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降暴雨,城市爆发"夏季流行病"近些年,每逢入夏,我国部分城市遭遇强暴雨袭击时,都会引发城市严重内涝,许多城市逢暴雨便涝,这已成为我国众多城市的"夏季流行病",  相似文献   

2.
入夏以来,江苏、湖北、安徽、广东等地发生强降雨,多个城市出现积水,再现暴雨之下城区"看海"、街道"捕鱼"的尴尬景观。7月21日至22日凌晨,北京遭遇61年来最强暴雨,局部地区交通中断,1.5万人被转移安置,造成近80人死亡,多人受伤,经济损失近百亿元。平日里光鲜亮丽,却瞬间成为"重灾区",看似现代化的城市,在暴雨面前现出了脆弱的原形。近年来,"三十年一遇"、"五十年未见"、"百年不遇"的极端天气,正从"罕见"转变成常态。除了洪涝之外,酷热、  相似文献   

3.
问题的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气候背景下暴雨洪涝灾害多发频发,而我国尚处于城市基建快速发展阶段,城市面临的风险也不断加大。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造成河南省1478.6万人受灾,因灾死亡失踪398人,直接经济损失1200.6亿元。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为我国其他城市敲响警钟的同时,显然也暴露了我国在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中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8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播出"城市为何总看海",再次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中旬,全国已有98座城市曾因暴雨发生内涝受淹,"城市看海"似乎已经成了"通病"。《焦点访谈》指出,治内涝还得练内功,要强化顶层设计,城市建设要有长远意识和科学规划。在下步  相似文献   

5.
山东     
<正>临沂市下拨千万资金助推可再生建筑应用本刊讯近日,临沂市下拨补助资金1176.55万,注入展恒·怡和国际等23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2012年,临沂市被财政部、住建部批准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2013~2014年两年内完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任务200万平方米,国家补  相似文献   

6.
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2012,(9):52-53,62
1引言 令世界震惊的北京“7·21”灾难,在16个小时中,暴雨横扫北京1.68万km2,受灾人口达200万人,生命线系统全面瘫痪,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截至8月初已有79名蒙难者,创下新中国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死亡人数之最。尽管各方有北京迎战61年来最大暴雨的赞叹声,尽管报章与电视上时常见到抢险救灾的美好身影,尽管雨夜里有奋力救援者的仁义、善良与勇敢,但痛定思痛,我们会发现在整个“7·21”事件的全过程中,不仅应该昭示城市文明及生命本真的价值,更应该反思北京‘7·21”暴雨致灾后的诸多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7.
正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市发生里氏7.8级大地震,顷刻间,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被夷为平地,地震导致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伤,14个省(市)自治区全国近1/3的陆地面积有感,数亿人口受波及。这不仅是400年来世界地震史上最惨烈的"灾事",也是新中国迄今最重的毁城事件。作为天津人,笔者青少年时代便感受到这场较严重的灾情,对这段历史刻骨铭心,每到"7·28"蒙难日便升腾起一种不自觉的纪念缅述情怀。今又"7·28",唐山地震40周年,我们需要再缅述,不仅是为了纪念,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众多城市都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城市水灾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如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引发城市水灾,导致77人死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历史上,纽约、巴黎、伦敦、东京、柏林等国外大城市也都曾遭遇过严重的城市水灾,在长期实践中,相关部门和人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通过修建完善的城市下水道排水系统、建立洪水风险管理系统、制定健全相关法律等  相似文献   

9.
<正>由于气候变化,全球自然灾害愈加频繁、激烈,而洪涝是自然灾害中发生最为频繁的。常见洪涝诱因有如下几项:潮汐活动、风暴潮或暴雨,及海平面上升。自1975年到2000年,洪涝在世界范围内共夺走17万人的生命。仅2012一年,洪涝就使3240万人流离失所。其中,"10·29"美国东北部的桑迪飓风造成了71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同年"7·21"北京特大洪涝灾害,造成  相似文献   

10.
雨季不看海     
《园林》2015,(7)
<正>又到夏天的雨季。文学作品中的"雨季",可以被作家们,如三毛,演绎得浪漫而多情。而现实中的雨季,一旦疯狂,便会变得凶猛而无情。譬如三年前的那个黑色七月,北京的一场暴雨,让毫无应对经验的市民惶然无措。汪洋泽国中,190万人受灾,数十人遇难。特别是汽车涉水如何逃生,一时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甚至有单位开始向员工发放车内用小铁锤,用以紧急时自救。2012年"7.21"北京特大暴雨是一个转折点。城市,面对暴雨季,与其提心吊胆,不如自谋出路。正是在这  相似文献   

