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9 毫秒
1.
目的:总结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掌握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CT及MRI的特征性改变,重点在发现早期较可靠的征象。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7月临床确诊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23例(31个髋关节)患者的CT及MRI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资料,双侧发病8例,年龄33岁-73岁,男性14例,女性9例。结果:7例为早期(I-II期)股骨头形态无改变,其中CT检查5例股骨头持重部分骨小梁结构稀疏、增粗,星芒状结构扭曲变形、消失,小斑片状硬化及星芒状骨小梁呈大网眼状改变,2例股骨头无明确的异常征象;MRI检查7例股骨头的前上部可见线样征、斑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像,关节腔内少量积液。16例为III-IV期,股骨头有不同程度变形、变扁,关节面骨质断裂、凹陷,股骨头内骨质碎裂、囊变,关节软骨破坏,髋关节面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变窄。结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临床常见骨关节病变,早期治疗可降低致残率,早期病理改变为缺血并骨细胞及骨髓细胞的死亡,后期为修复阶段,为大量的再生血管、骨再生。常规X线检查敏感性差,CT可发现骨质内矿物质变化及骨小梁细小断裂,但对显示早期骨髓细胞的坏死不如MRI敏感,正常成人骨髓主要为脂肪细胞,缺血坏死早期MRI可清楚反映骨髓成分的水肿、坏死、炎性反应、坏死后修复等不同的病理过程以及病变的范围等,故MRI检查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最佳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行MRI、CT、X线影像学的临床效果。方法: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62例(65髋),分别行MRI、CT、X线影像学检查,比较不同影像学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效果。结果:MRI检查、CT检查阳性检测率均高于X线片检查,且MRI检查阳性检测率高于CT检查,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Ⅰ期检查与病理学检查的一致性高于CT、X线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CT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准确率优于X线检查,且MRI检查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82例患有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均行髋关节CT及MRI扫描,共118髋,其中早期98髋,中晚期有20髋。结果:CT与MRI在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都较高,分别为94.1%和96.6%,但对于早期敏感性对比,MRI的敏感度高达100%,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CT与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率都很高,但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检查中,MRI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于CT,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CT及X线在股骨头坏死分期中的诊断准确性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6月-2018年6月收治的46例确诊为股骨头坏死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CT及X线检查,行CT检查的为CT组,行X线检查的为X线组。比较两组患者股骨头坏死的阳性检出率及0期、I期、II期、III期、IV期分期诊断检出率。结果:CT组患者的阳性检出率(82.6%)显著高于X线组(63.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9,P0.05);且CT组患者在0期、I期、II期股骨头坏死检出率高于X线组(均P0.05),而在III期、IV期的检出率,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对股骨头坏死的检出率较X线高,且在股骨头坏死的早期诊断中较占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MRI检查技术对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别对其使用X线平片、CT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进行检测,并将其检测结果与同期临床症状进行对比。结果:64例患者经X线检测结果为42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经CT扫描检测结果为50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经磁共振成像检测结果为64例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并且有21例患者属于早期病变。经过对比,磁共振成像检测技术的检查结果最好,X线平片最差。三种检测技术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磁共振成像检测能够有效的多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进行检查,并且能够发现其早期病变状况。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检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诊断颈椎病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今后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6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X线平片和CT检查,42例行MRI检查。