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1 毫秒
1.
文章主要阐述了包钢轨梁轧钢厂2#万能生产线H型钢矫直工艺参数优化,通过修改矫直辊辊圈的装配宽度、重新制定矫直机矫直参数、在保证平直度的前提下减轻矫直压力、修改矫直辊R角圆弧等措施,解决了H型钢矫直后出现的矫裂缺陷,提高了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2.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缺乏先进的矫直设备以及矫直技术,高强度厚板的矫直效率和矫直精度都比较低。传统压力矫直基于三点反弯矫直理论,即钢板由两个支点支撑,中间采用一个大型液压缸来进行矫直,在整个工艺流程中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手动操作,不仅误差比较大,而且操作比较繁琐。很多工厂在确定反弯量时都是依靠平时积累的经验,所以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反弯量的解析表达式。因此,有必要对高强度厚板矫直工艺进行研究,为提升高强度厚板的矫直效率和矫直精度提供理论支持。针对高强度厚板的多点柔性压力矫直的工艺流程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矫直理论确定了矫直过程的主要工艺参数,与传统压力矫直所不同的是该矫直方案将原来的大型液压缸离散化,采用多压头多支点形式以减小板材的空矫区。然后通过矫直过程中弯矩、转角、挠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推导出压下量解析式,采用该公式所计算的反弯量在Abaqus中进行仿真模拟,并通过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多组仿真模拟,对多点柔性压力矫直中板材的厚度、支点距离、材料属性等参数进行研究,确定了该公式结果的可靠性。最后采用所提出的工艺流程在自主设计的多点柔性压力矫直装置上进行试验,通过对比试验结果,验证了静压延时策略在矫直过程中可以减小板材残余挠度,同时确定了该工艺流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矫直咬入影响轧件能否顺利进入矫直机并矫直。本文分析了钢板矫直时的力学模型,得到矫直自然咬入条件,并由矫直时超前接触现象建立了稳定矫直时的力学平衡方程。针对型钢矫直特点,指出型钢矫直咬入条件同钢板类似。结合型钢矫直机的工况,给出矫直多品种多规格型钢时矫直机最优安装高度的计算方法。应用实例表明,矫直自然咬入条件能够反映矫直咬入实际情况,指导矫直机的安装。  相似文献   

4.
钢管压力矫直行程计算公式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弹塑性弯曲理论出发,以压力矫直过程中载荷-挠度模型为基础,推导出了压力矫直行程与钢管初始弯曲量的关系式。为了弥补简化假设带来的误差,引入了修正量b0,并用生产数据对压力矫直行程的关系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压力矫直行程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压力矫直行程与两支点的间距、材料的屈服强度正相关,与钢管的外径、弹性模量负相关。应用该公式可快速计算出钢管的压力矫直行程,有效提高钢管的压力矫直效率,减少重复劳动。  相似文献   

5.
热轧带肋钢筋矫直切断机的研究设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卢秀春  金贺荣  宜亚丽 《钢铁》2002,37(3):59-62
介绍了一种用于矫直热轧带肋钢筋的高效,无划伤的矫直方法,并论述了该矫直机的矫直原理及力学参数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确保生产过程中Zr-4合金包壳管的氢化物取向满足客户的要求,文章研究了Zr-4合金成品包壳管的矫直方式、矫直辊与矫直压力、成品退火等因素对矫直后包壳管氢化物取向的影响。结果表明,成品包壳管矫直不可采用压力矫直方式,可采用无压力弯曲矫直,并且无压力矫直时最多进行3次重复矫直;当中间辊角度调整至38°~40°、矫直过程在近无压力状态下时,包壳管氢化物取向因子波动较小;包壳管的弯曲、扭曲等缺陷可通过成品退火加以改善,且可进行2次无压力矫直。  相似文献   

7.
GTK6/12冷轧带肋钢筋矫直切断机矫直系统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种新型高效、无划伤转毂式斜辊冷轧带肋钢筋矫直切断机的辊系配置方案。并针对此辊系配置方案 ,对冷轧带肋钢筋矫直切断机的矫直系统进行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辊式板材矫直机力能参数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亮  刘喜平 《鞍钢技术》1993,(4):33-35,15
根据弹塑性弯曲理论,给出了在具体矫直方案下矫直力、矫直功率的计算方法和试验装置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一)轨—50弹塑性弯矩方程的建立 矫直过程中弯曲件的基本载荷——矫直力矩,是由矫直件的弹塑性弯曲力矩决定的。此弯曲力矩,是矫直件本身的固有性质,只与材料的机械性质和断面的几何因素有关,它标志了矫直断面的几何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CRS辊式矫直机的矫直原理和辊环装配原理,提出了矫直辊环装配参数对矫直压力和矫直质量的影响,给出了矫直辊环装配宽度的经验公式和矫直辊R角的设计经验值,为H型钢矫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硫化锰夹杂物的热变形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模拟轧制方法研究了轧制工艺参数对硫系易切削钢中硫化锰夹杂物形态,大小,分布,及相对塑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nS随变形量的增加,其碎化方式呈周期性变化;MnS的相对塑性在变形温度为900℃时最大,1000℃最小,1150℃时较小。  相似文献   

