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于2015年4—12月(除7,8月外,每月一周)实测了该幼儿园室内外PM2.5浓度,结果显示:室外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60.6μg/m~3,室内PM2.5质量浓度中位值为32.5μg/m~3;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系数达0.74,检测期间平均约有52%的室外PM2.5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进入室内,室内55%的PM2.5变化由室外颗粒物源导致;实测期间,时均I/O值为0.69,变化范围为0.1~5.46;I/O值受室外PM2.5质量浓度的影响,随室外PM2.5质量浓度升高呈下降趋势,室外PM2.5浓度较高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减小,室外PM2.5浓度较低时,I/O值随换气次数减小而增大;室外空气湿度与室内外PM2.5浓度正相关,室外风速与室内外PM2.5浓度负相关,而室外温度对室内外PM2.5浓度影响有限,但与I/O值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在灰霾天气条件下,对上海市某住宅建筑室内外PM2.5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最小通风量(外门窗关闭)条件下,室内外PM2.5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及其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无明显室内污染源时,室内外PM2.5浓度平均I/O比值为0.67±0.17。这表明,在近期上海冬季灰霾天气下,即使门窗关闭保持最小换气次数,室内人员暴露的室外PM2.5浓度可能仍然相当高;进而计算了典型活动模式下人员PM2.5吸入暴露量。结果表明,成人的全天总吸入暴露量要高于老人和儿童,人员室内总吸入暴露量占全日吸入暴露量比重较大,最大可达80%。  相似文献   

3.
对上海市某住宅建筑室内外PM10、PM2.5、PM1的浓度进行了测量,研究了最小通风量(外门窗关闭)条件下3种天气时颗粒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以及相关性,分析了颗粒物浓度与环境温湿度参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测试期间,室内外空气中细颗粒(PM 2.5)占可吸入颗粒(PM 10)浓度比例分别达65%和87%以上;无明显室内源时,I/O比值小于1且随粒径减小而减小;室内外颗粒浓度相关性与粒径大小有关系,PM1、PM2.5的浓度相关性大于PM10。研究还表明,颗粒物浓度的关联性与天气状况有关系,多云、雨天和阴天时浓度关联性有显著差别;颗粒物的浓度受到室内外温湿度的影响,且受天气状况影响而呈现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分别在夏、冬两季典型霾过程期间,对上海地区自然通风房间的室内外空气中PM10、PM2.5的逐时变化进行了连续实测和分析。结果表明,霾天无论室内或室外,PM2.5均为颗粒物浓度的主要贡献者。利用实测数据讨论了PM10和PM2.5间的关系和室内外浓度I/O规律。PM2.5/PM10的变化范围在夏、冬两季实测霾过程中分别为0.741~0.984和0.788~0.957。此外,实测结果说明,在霾天气下通过单边自然通风来改善或维持室内空气质量将不会有实质性效果  相似文献   