结果:7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交感神经型颈椎,行CT、MRI检查呈椎动脉型颈椎;9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脊髓型颈椎,行CT、MRI检查呈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或脊髓受压—移位—变形;6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神经根型颈椎,行CT、MRI检查呈神经根受压—移位;6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椎动脉型颈椎,行CT、MRI检查呈钩椎关节骨质增生、钩突肥大、横突孔变小—分隔;5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食管型颈椎;27例患者行X线平片检查呈混合型颈椎。结论:CT、MRI检查对行X线平片诊断较难的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进一步明确患者病情,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精确的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CT、MRI影像特点,评价两种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脊柱结核患者48例,分别进行X线、CT、MRI诊断,对比相关指标。结果:MRI、CT、X线片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67.42%、56.82%,X线、CT、MRI评估单个椎体结核病灶均破坏范围分别为(35±12)%、(69±14)%、(80±11)%,正常椎体CT值(253±16)、骨桥(552±100)、硬化骨(522±1)、亚正常骨(312±21)、死骨(463±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诊断脊柱结核病变效用较好,但考虑到MRI价格昂贵、检查繁琐以及可能对预后产生不良影响,应结合CT联合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X线片、CT以及MRI影像学特征及其在指导治疗中的应用。方法:抽取本院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X线片、CT以及MRI检查,观察准确率以及分析三种方法的影像学特征。结果:MRI、X线片、CT的确诊率分别是92.00%、74.00%、66.00%,三者差异存在统计学显著性,P0.05(F=9.11);CT与X线的误诊率较高,分别是20.00%、26.00%,差异存在统计学显著性,P0.05 (F=4.21);CT的漏诊率是14.00%,差异存在统计学显著性,P0.05(F=5.23)。结论:踝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了解这些征象可帮助临床诊断与干预治疗,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滑膜骨软骨瘤病的影像表现及特征,从而提高临床对滑膜骨软骨瘤病的诊治效率。方法:选取60例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滑膜骨软骨瘤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给予X线平片检查,28例给予CT平扫检查,32例给予MRI检查,观察不同方法的影像表现和诊断效果。结果:X线主要表现为患侧关节内、关节旁及周围可见数目不等、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软骨瘤钙化或骨化影,钙化软骨瘤结节体密度不匀,较大钙化或骨化结节可表现为中心低密度,周缘高密度。CT平扫均能清晰显示患者软骨瘤结节,可显示患者的边缘骨质增生、关节积液以及关节滑膜增厚等情况。MRI检查均可见早期关节病变,钙化软骨结节在T1WI和T2WI图像上均表现为低信号,伴有关节软组织肿胀患者T1WI图像表现为低信号,T2WI图像表现为等高信号;伴有关节积液患者T1WI和T2WI分别表现为低信号和高信号。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滑膜骨软骨瘤病,且软骨瘤结节大小、数目、位置等情况与X线平片、CT以及MRI检查结果基本符合。结论:X线、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在滑膜骨软骨瘤病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够为临床手术方案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晶  陈静  文伟 《影像技术》2013,25(3):21-24
目的:研究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诊断表现并探讨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将选取3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的X线平片、CT、MRI检查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36例动脉瘤样骨囊肿患者,其中28例位发生于长骨,髌骨、腰椎各2例,跟骨、耻骨、颞骨及肩胛骨各1例,其中CT显示29例患者的骨壳完整,7例患者骨壳不完整,4例患者病灶周围组织边缘出现增生硬化且存在肿块,8例患者见液平面显示。MRI显示病灶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20例于MRI T2WI序列见显著液-液平面。CT或MRI增强显示分隔轻中度强化。结论:通过笔者的对比分析研究,其结果显示CT、MRI检查对ABC内部结构及软组织显示均明显优于X线平片,而MRI对病灶内特征性表现"液-液"平面的显示更显著优于CT,对AB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王骏 《影像技术》2009,21(1):50-52
全世界每年有大约1000万新癌症患者,晚期癌容易并发远处部位的转移,骨骼也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新影像技术如MRI等可比X线片摄影提前发现骨骼病变,从而提高骨骼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文综述了新医学影像技术应用于检查和诊断骨骼肿瘤的进展情况,如:骨巨细胞瘤、骨髓恶性浸润性病变、骨转移瘤等。  相似文献   

12.
医学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中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影像诊断在现代医学技术革新中的成绩最为辉煌。影像技术是由放射学、X—CT、磁共振、超声诊断、核医学、电镜红外成像等多科所组成。本文概述了影像技术在肿瘤诊断方面的部分进展,包括X线、CT、MRI(磁共振)、核医学、超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在胸部、腹部、泌尿系统、骨肿瘤、妇科肿瘤、乳腺及口腔肿瘤等检查当中的应用,并对各自的优势做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3.
