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利用苏州河沿岸代表性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水量水质变化以及调蓄池处理技术的实验研究成果,与数学模型研究有机结合,建立了苏州河沿岸排水系统降雨径流水量水质与河网水量水质动态耦合的集成模型,系统研究了在三个典型年实际降雨条件下,苏州河沿岸调蓄池工程的溢流水量、溢流污染物削减效果,以及控制溢流污染对苏州河水质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苏州河沿岸修建了调蓄池的合流制和分流制两个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自动化水质水量在线监测及远程控制系统。针对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进水单元、监测指标、分析仪表、采样模式、系统安全、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并扩展运用到污水输送干线调蓄池所在系统。优化的初期雨水水质、水量在线监测系统在排水系统背景水质、降雨初期径流水质、降雨径流过程监测及初雨调蓄减排环境效应统计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苏州河水系水量和水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苏州河水环境承载能力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苏州河干流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实施后,确保苏州河水质基本稳定达标所容许的最大污染负荷以及相应的降雨条件。工程实践表明,根据评估结果建设的5座调蓄池,为削减苏州河沿线市政泵站的雨天排江污染负荷、改善苏州河水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苏州河沿岸排水系统雨洪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中建设的5座大型雨水调蓄池所服务的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雨水调蓄池对排水系统的雨洪控制效益。研究显示,雨水调蓄池可有效缓解排水系统的防汛压力和减轻对苏州河的水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为:①提高现有排水系统短时截流倍数。在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条件下,调蓄池对系统瞬时截流倍数的提高范围为5.6~14.8倍,对系统短时平均截流倍数的提高范围为2.2~6.8倍。②调蓄池最大可延迟8.1 m3/s流量以下的雨洪溢流时间约1.5 h。③具有削减排水系统雨洪溢流污染物的良好效益,对雨洪污染减排的效应随着容积建设标准的增大而提高。在容积建造标准介于20~105 m3/hm2的条件下,对雨洪溢流水量的削减率为5.4%~78.8%,对雨洪溢流COD的削减率为8.1%~92.3%。④改善受纳水体COD浓度的效应随着调蓄池容积建造标准的提高而增强,随着水动力的增强而降低。5座调蓄池联动使用时,在断面平均流速为0.50、0.30和0.10 m/s等三种模拟条件下,可使雨洪过程中苏州河河口断面全过程COD通量浓度分别下降13.2、13.8和14.4 mg/L。  相似文献   

5.
目前调蓄池在我国排水系统中应用广泛,若调蓄池建设不合理,将造成巨大的工程浪费。对调蓄池在排水系统中的应用开展讨论,分析了以控制标准、地区降雨特征及管道水质特征等为依据计算调蓄池容积的方式,探讨了调蓄池在排水系统中的位置、服务范围及排水系统状况对调蓄池运行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调蓄池效果评价标准,以及调蓄池应向精细化、集成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建议,以期为行业内调蓄池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水是不可压缩的",因此,必须给水以空间,蓄以待渗、蓄以待净、蓄以待用、蓄以待排,雨水调蓄是防治城市内涝、控制雨水径流污染、促进雨水利用的重要技术手段。近年来雨水调蓄已成为雨水领域新的研究热点,业内已有大量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工程应用,如上海苏州河沿岸和昆明主城区为解决合流制排水系统的雨天溢流污染,先后建设了8座和17座合流制溢流调蓄池;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排水体制现存特有问题,首次明确了混流排水系统的概念。针对典型混流排水系统——芙蓉江排水系统,对其排江水质污染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排江水质污染负荷高、排江水体污染总负荷大,同时在一定降雨条件下存在较明显的排江污染初期效应。在分析导致排江水质较差因素的基础上,对雨水调蓄的污染控制对策进行了分析,得到调蓄池削减污染负荷率最高的调蓄池启动时间点。  相似文献   