5.
《绿色建筑》2021,13(2)
为研究办公建筑室内外细颗粒污染物(PM_(2.5))质量浓度变化特征,于 2019 年 9月~2020 年 7 月对甘肃省兰州市某办公建筑室内外PM_(2.5) 质量浓度、温湿度、风速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室内外 PM_(2.5) 质量浓度水平相关性显著,冬季室内外 PM_(2.5)质量浓度水平高于春季和夏季;春、夏季室内外PM_(2.5) 质量浓度日小时均值为白天高于夜间,冬季为夜间高于白天。无关季节,室内 PM_(2.5) 质量浓度与室外风速存在显著负相关性,与相对湿度存在正相关性,与室内外空气温度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3,(31)
根据2013年19月唐山市城市空气质量PM2.5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PM2.5污染具有季节性,冬季污染严重,春夏季较低。PM2.5浓度日变化则呈双峰状态,高峰出现在上午89月唐山市城市空气质量PM2.5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PM2.5污染具有季节性,冬季污染严重,春夏季较低。PM2.5浓度日变化则呈双峰状态,高峰出现在上午89时,次高峰出现在晚上219时,次高峰出现在晚上2122时。地域分布则呈现出越靠近市中心PM2.5浓度越高的特征。PM2.5/PM10的比值为0.606,表明唐山市区空气中细颗粒物PM2.5在PM10中的比重大于粗颗粒物,细颗粒物PM2.5污染严重。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探究不同住所室内颗粒物PM_(2.5)的浓度水平随室外颗粒物及室内污染源的变化规律,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对北京城区4户居民住宅、2个学生宿舍和1户农村住宅的室内PM_(1.0)、PM_(2.5)及PM_(10)浓度、室外PM_(2.5)浓度及室内外温湿度变化进行了逐时测试,并对测试分析结果进行了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①城市住户室内污染源对室内PM_(2.5)浓度的影响程度为:吸烟烹饪清洁。农户污染源对室内PM_(2.5)的影响顺序为:燃煤燃烧薪柴吸烟清洁人员活动。②当住所门窗关闭室外雾霾开始或结束后,室内PM_(2.5)浓度的升高或降低均延迟于室外PM_(2.5)的变化。③城市住宅与学生宿舍的平均I/O小于1,农村住户的平均I/O大于1,且不同住所之间的I/O差异性显著(P0.05)。④住户相对湿度在10%~50%时(冬季采暖),室内颗粒物PM_(1.0)/PM_(2.5)及PM_(2.5)/PM_(10)的比值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增加,室内细颗粒PM_(2.5)的主要占比为细微颗粒物PM_(1.0);住户相对湿度在50%~80%时(秋季实测),室内颗粒物PM_(1.0)、PM_(2.5)和PM_(10)平均浓度随相对湿度增加而下降。⑥Spearman相关分析得到室内外温差与室内PM_(10)浓度和PM_(2.5)浓度呈现显著性负相关,与室内PM_(1.0)浓度无明显相关性。研究成果可为室内颗粒物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并对改善住所环境和保护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选取哈尔滨(严寒地区)、天津(寒冷地区)、武汉(夏热冬冷地区)、广州(夏热冬暖地区)和昆明(温和地区)作为我国5个气候区域的代表性城市,以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室外细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数据作为样本,对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于广州、昆明,由于气候条件、能源使用强度低等原因,室外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明显小于其他3座城市。虽然武汉不属于集中供热区域,但冬季居民分散供暖造成能源使用强度较高,室外细颗粒物年平均质量浓度仍较高。即使门窗关闭,室外PM2.5质量浓度仍对室内PM2.5质量浓度有显著影响。空气净化设备(独立式净化器、集中式净化系统)可有效降低室内细颗粒物质量浓度。独立式净化器占地面积小,使用灵活,净化效果较好,但不具备新风处理功能,为降低室内空气二氧化碳体积分数,仍需开窗通风。当室外污染物浓度高时,开窗通风不仅易将室外污染物引入室内,而且在冬季将室外冷空气引入室内使人有吹风感,且会增大热负荷。集中式净化系统兼具室内空气净化功能与室外新风处理功能,在保持室内细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水平的同时,还能满足二氧化碳体积分数要求。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
目的了解冬春季节室内空气颗粒污染物污染水平。方法于2013年1—5月工作日期间在济南市某办公场所采用LD-5C(B)微电脑激光粉尘仪对室内空气颗粒物PM10、PM2.5进行监测。结果济南市冬春季节室内颗粒物PM2.5、PM10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82、0.115 mg/m3;采暖期室内PM2.5、PM10的质量浓度(0.152、、0.191 mg/m3)高于非采暖期(0.050、、0.079 mg/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暖期室内PM2.5/PM10为0.807,非采暖期PM2.5/PM10为0.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7,P=0.001);室内外PM2.5相关系数r=0.878,P=0.001;室内外PM10相关系数r=0.701,P=0.001。结论济南市冬春季节室内颗粒物污染较重,室内外颗粒物质量浓度有较好的相关性,采暖对室内细颗粒物浓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0.
室外PM2.5可通过新风及围护结构缝隙渗透至室内,室外PM2.5较高时尤为明显,结果导致室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上升。为了研究空调形式对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性的影响,在2015年夏季对重庆某办公建筑中采用不同空调形式的室内外PM2.5浓度进行了实测。实测结果发现:集中式空调、分体式空调和非空调房间室内外PM2.5浓度比变化范围分别为0.59~0.76、0.47~0.76、0.71~0.91。室内外PM2.5浓度相关性系数的排序为:集中式空调环境(0.94)非空调环境(0.92)分体式空调环境(0.77),研究结果表明,办公建筑的空调形式,对室内外PM2.5浓度的相关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玻璃在古建扩建和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颖  戴志中 《华中建筑》2000,18(4):106-109
文章通过对玻璃的透射性和反射性在古建扩建和修复中的分析。阐明了玻璃材质在这一领域的特殊意义。并以实例的方式综合论述了具体的方法和优缺点。  相似文献   