12.
 采用Gleeble 1500热力模拟机测定了变形速率为1 s-1、10 s-1和20 s-1,变形程度75%,变形温度为1 200 ℃、1 100 ℃、1 000 ℃、900 ℃及800 ℃时硅锰系TRIP钢的应力 应变曲线。应用SPASS软件对TRIP钢变形抗力实验结果进行拟合,并模拟了变形条件对变形抗力的影响,得到数学模型公式。计算平均绝对误差均小于5 MPa,平均相对误差小于5%,最大绝对误差小于10 MPa,最大相对误差小于15%,误差均较小,计算结果属于允许范围。结果证明:真应变大于04应力基本稳定;变形温度低于1 100 ℃时,加工硬化比较明显,表明温度越低,加工硬化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通过热模拟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变形程度对12Cr2Mo1R钢变形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较低的温度和较高的变形速率下,12Cr2Mo1R钢变形抗力增加显著;在同一下变形程度下,随温度的升高,变形抗力降低。变形温度为800℃、变形速率为15 s-1时,变形抗力最大值为290 MPa;变形温度为1050℃、变形速率为1 s-1,变形抗力最小值为110 MPa。  相似文献   

14.
 在Gleeble 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用热压缩方法研究了原始组织为层片状珠光体的高碳钢在温度为913~973 K、应变速率为001~10 s-1范围内的温变形行为。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流变应力及峰值应变随变形温度的降低和应变速率的提高而增大。另外,回归出了高碳钢的峰值应力及峰值应变与变形温度、应变速率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相应的形变激活能和温变形方程式,为高碳钢的温变形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锆是核工业的重要结构材料,又是优秀的化工耐蚀结构材料。锆合金的织构会对它的屈服强度、蠕变和疲劳强度、应力腐蚀开裂行为以及辐照尺寸变化等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变形机理的研究和织构控制在锆合金的开发利用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综述了锆合金的变形机理,介绍了锆合金板材在不同轧制温度下的织构演化规律,以及退火温度对锆合金板材织构的影响,并总结了织构对锆合金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指出,目前对锆合金板材加工后的织构进行精确预测还十分困难,需进行详细深入的研究,同时在加工中产生的织构对加_丁过程的影响以及与温度、应力分布、合金成分和组织的关系还需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6.
获各琦矿区新元古代渣尔泰群变质—变形作用强烈,后期变质—变形作用使矿体接受了多期次的变形改造。露头构造解析、显微构造观察以及变形石英EBSD组构分析揭示出矿区主要经历了2期不同温压条件下的剪切作用,第一期为NW-SE向高温剪切作用,变形温度在600℃左右;第二期为NE-SW向低温剪切作用,变形温度较低。依据硫化物显微组构等特征分析,初步认为矿体遭受后期区域变形改造明显,矿体的贫化和富集是变质—变形作用导致硫化物活化、迁移和重新就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陈志华  陈德亮 《冶金设备》2010,(2):25-28,40
采用三维非线性接触有限元技术,对钢包回转台连杆出现的明显水平偏移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附加水平推力是产生水平偏移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倾翻力矩。通过分析得到的水平偏移的力学机理为:①填丝油封沿关节轴的轴向表现出弱接触刚度,在较小的附加水平推力作用下,可产生明显的接触变形;②连杆与关节轴结构装配方式导致形成了一个填丝油封接触变形的放大机构,从而引起连杆端部出现可观的水平偏移。根据研究结果,在生产现场采用隔垫调整连杆位置的技术措施,消除了油缸顶升产生的附加水平推力,从而纠正了连杆的明显水平偏移,有效地保证了钢包回转台的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阀门钢5Cr21Mn9Ni4N温变形抗力分析及其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雷战波  王占学 《钢铁》1995,30(9):54-58
对阀门钢5Cr21Mn9Ni4N在100~700℃的变形抗力与变形温度,变形速度的相互关系进行试验研究,并通过计算机回归分析得到其变形抗力数学模型:σs=984.13215ε0.1838022exp(-0.000891922TK)MPa(复相关系数R=0.9591329)。  相似文献   

19.
李正荣 《四川冶金》2009,31(1):29-31
通过实验室冶炼硅含量为0.3%的电工钢,采用Gleeble-3500热/力学模拟试验机进行不同的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和变形程度压缩试验,研究了变形温度、变形速度和变形程度对变形抗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该电工钢在850~900℃存在双相区,在此温度段随着温度的降低,铁素体逐渐增多,变形抗力反而下降;温度是对变形抗力影响最为强烈的一个因素,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电工钢的变形抗力减小(双相区相反)。采用合理的回归公式,得到相应的回归系数和回归曲线,回归结果与实际值吻合较好。根据回归结果修改轧制模型,并开展了热轧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计算负荷和实际负荷比较接近,均小于轧机的额定值。  相似文献   

20.
中碳钢形变及冷却过程中的组织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模拟单向压缩下,中碳钢形变温度低于Ad3(786℃)点时,析出形变诱导铁素体(DIF),DIF量随形变温度降低而提高;在低于750℃形变时,DIF量远高于平衡态铁素体含量54%。DIF析出时碳原子高度富集在铁素体晶界和铁素体/奥氏体界面。形变后在低于A1(719℃)温度等温或控冷过程中。过冷奥氏体将发生不同类型的转变:高于Ad3形变试样中,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片层状珠光体;低于Ad3点但高于Ar3(645℃)点形变时,未转变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片层状珠光体+晶界渗碳体;稍高于Ar3点形变时,将获得铁素体+弥散渗碳体的球化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