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0 毫秒
1.
分析研究了污染物在感潮河段和河口湾的弥散过程,介绍了实用性较强的污染物弥散一维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研究区抽水试验的参数作为初值,建立了相应的地下水流值模型;同时结合弥散实验所得参数建立了研究区污染物溶质运移模型,并利用模型数据差值分析对黄河三角洲湿地油气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机制进行探讨,通过水质模型预测,得出常规石油作业污染物在潜水含水层表层大量聚集,如不及时治理,污染物会向承压含水层运移。因此为了保护湿地,降低石油对湿地地下水污染及生态环境的破坏,需要地方政府和油田方面配合,加强沟通、协作和监管。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二维弥散试验理论模型解析解不能描述拖尾现象的问题,建立了指数衰减模型来模拟二维弥散试验中C-t曲线浓度下降段并描述拖尾现象,通过室内二维弥散试验来进行验证,发现模拟效果较好,通过改变水力梯度和浓度来研究指数衰减模型相关参数α、β的意义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α为污染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速率,β为投源孔初始浓度与测孔峰值浓度的比值。污染物浓度越大,α值越小,污染物衰减速度越慢,拖尾时间越长;水力梯度越大,α值越大,污染物衰减速度越快,拖尾时间越短,而β值与流速无关;距离投源孔越远,α值越小,污染物衰减速度越慢,拖尾时间越长,而β值越来越大,C-t曲线浓度峰值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研究沿程弥散,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对文献上广泛应用的计算弥散系数的公式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确定弥散系数更为完善的两种方法;对同类岩心推导了驱替速度u与弥散系数D的关系式。  相似文献   

5.
从形成机理上解释了弥散现象,区分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阐述弥散作用对注富气混相驱驱替效果的影响。运用3种方法在注富气混相驱数值模拟中实现弥散作用,分析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6.
非稳态下井巷瓦斯浓度弥散模型及其求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紊流传质理论建立了非稳态下井巷瓦斯浓度的弥散模型,对其进行了分析,确定出弥散系数的计算公式,应用有限差分方法对该瓦斯浓度弥散模型进行了求解.并给出了利用该方法计算循环通风系统内瓦斯浓度的非稳态显现规律的实例.  相似文献   

7.
由于粉煤灰的湿法排放加上降雨的淋溶作用,导致粉煤灰中的有害微量元素入渗地下污染地下水.针对传统的对流-弥散理论和粉煤灰湿法排放的特点,基于相应的假定条件建立起饱和状态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求解过程,并用Femlab软件模拟计算了微量元素20年内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加,同一点上污染物的浓度在逐渐增大;不论是在平面上还是在深度上,微量元素污染的范围将不断扩大;距离污染源越近,受污染的程度就越大;平面上的污染程度大于深度方向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同心环状断面层流情况下的示踪质纵向弥散的特征及其有关的流速分布规律和浓度分布规律,并得出了符合Taylor分析的准确的计算公式。同时分析了两个极限状态的纵向弥散特征及其系数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9.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农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述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农药的特性及其对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危害.分析了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农药研究现状、分析和处理技术以及环境风险评价研究的进展.介绍了国际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大型区域性研究,并对我国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对虚拟参考站网络差分定位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影响基准站间宽巷整周模糊度固定的多路径效应,建立了宽巷组合多路径模型,分析连续周日多路径的相关性,并对动态观测值进行实时改正;同时,考虑到非弥散性误差和弥散性误差属性的差异,分别建立非弥散性误差模型和弥散性误差模型,并对非弥散性误差进行序列移动平滑处理,用于观测值的实时修正;采用基于信号强度的随机模型,进行L1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的固定和基线的解算.连续跟踪参考站的实际数据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宽巷多路径模型可以有效的实时修正观测值,宽巷整周模糊度的固定速度有了一定的提高,可靠性明显增强;非弥散性误差和弥散性误差改正后的L1载波相位整周模糊度固定的可靠性明显提高,坐标向量解的精度提高30%~45%,偏移量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1.
“等标污染负荷法”是一种对污染物的总体状况进行分析的方法,目前已逐步淘汰,本文所讨论的是一种新的污染物负荷分析方法,即利用国家统一评价标准,在已知污染源总排放量的情况下,计算出各主要污染物最大可排放量,使之与各主要污染物实际排放量比较,由此确定污染物总体状况。  相似文献   