8.
水质调蓄池在分流、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质型缺水的城市,设置水质调蓄池,可以减少雨水或合流污水排放至河道的量;在降雨历时较短、降雨总量较小时,还可以做到雨水或合流污水对河道的零排放,从而减小排入水体的污染物总量。结合上海市大定海排水系统工程设计实例,介绍了水质调蓄池在分流、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的作用、有效容积计算、定性和定量地分析截污效果。最后介绍了水质调蓄池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调蓄池在合流制排水系统中的工作原理得出,调蓄池的主要作用是增大系统的截流倍数。以滇池流域为例,对昆明主城的降雨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昆明地区降雨量与降雨强度的关系,并以此推导出合流制系统的截流倍数与溢流外排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到合流制排水系统调蓄池容积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调蓄池是控制初期雨水污染的重要设施之一。参考国内外调蓄池应用研究,结合天津市排水系统现状及初期雨水污染情况,提出先锋河和新开河调蓄池设计方案,并进行效益分析。在先锋河及新开河下修建2座调蓄池,初期实现25 mm降雨径流的截流,总体截流78%的年均径流量,雨水溢流污染物削减率约为90%,在削减污染物排河量及提高城市防汛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排水系统雨天出流的初期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以上海市苏州河沿岸5个代表性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无因次累积负荷体积分数曲线[M(y)曲线]和b参数方法,对上海市排水系统雨天出流的初期效应现象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若以30/80标准衡量,5个排水区域都没有初期效应。若以50/50标准判定,合流制系统具有微弱初期效应,分流制系统雨天出流水质变化过程随降雨事件不同而有很大波动,总体上没有初期效应。COD和BOD5比SS更具初期效应。各水质指标的初期效应强度随不透水比例增加而增加,随汇水面积增加而减小。研究成果为雨水存储池等城市面源污染控制设施的规划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初期雨水及合流制溢流水质和水量波动大而引起的调蓄工程处理能力不足、运行能耗高及难以有效收集高负荷合流制溢流污水等问题,通过对不同时期进入调蓄工程的合流制溢流水质和水量特征的分析,结合调蓄工程处理工艺的沿程水质分析,考察了"微砂高效沉淀池+接触氧化池+D型滤池"工艺对合流制溢流的实际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初期雨水及合流制溢流均呈水质和水量波动大、高氨氮、低COD的特征,氨氮是调蓄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标的关键指标;同时,生化处理单元进水COD浓度低的特征不利于接触氧化池的生物挂膜,降低了工艺的实际处理能力。因此建议:(1)在接触氧化池后设置混凝加药装置,以保证出水SS和TP达标排放;(2)接触氧化池采用多点进水方式,并预留碳源投加装置;(3)增加精确曝气控制系统,实现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3.
The overflow frequencies of combined sewer systems (CSSs) along Suzhou Creek in Shanghai are definitely lower compared with low interception ratio and design expectation. This noteworthy phenomenon was analysed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rge sewer storage capacity due to a dense interconnection between sewer systems, flat pipe slope and pump drainage pattern, as well as the spatial–temporal difference of rainfall on a large catchment that is integrated by the connected network, lead to the overflow frequencies of combined sewer overflows (CSOs) along Suzhou Creek that are much less than those of designed and of Japanese counterparts. The drainage hydraulic model was used to simulate the performance of typical CSSs in Shanghai centre area to further explain the phenomenon. Meanwhile, as separate systems have serious illicit connections and are subject to heavy wet weather pollution in Shanghai, separate systems did not show the expected advantage in nonpoint pollution control. Thus, keeping old CSSs in the Shanghai downtown area seems to be of great value with respect to the control of urban non-point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4.
岳阳市蛇皮套泵站及调蓄池改造工程是典型的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工程,设计通过科学的管网水力模型与系统的水文建模分析,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排口末端采用调蓄池与生态滤池组合工艺处理溢流水,达到精准治污的效果,并将处理设施结合景观设施进行设计,将黑臭水体改造为海绵公园。介绍了项目的基本情况以及泵站、调蓄池、生态滤池的设计规模和运行工况,并对设计方案进行长历时水文模型验证。模拟结果表明,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采用该工艺措施可使受纳水体的溢流污染得到一定的控制,单位硬化面积的溢流COD污染负荷低于250 kg/(hm^2·a),生态滤池出水COD平均值为10.2 mg/L,生态滤池溢流频次为12.2次/年,调蓄池截流的COD污染负荷为2 343 t/a,生态滤池去除的COD污染负荷为105 t/a,分别占COD污染总量的48.2%和2.2%,而溢流污染量仅占2.3%,达到了一定的面源污染控制要求,生态环保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苏州河综合整治三期工程实施后的效果进行论证,开发了用于苏州河综合整治的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作为核心组件的模型系统集成了水动力模型和水质模型,具有新建和管理工程案例、工程案例计算、结果展示、工程案例分析等功能.应用该模型对水系截污、治污工程以及上游郊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和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等进行了模拟和分析,为科学决策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6.
针对某市某排水片区中调蓄池进水不畅的问题,采用城市排水管网模拟系统(Digital Water Simulation)构建了该片区的排水模型,利用模型评估区域内两座调蓄池的运行现状、分析其进水不畅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改造方案,并对改造方案的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改造后调蓄池的最大利用效率可提高至100%,说明改造方案是合理、可行的。水力模型在合流制调蓄池进水管改造中的应用方法,可为其他地区合流制调蓄池的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王寅  贾仁勇 《中国市政工程》2020,(2):56-59,130,131
初期雨水污染是制约水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监测数据显示,双桥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呈现日益恶化的趋势,而初期雨水占污染排放总量的31.3%~50.0%。在对巢湖市双桥河区域排水系统及雨天溢流污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工程方案,即新建调蓄干管和调蓄池。首先从工程建设、运行维护、环境效益和生态景观等多方面对方案进行比选;其次通过计算机模型分析对比多点分散式截流和末端截流2种不同截流方式的初期雨水污染物收集效率。结果显示,利用现状箱涵,新建2根初期雨水调蓄干管,不仅能取得较好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对于初期雨水的收集效率也很高。  相似文献   

18.
陈思 《中国市政工程》2021,(2):58-61,126
合肥市中心城区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问题突出,已成为影响地表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排水系统末端设置调蓄池,可经济有效地控制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降低面源污染对受纳水体水质的影响。以合肥市清一冲、清二冲初期雨水调蓄池设计为例,从设计规模、总体布置形式、进出水设计、冲洗系统设计和除臭设计等5个方面对调蓄池的工艺设计进行阐述,并对调蓄池运行模式和工程设计特点进行分析介绍,旨在为同类初期雨水调蓄池的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