12.
陈斌 《工程质量》2014,(6):23-27
通过对西部40多个县区的村镇房屋抗震与节能现状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分析总结了西部地区村镇房屋的典型结构体系、震害特点及其在抗震设防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重点结合7.22岷县、漳县地震中乡村房屋的震害表现,给出了提高西部地区房屋抗震能力的若干建议。提出了将村镇建筑抗震与节能同步改造、通盘解决的方案,介绍了试验研究的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13.
白晨 《山西建筑》2010,36(35):20-21
针对当前部分建筑形象丧失了作为人类生存内在基础的意义深度,淡漠了建筑初始含义的现状,通过对中国建筑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重新建立建筑审美观的思路,进而还原建筑作为实体最初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政策效能比较研究及政策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目前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这一亟须解决的问题,应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大型公共建筑节能市场的外部性是政府对节能市场进行政策干预的原因所在.通过强制性节能政策与经济激励节能政策的比较分析,得出经济激励节能政策更具效能的结论,同时对影响政策效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实施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全球正面临着气候环境温暖化的危机,因此,21世纪"环境、都市与建筑的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毋庸置疑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国际永续建筑发展历程和世界永续建筑的发展潮流看台湾永续建筑的未来,从台湾永续建筑的发展现况及台湾永续建筑未来发展的方向来观察台湾永续建筑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建筑节能—当代建筑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涂逢祥 《建筑技术》1996,23(11):731-733
建筑节能快慢是世界性的大潮流,正引导状多方面的建筑技术,产品和组织发生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由于经济发展,大气环境和建筑热舒适的需要推动。我国节能标准,建筑保温和旧房节能改造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有较大差距,应借鉴发达国家建筑节能的经验,大力推进建筑节能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17.
该文探讨在文物建筑修缮工程中,如何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同时又最大限度体现文物建筑实际使用价值,在改造的过程中保留老建筑上每一样有价值的东西,按修旧如旧的要求,最大程度地保持建筑物原有历史风貌,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城市更新中旧建筑再利用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晓波 《山西建筑》2010,36(5):30-31
通过对城市更新中旧建筑再利用的产生与发展历程的阐述,得出旧建筑再利用的必要性和其基本过程与理论方法,以期为我国城市更新旧建筑再利用的未来探索之路提供相关素材。  相似文献   

19.
The article pres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measures that have reduced the gas consumption for space heating of a university building in Spain by 40%. The measures affect the use of the building, e.g., the use of its spaces, and the scheduling of its occupancy. They also affect the management of the heating system: a protocol for turning the system on and shutting it off has been developed.The work is part of a framework for action by the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Catalonia covering more areas and for a longer period of time, in which policies have been designed for managing buildings and a number of studies have been developed on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the university's buildings. The article highlights the work methodology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energy savings calculated theoretically in a previous study.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measures in the case, from November 2006 until May 2007, has reduced consumption from 113.2 kWh/m2 to 68.7 kWh/m2 a year; thus, the hypothesis has been validated. In addition, it was possible to examine methodological details more closely. Fin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involved in the process (the building owners, managers and energy users) is a determining factor.  相似文献   

20.
浅谈我国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志华  郭俊明 《建筑节能》2007,35(12):60-62
建筑节能是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内容,我国现阶段实施的是建筑节能50%的设计标准,针对目前我国建筑节能一线从业人员对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内涵还不尽了解这一情况,根据我国现行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阐述了我国采暖居住建筑、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的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