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重力坝可利用岩体(或建基面)的选择,与坝基岩体结构、岩体质量以及坝型、坝高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如何选择一个最优化的建基面位置,将关系到岩体的合理利用,直接影响到大坝的安全和经济。黄登水电站低坝段坝基岩体较完整,多以次块状夹镶嵌结构岩体为主,坝基岩体质量类别以Ⅲ_2、Ⅲ_1类为主;中高坝段坝基岩体多以块状及次块状结构岩体为主,坝基岩体质量类别以Ⅱ、Ⅲ_1类为主,大坝建基面不存在制约性工程地质问题,对于局部的断层破碎带、凝灰岩夹层、局部蚀变、松弛岩体及缓倾角节理等地质缺陷,均对大坝抗滑稳定及地基强度不起控制作用,并可以通过工程措施进行处理,经适当处理后坝基工程地质条件满足大坝建基要求。  相似文献   

2.
乌江银盘水电站坝基岩体主要由页岩、砂岩及灰岩等软、硬岩相间组成,且受众多泥化夹层、破碎夹泥层及破碎剪切带分割,构成了基岩不均匀变形加剧、软弱夹泥层抗渗透变形能力降低等问题。现场灌浆试验围绕上述亟待解决的工程问题,对夹泥层冲洗设备的研制与应用、夹泥层帷幕幕体的耐压评价、软岩薄混凝土封闭无盖重固结灌浆等技术进行了创新研究,取得了丰富的资料和较好的效果,为银盘水电站的渗控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大藤峡水利枢纽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根据前期勘察及施工期开挖揭露,泄水闸坝段坝基岩体发育多条层间软弱夹层,性状较差、连续性好,产状缓倾下游偏左岸,可构成坝基深层滑移边界。针对上述工程地质问题,通过分析软弱夹层分布及性状,确定结构面力学参数;进行软弱夹层与断层、节理空间组合,确定滑移模式;以刚体极限平衡法进行滑面深度的敏感性分析,并进行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性计算,评价坝基深层抗滑稳定性;对不满足规范要求的坝段,亦在计算成果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处理措施,取得理想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大型水利水电工程重力坝深层抗滑稳定性研究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宗格鲁水电站在平洞及坝基岩体开挖中揭露到缓倾角结构面,部分为软弱夹层,性状差。为满足RCC重力坝抗滑稳定计算需要,分别对坝基岩体刚性及软弱结构面进行原位剪切试验,获取结构面抗剪强度参数,结合结构面连通率及可能发生的剪切破坏型式,提出合理的抗剪强度参数,供设计专业计算使用。  相似文献   

