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摘要以官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在实测剖面和详细观察岩心的基础上,从沉积相特征、岩性特征以及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类型、储集物性等方面对储层进行了研究。指出:须家河组储集岩主要为中-细粒石英砂岩,主要形成于湖泊三角洲前缘环境,储集空间主要为粒缘缝、次生粒间孔、次生粒内孔及填隙物晶间孔,孔隙度在2%~4%之间,渗透率在0.011mD~0.729mD之间,储层类型为裂缝-孔隙型。并从成岩、沉积及构造方面对储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须家河组储集岩以Ⅲ-B、Ⅲ-C类为主。 相似文献
2.
3.
包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包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为研究对象,在实测剖面和详细观察岩心的基础上,从沉积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储集物性特征等方面对储层进行了研究.须家河组储集岩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主要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中,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次生粒内孔及填隙物晶间孔,孔隙度主要分布在5%~7%,渗透率主要分布在(0.1~0.5)×10μm2,储层类型为低孔-特低孔,低渗-特低渗裂缝-孔隙型.包界地区须家河组以Ⅲ类、Ⅱ类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4.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砂岩储层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特征是油气勘探开发中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更是气藏精细描述、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采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及压汞曲线分析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的孔隙类型、孔隙组合及孔隙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区须家河组储层孔隙类型可分为原生残余粒间孔、次生粒间溶蚀孔、粒内溶孔、铸模孔、晶间孔和微裂缝6种主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可分为4种类型,即:Ⅰ类粗歪双峰式—大孔中粗喉型、Ⅱ类中歪双峰式—中孔中细喉型、Ⅲ类细歪双峰式—中小孔细喉型和Ⅳ类单峰式—小孔微细喉型,这4种孔隙类型分别对应残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孔型、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型、溶孔+铸模孔型和微孔型孔隙组合类型;其中Ⅰ类粗歪双峰式和Ⅱ类中歪双峰式位于有利的峰点结构区,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为中高产能储层孔隙结构。 相似文献
5.
6.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成岩相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利用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在此基础上划分成岩相类型,建立了不同类型成岩相测井曲线特征,进行了研究区须家河组成岩相纵向及平面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碎屑岩储层经历了机械压实、硅质胶结、碳酸盐胶结破坏性成岩作用及溶蚀、绿泥石胶结建设性成岩作用。将储层划分为低孔特低渗溶蚀相、特低孔超低渗压实 溶蚀相、致密强压实相、致密硅质胶结相、致密方解石胶结相5种成岩相类型。低孔特低渗溶蚀相及特低孔超低渗压实 溶蚀相主要分布在须二段、须四段与须六段下部,致密强压实相、致密硅质胶结相、致密方解石胶结相在纵向及横向上封隔有利成岩相,形成岩性圈闭。平面上将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储集层划分为低孔特低渗溶蚀相、特低孔超低渗压实 溶蚀相及致密强压实相分布区。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物源供给体系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由于其独特的生储盖组合,是四川盆地最具勘探潜力的层系之一。在全盆地地层划分对比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岩性特征、矿物组合、沉积演化等方面资料并结合区域背景、构造事件的综合分析,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的物源及其对沉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主要受四大物源影响,西缘古龙门山、北缘古大巴山的发展及供源对盆地影响较大,东部及南部物源相对稳定并随前陆盆地的发展向东、向南退缩。盆地内须二、须四、须六段大范围稳定分布的砂岩与周缘山系发育、供源充足,导致河道频繁迁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以渝南关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露头为研究对象,进行岩石学、沉积学分析,结果表明,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以灰白色中–粗粒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分选中等–较好,磨圆为次棱角状–次圆状,孔隙式胶结,大型斜层理及底冲刷面等沉积构造发育;须三段和须五段以灰–灰黄色泥页岩为主,水平层理等沉积构造发育。垂向上,须家河组"二元结构"非常发育,底层沉积厚度远大于顶层;横向上,砂岩被底冲刷面分割为透镜体及楔状体,并连续叠置成巨厚层–厚层砂体。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须二段、须四段和须六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须三段和须五段为前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相似文献
9.