12.
能源愈来愈成为陕北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文章以榆林市为例,首先分析了榆林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并通过与相似地区的对比,利用大量的资料和数据,指出了榆林基于能源经济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生态问题、环保、资源浪费、寻租等方面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要警惕资源“诅咒”的出现,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用于补强陶瓷基复合材料的SiC晶须和氮化铝的分散工艺,研究结果表明:SiC晶须采用乙酰丙酮预处理有助于分散,表面活性剂的加入对SiC晶须有良好的分散作用,分散剂的粘度、酸度均对分散作用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选择合适的分散设备,通过磁力搅拌分散、超声波分散、球磨分散等方式分别对质量分数为0.05%的纳米炭黑在乙二醇水溶液中的分散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磁力搅拌和超声波分散均在室温下进行,时间为30 m in;球磨分散的转速为300 r/m in,球磨时间是4 h;以质量分数为0.1%的阿拉伯树胶作分散剂.结果表明:经过一个星期的静置后,利用磁力搅拌分散的纳米炭黑悬浮液分层很明显,而利用超声波和球磨分散后的纳米炭黑悬浮液则具有稳定的悬浮性能.考虑到球磨分散会发生新的物理化学反应以及带来新的杂质,所以超声波分散才是目前最适用的一种分散手段.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利用矢量有限元法对零色散点在825nm的大空气孔光子晶体光纤进行模拟计算,在考虑石英基质的材料色散前提下,得到光纤的色散曲线.与实验数据对比,证明该计算方法的准确.同时调节光纤包层的空气孔分布及其占空比,得到不同光纤的色散特性曲线,发现增大包层空气孔直径或空气孔占空比可以使零色散点向短波长方向移动,通过改变包层空气孔分布可灵活设计色散位移光纤.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地评价PVA纤维束的均匀性,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理论,并以PVA纤维束搅拌分散后图像的角二阶矩和熵值为主要特征参数,建立PVA纤维束分散评价方法,给出了PVA纤维束的均匀性评价指标(f1和f2),分析了在不同种类分散剂、不同搅拌速度、不同搅拌桨的搅拌参数下PVA纤维束分散效果,绘制了PVA纤维束分散后的角二阶矩和熵值曲线图.结果表明:均匀性评价方法可以评价PVA纤维束分散的均匀性;利用均匀性评价指标分析获得最佳搅拌分散参数,可实现对PVA纤维分散性的快速准确评价.  相似文献   

17.
使用改性剂对重钙表面进行改性是增强其表面的亲油性,改善它在有机高聚物中的相容性和分散性,以获得更好性能的高聚物重钙复合材料。采用异丙醇溶解的改性剂钛酸酯偶联剂NDZ-311分别在超声与搅拌下对超细重质CaCO3进行湿法表面改性,测试了改性重钙活化指数和它在液体石蜡中的分散稳定性。用红外光谱(IR)、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改性重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钛酸酯偶联剂NDZ-311用量≤1.0%时,超声分散作用明显地提高了改性重钙的活化指数与其在石蜡中的分散稳定性;随着偶联剂用量增加,超声分散与搅拌分散方法改性对改性后样品性能影响差距减小,形成单层包覆所需改性剂用量接近,约为2.5%。超声分散方法明显地促进了钛酸酯偶联剂NDZ-311与CaCO3表面的化学键合。  相似文献   

18.
用部分转置矩阵负本征值,研究了两个原子之间存在偶极相互作用的情况下,再加入三阶色散相后,腔中两原子的纠缠演化。结果表明:色散系数取1时对纠缠量的影响和不加色散介质时相比区别不大,但随着色散系数的增大,原子处于纠缠态的时间变短变多,原子的演化周期明显加速。  相似文献   

19.
基于标量衍射理论,分析了衍射透镜的色差,得出了计算其色散的数学表达式,结果表明,衍射透镜的色散包括两个部分,材料色谱和波色色散,二者所占的比例随孔径值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利用离心沉降浊度法对SiC晶须在4种不同分散剂中的分散行为进行了研究,探讨了不同分散剂的分散效果,并对其分散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分散剂的分散能力顺序为氨基甲基丙醇AMP-95>聚丙烯酸铵盐DP518>聚丙烯酸钠盐DP270>水性硅烷A-12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