5.
高砂水电站8号坝段建基面以下泥化夹层施工时未全部清除,经过16年的运行,该坝段坝基下不连续的全~强风化夹层的摩擦系数在泡水状态下有所降低。通过分析大量基础地质资料,对沿建基面及沿软弱夹层的抗滑稳定进行了复核计算及敏感性分析,综合监测成果进行安全评价后认为,大坝整体上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拱坝建基面选择主要决定于坝基岩体的承载力和滑动稳定性。本工程基岩裸露,岩体呈整体块状结构,强度高,但坝基范围内岩体岩性不一致,导致基岩强度不同。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对拱坝建基面的可利用岩体进行多方案论证研究,同时对坝体应力、坝肩稳定、整体稳定等进行大量分析及模型试验,最终确定合理经济的坝体建基面。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汾河二库在大坝施工阶段,为了节省工程投资,提出了将大坝建基面由原设计的825.00m高程提高到828.00m的方案,同时在坝基布置了28个钻孔(其中6个取芯钻孔),以进一步查明坝基的基岩状况.在现场勘察中,运用了取芯与物探测试两种方法.在资料分析中,提出了物探资料的相对异常分析方法,并结合取芯资料,预测了坝基下存在软弱破碎夹层,并确定了其空间分布,为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后被探井及齿槽开挖所证实.实践证明,运用物探相对异常分析方法并结合钻探资料分析,对探明大坝坝基状况,特别是确定坝基下软弱破碎薄夹层,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二滩水电站工程勘察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二滩水电站的地质勘察工作进行了总结。比较全面、完整地介绍了坝址的选择、坝基岩体的力学特性和参数取值方法、坝轴线的优选、岩体质量分级、蚀变玄武岩破碎软弱带的工程特性、地应力和坝基岩体工程关系,以及建基面的优化等一系列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9.
一、坝基岩体特征与地应力葛洲坝水利枢纽坝基地层为白垩系下统河流相红色碎屑岩,其岩性特点为一套粘土质岩石与砂岩或砾岩互层,并夹有大量的软弱夹层。坝基下共有软弱夹层72层之多,是较典型的多层面、多夹层、多种岩性组合的平缓层状岩体。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地表调查、点荷载试验、声波测试、结构面网络模拟(Monte-Carlo)等综合手段,对鱼简河水库RCC抛物线双曲拱坝坝址坝基岩体进行分类和评价,提出了本工程大坝建基面可以抬高2m的合理化建议;采用有限元法对位于坝肩中下部的软弱夹层进行处理前后的对比分析,经研究认为必须采用深挖混凝土置换、深孔固结灌浆等综合处理措施,才能保证大坝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11.
周和清  欧阳崇云 《人民长江》2002,33(2):12-13,40
葛洲坝工程大坝及电站厂房等主要水工建筑物基础为下白垩系红层岩体,基岩强度低, 层理发育,水理性差,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对基岩固结灌浆加固必要性和可行性、防渗灌浆可灌性和开灌标准,软弱夹层渗透稳定和保护等几个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坝基渗流观测资料,对该红层基础加固和渗流控制措施,软弱夹层的渗透稳定及其保护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王家河水电站拦水坝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采用侧槽式溢洪道自由泄洪,工程区河床砂砾石料丰富,枢纽建筑物开挖料较少,大坝填筑料主要为上下游河床砂砾料。初步设计时趾板建在砂砾层上,在技施设计阶段,通过回填混凝土的方式将基础置于基岩上,确保了趾板的稳定性。采用河床砂砾料经筛分做垫层料,减少了施工工序。在面板堆石坝坝体填筑中,有效利用枢纽建筑物和料场开挖的风化料、软岩料。该工程的设计对于其他采用风化料建坝的类似工程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龙口水利枢纽坝基岩体主要由奥陶系中统马家沟组(O2m2)灰岩组成,其中发育有多层软弱夹层。作为其中之一的钙质充填夹层,强度虽不很低,但由于处于坝基下的持力层内,间距不大,发育密集,产状平缓,是坝基浅层抗滑稳定的主要控制因素,因此,在大坝抗滑稳定分析时,应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米德才  陆民安 《水力发电》2006,32(12):43-45,92
坝基开挖受卸荷和爆破影响,建基面岩体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百色大坝坝基为辉绿岩体,隐微裂隙发育,开挖后出现表部0.5~1.6m(局部2~5m厚)厚的低波速松弛、破碎岩体,通过复核发现,在采取有盖重固结灌浆、缩短第一灌浆段长度、增大灌浆压力等措施后,松弛层固结效果明显,纵波速度恢复到接近受损前的程度,岩体的整体性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5.
苏只水电站主要建筑物地基岩体均为新第三系上新统临夏组(N2I)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及少量粘土质粉砂岩和含砾砂岩、细砂岩夹层,均属上新统软岩。施工过程中采取了控制爆破、预留保护层、人工清挖、建基面形成后迅速喷(浇)混凝土等一系列措施,满足了厂房坝段和泄水闸坝段红层软岩建基岩体完整、无大的损伤和天然含水状态,保证了控制大坝设计的关键岩体力学参数不致降低,为建筑物安全运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锦屏一级拱坝左岸基础处理加固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锦屏一级拱坝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存在f2、f5、f8等断层、层间挤压带、煌斑岩脉X及一系列规模不等的卸荷张开裂缝或深部裂缝等不良地质构造,需对这些地质缺陷进行处理.通过现场勘测试验及分析研究,对拱坝左岸基础采取固结灌浆和混凝土置换相结合的处理方案。计算分析表明,通过利用混凝土垫座、抗力体固结灌浆、对断层及煌斑岩脉进行混凝土网格置换以及采用抗剪传力洞等措施,提高基础承载能力,可以满足拱坝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仁宗海水电站堆石坝坝基加固处理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仁宗海水电站坝基第7层灰色淤泥质壤土,呈可塑-软塑状,力学性质较差,承载力和变形模量低,不能满足基础承载、变形和坝坡稳定要求:地震烈度7度时为地震液化土。设计采用振冲碎石桩加固处理。试桩试验满足设计要求,为后期方案设计、施工提供了有效、可靠的参数。  相似文献   

18.
积石峡水电站坝址区具备修筑混凝土拱坝和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条件,但两种坝型对坝基和坝肩岩体条件(尤其软弱夹层)的要求和适应性有本质差别。积石峡水电站坝型选择起控制作用的地质因素是岩体中软弱夹层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工程特性。对积石峡水电站坝址区岩体中软弱夹层特征进行分析,为最终确定合理可行的坝型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9.
坝基岩体质量检测是坝基开挖验收、基础处理、设计优化和工程质量控制的基础和关键。为准确探明保丰水库坝基开挖后基岩地质状况、结构类型及完整性,文章采用声波检测法,对坝基3组9个130.8m钻孔开展跨孔声波测试,通过对声波持续时间的记录并计算岩体纵波波速,反演解译探测区域的坝基岩体完整性及沿深度方向岩体特征。结果显示,跨孔声波检测数据详实可靠,成果曲线形象直观。水库坝基岩体完整性评定为"较完整",可为后续方案优化及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沙坡头坝基岩体主要为石炭系泥岩和页岩。受区域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岩体中微结构面发育,泥岩和页岩干密度小、亲水性强、失水干裂、遇水软化、膨胀性,力学强度低,属极软岩。通过对泥岩、页岩物理力学特性、水理特性及变形特性研究,提出坝基软岩保护及处理措施,解决了工程设计和地基处理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