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晋明 《节能技术》1999,17(3):43-45
本文就高大厂房的采暖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就散热器采暖方式与横向热风幕采暖方式,在高大厂房中的采暖效果和能源消耗进行了比较,得出横向热风幕采暖方式是解决高大厂房采暖的有效方式,并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  相似文献   

2.
不同采暖方式的技术经济评价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康艳兵 《中国能源》2008,30(1):16-22
解决好采暖问题,不但对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将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且对解决老百姓"温饱"问题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各地居民对采暖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带来的大量新型采暖方式和技术的不断涌现,应该发展什么样的采暖方式,成为当前摆在政府和用户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就该问题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对各种采暖方式进行总结归纳的基础上,从能耗、污染物排放、经济性角度提出了比较不同采暖方式的评价指标。并以北京为案例,分析了各种采暖方式的节能环保性能和经济性特点。最后,总结了在发展和选择合理采暖方式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分析远离市区的别墅的采暖方式,特别是小区内没有区域锅炉供热,也无天然气管道,对别墅电采暖及热水采暖费用进行计算,主要对热用户的经济性能进行比较,得出结论是电冷暖空调采暖是比较适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通过红外线辐射采暖与传统采暖方式的比较,分析高大空间建筑物的热负荷形式特点,得出红外线辐射采暖更适宜高大空间建筑物.  相似文献   

5.
周全 《节能》2000,(1):29-30
介绍了蒸汽采暖改为高温热水采暖系统的管路设计、改造、加热方式及系统的调试运行。实践证明,蒸汽采暖改为高温热水采暖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6.
住宅采暖空调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住宅建筑的特点,根据不同建筑的采暖空调要求,介绍现在采用的各种采暖方式的优缺点,通过安全性,经济性,节能性和环境质量特性的比较,正确选择合理的采暖空调方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地板、墙面和人体之间的辐射换热计算,分析了地板幅射采暖比暖气片采暖节能的原因,对比了两种采暖方式温度场水平和垂直分布的差异、空间气流分布的差异以及两种采暖方式热源热储量的差别。通过对实测数据的对比,表明地板幅射采暖在多方面优于暖气片的采暖方式。  相似文献   

8.
直燃吸收式冷温水机组采暖方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直燃吸收式冷水机组的两种采暖循环方式,即分别以制蒸汽和高发溶液为采暖介质的采暖循环方式,并对该两种循环方式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地板采暖和风机采暖室内热环境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同一采暖房间分别进行地盘管和风机盘管两种采暖方式进行冬季采暖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在相同的边界条件情况时用CFD软件对两种采暖方式下室内热环境进行模拟。分别通过实验结果和模拟结果来比较两种采暖方式的优劣,得出使用地盘管采暖更舒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采暖方式的多元化趋向及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佑全 《节能》2000,(12):34-36
介绍了采暖多元化趋向,对采暖方式及其适用性、一次性投资大小和运行费用作了对比,供城市规划决策者、房产开发商和有关方面在选择采暖方式和开发采暖新产品时参考。  相似文献   

11.
供热技术新领域-温室供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杜军  王怀彬  杨励丹 《节能技术》2000,18(2):22-23,30
针对严寒地区冬季温室农作物几乎不能生长的情况本文提出温室供热的必然性,可能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严密论证基础上,得出温室供热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将有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临沂市恒源热力有限公司高温水供热管网运行状况,叙述了二级站房进行混水自控节能改造方案,达到监测并控制二级站房的运行参数,实现二级站房无人值守、自动运行的目的.并结合混水改造及实际运行情况,对节能效果进行了分析、测算.  相似文献   

13.
国锐  冯圣红  陈其针  张国强 《节能》2007,26(2):49-50
对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功率参数和配电参数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各个参数在各种环境下的关系,结合工程实际总结出了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叶鹏  潘永梅 《中外能源》2010,15(7):97-99
大庆油田为实现2010年能耗总量要比2005年下降120×104t标煤的节能目标,在采暖系统中试验应用聚能加热技术进行节能改造。介绍了聚能加热技术的原理及特点:与燃煤、燃油锅炉相比,热效率高(94%);省去了外部循环化验设备,可以利用峰谷电价差进行智能化管理;产热与热传输为同一介质,无污染,能抑制结垢物质在管道内壁和加热系统内壁的粘附;不需要其他任何加热元件,主要器件不属于压力容器设备,运行安全性高;采用微电脑自动控制,可单机或多机并列使用;安装简便,无需改动原有管线。大庆油田的现场应用案例表明,聚能加热技术适用于距离热源较远、相对独立的中小规模建筑(油田注水站、配注站、聚合物注入站、野外采油队等)的采暖需求,完全可以替代电采暖和锅炉采暖,节能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运行费用和人工费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一种新型的电热地暖系统的组成、原理、优缺点及应用前景,并对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性做了评价。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单地说明了石油一厂房产物业公司供暖管网失水的原因,介绍了装置工作的基本原理,并且具体地分析了产生的原因、制定了相应对策和检查效果。通过加强操作工技术培训,做好设备维护保养,有效防止用户恶意放水行为,为企业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某电厂300MW供热机组利用循环水余热应供热应用实例,介绍了溴化锂吸收式热泵回收汽轮机排汽冷凝低温余热、将热能转移到集中供热网的工作原理,并对工程的设计原则做了有意义的探讨。该项目可减排相应的大气污染物和粉煤灰,具有良好的节能减排效益。  相似文献   

18.
Impedance heating, to maintain fluid temperature in transfer piping or to increase temperature in process-heating applications, is advantageous because the pipe itself is used as the heating element. In contrast to simple resistance heating, heat attributable to the I2R effect from impedance heating is further increased by heat from the proximity effect, eddy currents, and hysteresis. Heating from these effects is induced in pipes connected to the terminal of a step-down transformer. The electrical circuit is completed by a return conductor that closely parallels the pipe. Principles, advantages, and applications of impedance heat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Solar Energy》1996,57(3):XII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summarises one of the four final report titles published under CEC contract NO ES-A-P-009-UK(N), “Performance Monitoring of Solar Heating Systems in Dwellings (Part II)”.

The report described here contains measured monthly performance data from monitored solar water heating projects located in member countries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y. Reported performance figures range from 400 to 1,200 MJm? 2 p.a. (100 to 300 kWh/m2 p.a.), which represents 10 to 30% of global radiation incident on the collectors. It is suggested that an annual performance of 1,000 to 1,400 MJm? 2 p.a. is realistic as a performance target for better optimised syste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