11.
逢雨必涝,逢暴雨必瘫;路面塌陷,"地陷夺命"一再上演;道路无处不开挖,马路频演"拉链门"……近年来,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引发的"城市病"饱受社会诟病.所有这些看得见的问题,往往有着看不见的原因—城市地下管线出了问题,而建设地下综合管廊则是解决诸多"城市病",打造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好办法.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安全发展状态堪忧 北京"7.21"暴雨的启示 令世界震惊的北京"7.21"灾难,在16个小时中,暴雨横扫北京1.68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达200万,生命线系统全面瘫痪,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截至8月初已有79名蒙难者,创下新中国城市洪涝灾害城市死亡人数之最.北京"7.21"暴雨之灾有"61年一遇"的说法,本质上是告知社会这是一场自然灾难,这确有难解的迷思.自1951年至今,北京历史上有过几次相仿的特大暴雨天气,如1963年8月8日朝阳区来广营降雨464毫米(死亡27人);1972年7月27日怀柔八道河降雨479.2毫米,问题是今天与50年前相比,城市化率大为提高,现代的高速"摊大饼"式的城市规划建设在给城市带来繁荣的同时,更为城市安全保障留下难以跨越的危机.对于"水安全"的属性问题,在2010年的"世界减灾日"上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指出,在当代社会已难再找到纯粹的致社会之灾的自然灾害了,全球尤其是大城市要格外关注自然诱因造成的灾难扩大化问题,因此,对"7.21"暴雨之灾的"61年一遇"自然灾难说,最有说服力的说法应是,北京的不堪一击缘于自然之灾、与其脆弱的应对能力表现与突发事件的无序化.  相似文献   

13.
<正>引言城市建设发展中,道路与道路、道路与铁路相交,形成下凹式立交桥的情况普遍存在。下凹式立交桥及周边的地形及排水系统较为复杂,是城市中内涝积水的高风险点1-3。如2011年“6·23”暴雨、2012年“7·21”暴雨、2021年“8·16”暴雨等屡次造成下凹式立交桥区积水,交通堵塞甚至瘫痪,对北京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损失,对城市安全运行和居民出行造成了不利影响4-6。为及时排除下凹式立交桥区的雨水,通常,随下凹式立交桥同步配建雨水泵站及调蓄池。在规划阶段,下凹式立交桥的具体设计方案还不完善,无法准确确定雨水泵站汇水范围,难以确定雨水泵站的规划流量和用地面积,  相似文献   

14.
《建筑工人》2020,41(6)
正2019年10月,台风"海贝思"肆虐日本,导致37条河流发生52处溃堤,日本首都圈一处被称为"地下神殿"的巨型分洪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控制了所辖范围内河川的泛滥。这"地下神殿"其实是日本"首都圈外郭放水路",也就是服务于东京首都圈内城市的排水渠。多年前,东京下水系统较为落后,每当暴雨袭来,地铁站常会变成"蓄水池"。1992年,日本斥资2 400亿日元,在东京北郊琦玉县建造地下巨型分洪设施。  相似文献   

15.
资讯速览     
<正>城市·管理2017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将于10月在广州举办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人民政府与联合国人居署共同主办的"2017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将于10月30日至11月1日在广州市举办。活动将围绕今年世界城市日主题"城市治理,开放创新",重点交流和展示世界各地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做法,探讨落实联合国《新城市议程》和推进人居领域  相似文献   

16.
蓝枫  车伍  尹稚  卫爱民 《城乡建设》2011,(8):25-30,4
入夏以来,暴雨频发,武汉、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花容失色",市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我们的城市为何"逢雨必涝",出路何在?本期会客厅邀请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车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尹稚、北京市人大代表卫爱民,共商内涝治理问题,为城市支招。  相似文献   

17.
夏季是多雨的季节,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去年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害至今让人记忆犹新,灾难的教训再次证明城市治理内涝和市民掌握防灾技能的重要性。时逢雨季,本文特介绍相关防灾避险知识,以备不测。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一遇的大暴雨。此次暴雨造成北京境内的遇难人数达77人。其中已确定死因的:溺水死亡46人,房屋倒塌致死6人,创伤性休克致  相似文献   

18.
政策     
<正>国土资源部:2017年新增建设用地600万亩国土资源部近日印发的《2017年全国土地利用计划》显示,2017年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600万亩。国土资源部将大力保障脱贫攻坚用地,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减挂钩计划和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计划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脱贫攻坚用地"应保尽保"。北京:因"3·17"新政导致住房交易违约不用担责日前,北京住建委等三部门明确,因"3·17新政"影响导致首付款比例提高、无法支付首付款项,因  相似文献   

19.
2008年6月,宽窄巷子横空出世,成为"5·12"震后成都旅游业复苏的标志性事件;2009年,西岭雪山旅游项目提档升级,2010年,该项目营业额突破7000万元;2010年,平乐古镇获评"‘田园成都’十大魅力城镇";2011年,安仁古镇凭"百年安仁,馆藏中国",西来古镇借"禅茶养生",龙池小  相似文献   

20.
各地     
<正>北京:海绵城市年收集雨水可蓄14个昆明湖北京市正在打造"海绵城市",2014年全市累计收集利用雨水量2 781万m3,相当于14个昆明湖。通过已建成的25个蓄水池,北京市今年累计收集9万多m3的雨水,将其再生利用起来。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今后,北京市将进一步加强雨洪水综合利用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公园、停车场、居民区、产业园区、绿化带等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