨就BIM技术下绿色建筑设计的应用进行分析,首先阐述了BIM技术的优势与特点,继而从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与能源之间的关系及建筑材料预加工与预拼装三个层面来说明BIM技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中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建筑行业碳排放总量高、能源消耗量大,因而对于未来建筑行业的发展提出了绿色转型、数字赋能的策略。协同设计、节能设计与优化设计是BIM技术在正向设计中的主要应用方向,结合绿色建筑设计原则,文章探讨了这三种方向在绿色建筑数字化发展中的具体应用,阐述在“双碳”战略下BIM技术在建筑行业绿色化、数字化转型中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