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超大型结构底板大体量灌浆技术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大体量灌浆施工的重点及难点,并基于以上重点及难点提出大体量灌浆施工的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某超大型结构底板二次灌浆施工,总结出大体量二次灌浆的施工流程。  相似文献   

2.
蛇口邮轮中心由钢筋混凝土主体结构、大体量钢结构屋盖和大体量立面钢构架三个结构单元组成,设计中需要考虑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按有机整体进行设计,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和构造做法,加强其有利作用削弱不利影响,来满足结构抗震、抗风和温度荷载等设计要求,确保结构安全、经济和美观实用。  相似文献   

3.
武鹏 《今日消防》2020,5(5):43-44
建筑设计建造过程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能只考虑建筑功能和机构问题,还需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尽可能地减少建筑过程中及建成后的安全隐患,为居民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保障。这其中就包括建筑防火问题。鉴于此,本文对民用建筑设计汇总建筑防护技术标准进行研究,希望以此来提升建筑基本结构的防火设计质量,提升民用建筑安全系数。文章首先介绍了民用建筑火灾的特点,然后分析了当前民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提高民用建筑设计中建筑防护技术标准的建议,希望为保障人们生命财产安全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清水混凝土相关,研究与工程应用得到快速发展。以上海某大剧院工程为例,进行了针对超大体量高标准清水混凝土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关键技术的实践研究施工参数,并通过后续大体量混凝土实践验证,清水混凝土的效果达到理想要求。对大体量清水混凝土的试验的研究思路及施工工艺和参数,可为以后类似大体积清水混凝土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受益于我国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我国民用建筑行业在较长时期内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超大体量综合体不断拓展着建筑综合应用功能,超高层建筑不断刷新着城市高度记录。《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作为建筑电气设计的母规范,近年来,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广大设计人员的诸多宝贵意见。为此,编制组针对部分关键技术点进行充分研讨,并形成基本共识,现整理如下,希望能为广大建筑电气从业人员实际工作提供参考及技术支持。1超高层建筑消防用电负荷分级是否可定为一级负荷特别重要负荷?  相似文献   

6.
大体量综合建筑集工作、消费、休闲、餐饮等多项功能于一身,是人们经常出入的场所,保证环境的适宜能够更好的为人们服务。暖通空调系统工程包括供暖、通风、消防等多个方面,是调节大体量综合建筑环境的主要措施,其选取与安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体量综合建筑环境的好坏,因此,需要加强对大体量综合建筑暖通工程选取与安装的研究。大体量综合建筑与普通住宅楼等有所区别,其暖通工程所需的范围、功能、安装方式等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应该对其进行专门研究,以提高其合理性、科学性和适用性。本文就从多个方面,对大体量综合建筑工程系统的选取进行分析,并对其安装质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谢德润 《云南建材》2014,(11):202-203
虽然工用和民用建筑的实际通途不同,其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根据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工用和民用建筑各自都存在一定的优势和缺陷,如果取长补短,将两者的优势结合,就能更加满足人民对基本建筑功能的需求,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混合结构在建筑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混合结构设计关系到工业、民用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础,也是其前提。同时,工业与民用建筑混合结构的实施,其结构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整个建筑过程。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混合结构设计的探讨,不断提高设计水平,提升建筑质量。本文深入分析了工用和民用建筑的混合结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8.
以某大体量洋房群项目为实例,对铝木结合施工技术在非标准层中的具体应用展开分析。实践证明,铝木结合施工技术在大体量洋房群项目非标准层施工中应用,其不仅有利于缩短项目施工工期,而且总体成本也比单独木模板工艺或铝模板工艺低。  相似文献   