王延福  赵毅 《影像技术》2009,21(1):53-54
目的:探讨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临床及影像学诊断。方法:分析368例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表现及手术结果。结果: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发生于中、老年人,包括骨性关节炎和滑膜骨软骨瘤病。全部患者均有关节骨质退变增生;其中关节间隙变窄、关节面硬化280例,约占76.1%;关节受力轴线改变、关节畸形158例,约占42.9%;关节游离体存在136例,约占37.0%。结论: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病是一种复杂的复合性疾病,以放射检查为依据,CT和MRI检查明确病变的程度,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王骏 《影像技术》2002,(1):44-46
本文简明扼要地综述了胸部X摄影技术近些年来研究开发的一些新成果,阐述其所能达到的诊断水平和优缺点,包括:非对称性医用X线胶片的屏-片组合系统、多束均锋X线摄影、各种荧光存贮X线摄影系统等。  相似文献   

15.
钱盛友  唐丽 《声学技术》2003,22(2):69-71
振动分析技术用来诊断骨病和估计骨折愈合程度的可行性已得到证实。测试时常用的激振方式有电动、人工和超声等,拾振装置有传声器、力传感器和加速度计等。文章采用医用叩诊锤激振、双加速度计拾振,在不同情况下在体测试了人体长骨的振动。通过分析测试信号的功率谱及传递函数,发现骨组织中振动传播具有方向性,拾振器的质量、测点及激振点位置对测试结果有影响。实际应用中应选用质量较小的拾振器,且应尽量保持待测肢与对照肢的测试条件一致。  相似文献   

16.
夏黎明  苏宝林 《影像技术》2000,(2):51-52,59
本文分析80例同时作CT和X线检查的脊柱骨折病例,证实CT能清楚显示脊柱骨折、1椎管狭窄、脊髓受压或损伤的程度。对脊柱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闪光X射线技术在爆炸过程中的成像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西  陈军  韩克华  钱勇 《爆破器材》2009,38(6):21-23
闪光X射线系统是一种高速辐射摄影系统,它使用100~500 kV的高压脉冲激发X射线管产生时间非常短(10-8s)的X射线脉冲,因此能够穿透火光、烟雾、金属壳体,对爆炸、碰撞、冲击等过程进行拍摄,为高速运动研究提供有效的测试手段;瑞典Scandiflash AB公司的model 300 kV闪光X射线系统由控制台、高压脉冲发生器、X射线管组成,输出高压100~300 kV,产生的X射线可穿透10 mm钢板,利用该系统拍摄到爆炸网络、冲击片雷管爆炸过程,并对爆炸图像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A procedure was proposed for examination of the spatial microdistribution of fissile actinide isotopes (235U, 239Pu) in various environmental objects (soils, bottom sediments, aerosols, colloid material). Complex analysis of natural actinide-containing microparticles involves α-track radiography (ATR) and neutron-induced fission track radiography (NITR), highly sensitive nondestructive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the spatial microdistribution of α-emitting and fissile actinides, respectivel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with energy-dispersive spectrometry (SEM-EDS) and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SIMS) for local microanalysis of the general elemental and isotope composition of the particles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morphology and size of the particles. The actinide-containing particles were localized using an SEM microgrid with electrodeposited 239Pu. Particle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concentration of actinides were detected by SEM and SIMS, while those with a low content of actinides, by track radiography followed by fragmentation of the sample for subsequent analysis (γ-ray spectrometry et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在不孕症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资料完整的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的X线片进行分析.结果: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能显示输卵管的形态.阻塞部位、范围、程度及子宫形态情况.结论: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是简便实用的诊断方法,且具有分离轻度粘连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方波 《影像技术》2014,(2):38-39,20
目的:通过患者临床表现,结合X线摄片结合CT扫描诊断颈椎病的影像学特点,探究其诊断结果对患者的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进行颈椎病诊治的患者128例,两组患者均进行X线摄片及CT扫描,根据影像学结果,分析两组的诊断水平。结果:X线平片可良好地展示颈椎生理曲度、椎间隙及骨质改变,而CT对椎间盘、黄韧带、后纵韧带、椎体形态程度及病变部位具有良好地诊断作用,故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选择影像学检查,提高诊断意义。结论:临床诊断颈椎病,X线摄片常为首选检查方法,但只能显示部分颈椎病变,CT扫描诊断颈椎管及椎间盘的准确性高于X线摄片,故应结合患者临床表现,根据病情选取检查方法,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