川西北部上三叠统储层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川西北部是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油气富集的有利地带,现有勘探及相邻区块钻探证实,该区上三叠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但目前其勘探程度低,地质条件复杂,储层展布情况有待进一步明确。文章从储层特征及其主控因素分析入手,结合测井储层综合评价分析,指出了川西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的展布规律,并提出了有利的储集区块,为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沉积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上,综合应用测井、录井、钻井和岩心资料,对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四段进行了高精度的沉积相研究,探讨了储集砂体的展布规律。川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产油气层主要分布于浅湖砂坝、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水下分支河道,部分席状砂、水上分支河道以及心滩微相也是良好的储层。建议今后勘探应注重三角洲平原亚相和前缘亚相的分支河道砂、河口砂坝中的块状粗一中砂岩储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岩心观察和露头描述,在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发现了大量遗迹化石,为该盆地沉积相的确定提供了重要证据。 遗迹化石可分为 3 大类,即形态清晰的动物遗迹化石、逃逸构造和古植物根迹(主要为须状根迹)。 形态清晰的动物遗迹化石可分为 3 大类 7 属 10 种(包括 2 个未定种):①居住迹包括 Skolithos linearis,S.verticalis,Arenicolites ichnosp.,Cylindrium ichnosp.,Ophiomorpha nodosa;②进食迹包括 Planolites beverleyensis,P.montanus,Palaeophycus tubularis,and P.striatus;③牧食迹包括 Cochlichnus anguineus。 根据遗迹化石的分布及沉积环境分析,可识别出 3 个遗迹组合:① Cochlichnus-Planolites 遗迹组合,主要由进食迹和牧食迹组成,形成于潮间泥坪沉积环境,局部地区发育沼泽;② Cylindricum-Planolites 遗迹组合,以居住潜穴和进食潜穴为主,遗迹化石的丰度和分异度高,代表了潮间带沉积环境;③ Skolithos linearis 遗迹组合,由长的垂直或高角度倾斜的悬食居住潜穴构成,形成于潮间砂坪和水下分流河道,环境水体能量随着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而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川西坳陷最重要的陆相烃源层系,目前对其烃源岩分子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和认识较为薄弱。通过对川西坳陷须家河组不同层段烃源岩饱和烃和芳烃化合物组成的分析,揭示了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对烃源岩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特征的指示意义。须家河组二段至四段泥质烃源岩三环萜烷分布和二苯并噻吩/菲比值主体表现出湖相烃源岩的特征,相对较高的伽马蜡烷/C30藿烷比值(0.16~0.23)和9-/1-甲基菲比值(1.16~1.41)表明水体盐度相对较高。甲基菲指数(MPI1)、甲基菲分布分数(F1)、甲基二苯并噻吩分布指数(MDBI)等参数是有效的成熟度标尺,其在Ro=1.35%前后分别与成熟度表现出线性正相关和负相关。高—过成熟阶段须家河组烃源岩的C27—C29规则甾烷分布模式、“三芴”系列相对组成和甲基二苯并噻吩/甲基二苯并呋喃比值受成熟度影响较大而失真。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气来源分析是一个重要的石油地质问题,直接关系到勘探决策。四川盆地川东地区须家河组勘探和开发相对滞后,基础地质研究的欠缺导致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的来源一直存在争议。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具有甲烷含量较低、重烃含量较高、干燥系数较低等特点;天然气中甲烷碳同位素值δ13C1<-40‰,具有δ13C3 > δ13C2 > δ13C1的特征;须家河组天然气为干酪根初次裂解的陆相油型气和混合气;须家河组天然气目前主要处于成熟-高成熟的湿气阶段。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暗色泥岩较为发育,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须家河组泥岩主要以Ⅱ1和Ⅱ2型干酪根为主,具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和氯仿沥青“A”含量,总体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泥岩中有机质处于成熟-高成熟的湿气阶段。卧新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熟度与烃源岩成熟度相当,结合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特征、同位素特征及成因类型等与下伏石炭系、茅口组、龙潭组、长兴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及雷口坡组天然气存在明显区别,推测该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为自生气。