9.
针对民用建筑结构不同的鉴定目标需求,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鉴定规范或标准,对从事鉴定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民用建筑结构鉴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在实际鉴定工作中,由于工程技术人员对系列规范或标准的理解不够深入,导致对规范或标准的使用存在不恰当的认识。该文以《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为基础,以对《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50292-2015及《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2009的正确使用为目标,将民用建筑结构鉴定规范或标准做了系统化整理,对各规范或标准的适用范围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项做了说明,对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民用建筑结构鉴定工作具有一定参考意义,有助于工程技术人员纠正在民用建筑结构鉴定中存在的一些不恰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刘卫  周秀娟 《建筑电气》2005,24(3):14-15
通过对一典型民用建筑中几个典型回路短路电流的计算值,指出当前民用建筑电气设计中在选择断路器、电缆时容易忽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钢结构》2015,(10)
针对超大型结构钢结构底板大体量灌浆技术进行研究。首先分析大体量灌浆施工的重难点,并提出大体量灌浆施工的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某超大型钢结构底板二次灌浆施工,总结大体量二次灌浆的施工流程。提出的施工流程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为同类工程的底板灌浆施工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具有巨大的破坏作用,由于地震作用具有随机性和复杂性,其对工业与民用建筑造成的损坏具有不确定性,即不能够准确的预测地震是否发生。同时,如果工业与民用建筑不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当地震发生时将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文章分析了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探析了强化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有效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节能环保理念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民用建筑节能目标的实现要求引入新型的节能光源,其中以LED照明为典型代表,为现阶段民用建筑所青睐。本文主要对LED与传统电光源的对比以及LED的节能与效益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我国高层民用建筑建设规模的扩大,为现代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实践过程中为了优化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性能,提高其焊缝质量,则需要注重与之相关的超声波检测技术使用。在此基础上,有利于保持这类建筑良好的钢结构焊缝状况,避免其存在质量缺陷,从而增强高层民用建筑整体的结构稳定性,延长其使用寿命。基于此,本文就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焊缝超声波检测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5.
高强度钢材在郑州绿地中央广场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高强钢材在民用建筑领域的应用发展,在郑州绿地中央广场工程中对高强度钢材进行设计应用。设计过程中对高强钢的材料强度与设计参数深入研究,并对高强钢应用前后结构关键整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高强钢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可使钢材节约率达20%,对结构整体指标基本无影响。应加强高强钢材在民用建筑中的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推动高强钢材在民用建筑领域的应用发展,在郑州绿地中央广场工程中对高强度钢材进行设计应用。设计过程中对高强钢的材料强度与设计参数深入研究,并对高强钢应用前后结构关键整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高强钢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可使钢材节约率达20%,对结构整体指标基本无影响。应加强高强钢材在民用建筑中的设计应用。  相似文献   

17.
谭宁希  王成立 《城市建筑》2013,(24):64-64,66
能源资源的匮乏使节能成为了一个国家的基本政策,在民用建筑中采用节能结构设计,有助于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了民用建筑中的结构节能设计,可以缓解我国能源紧张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朱荣建  柯玉清 《云南建材》2011,(13):154-155
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设计经验,探讨了民用建筑对结构设计的新要求、现代民用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技术和民用建筑中结构的新技术发展趋势三个方面,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以浙江省湖州南太湖CBD主地标塔楼为例,介绍了数字化设计在大体量、复杂超高层建筑结构全阶段设计中的应用。以Rhino-Grasshopper-YJK软件为基础数据平台,结合实际设计过程中的具体需求,利用Python在该数据平台开发相应的插件解决了相应问题,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设计流程。方案阶段,利用数字化设计平台创建参数化分析模型,用于方案比选,分析各种参数对结构性能的影响,同时实时反馈建筑各种修改的影响;施工图阶段,基于数据平台开发了结构计算模型调整、计算模型整合、构件截面优化等系列插件,高效解决施工图过程中遇到的计算模型调整、计算模型整合、钢梁截面优化等问题。工程实践表明,数字化结构设计方法可大大提高复杂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效率,为结构工程师设计大体量、复杂结构提供了有效支持。  相似文献   

20.
《门窗》2014,(9)
民用建筑是直接为广大人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建筑工程,其普遍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民用建筑对建筑质量的要求很高,建筑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的人身舒适度和生命财产安危。随着国家结构规范频繁变更,我们对规范的把握也出现了新问题,本文对民用建筑结构设计中遇到的规范问题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