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中部须家河组致密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显微测温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盆地中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致密砂岩储层存在早、晚2期流体包裹体。早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低,主要为80~100℃;晚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较高,主要为120~140℃,成熟度较早期也较高。推断四川盆地中部致密砂岩储层的油气充注、运移经历了2个主要期次,早期发生于晚侏罗世,晚期发生于晚白垩世—古近纪初期,这与油气藏饱和压力得出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二段测井沉积相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已成为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重要的勘探接替层系,其油气的分布受沉积相控制。测井相分析在研究沉积相和圈定砂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测井曲线的形状、幅度、接触关系等基本要素,识别出钟形、漏斗形、箱形、指形和线形等5种基础测井相类型,并通过岩心标定测井,建立了测井相与沉积相之间的函数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单井测井相分析-剖面测井相对比-区域研究3个层次勾画出了上三叠统须二段沉积相的展布。认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二段发育冲积扇、三角洲、湖泊3类沉积相,其分布受分别位于川西北部、川东北部、川中和川西南部方向的6大物源控制;由于物源区构造活动强烈,沉积物供应充分,冲积扇和三角洲发育,故滨浅湖沉积分布范围有限。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致密砂岩储层,溶蚀孔隙发育,但其形成机理仍不十分明确。选取须家河组长石岩屑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石英砂岩等3块样品,通过配制与地层有机酸组分相近的反应液,设计5种温压条件进行溶蚀模拟实验,得到以下4点认识:(1)随温压条件升高,反应溶液中K、Na离子浓度不断增加,Ca、Mg离子浓度基本保持不变,Al离子浓度明显降低;(2)反应产生少量石英和大量高岭石等新矿物,长石颗粒和碳酸盐胶结物溶蚀产生大量溶蚀孔隙,增加孔隙度,改善了孔隙结构;(3)相同温压条件下,长石岩屑砂岩比长石石英砂岩溶蚀率高,高温压条件下(180 ℃,53 MPa),砂岩样品的溶蚀率大幅增加;(4)溶蚀实验结果为重建须家河组储层埋藏、成岩、孔隙演化序列,预测有利储层的分布提供了依据,长石等在高温压条件下快速溶蚀是深层碎屑岩有效储层的成因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岩心及薄片观察,从岩石学、沉积构造、古生物标志及测井曲线特征等方面,对四川盆地三台-盐亭地区须家河组沉积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须家河组为一套三角洲、湖泊及有障壁海岸的多类型沉积体系复合体.其中三角洲沉积体系根据进入蓄水盆地中地表径流水体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并可进一步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及前三角洲3种亚相沉积;湖泊沉积体系发育滨湖和浅湖2种亚相沉积;有障壁海岸沉积体系发育潮坪亚相沉积。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辫状河三角洲及曲流河三角洲沉积相模式,并分析了该区须家河组地层在不同时期的沉积相与微相的展布特征及空间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19.
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天然气化学组分及碳、氢同位素等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了四川盆地东北部马路背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天然气成因及来源。研究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组分以甲烷为主,含量介于92.60%~99.04%,平均为97.59%,干燥系数普遍高于0.990 0,平均为0.992 2,热演化程度较高;与邻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对比,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碳同位素明显具有甲烷碳同位素偏重、乙烷碳同位素偏轻的特征,δ13C1值介于-33.70‰~-28.60‰,平均为-30.88‰,δ13C2值介于-36.40‰~-28.90‰,平均为-33.11‰,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多表现为倒转分布。天然气成因鉴别及气-源对比研究表明,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为Ⅲ型和Ⅱ型干酪根生成的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热成因气,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及上二叠统吴家坪组海相烃源岩,甲烷和乙烷碳同位素倒转正是煤型气及油型气混合所致。马路背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高产富集与该区海相、陆相烃源岩双源供烃及深大断裂有效沟通海相、陆相多套优质烃源岩关系密切,沟通海相、陆相烃源岩的通源断裂在该区天然气成藏富集及后期调整改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