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李浩 《建筑师》2022,(4):85-94
以1949 年5月8日北平市都市计划座谈会为中心,讨论了1949—1950 年间梁思成关于北京首都行政区建设 规划思想的渊源及流变。1949 年5月8日座谈会是“梁陈方案”规划思想的一个重要原点,从这次座谈会到1950 年 2月“梁陈方案”的正式提出,梁思成一直坚持在西郊建设首都行政区的规划主张,但其规划思想和意图则发生了重 要的变化。考察这一历史过程可以认识到,“梁陈方案”并非一份单纯的技术性文件,而是有着相当复杂的多重意蕴。  相似文献   

2.
《规划师》2016,(2)
正0引言"梁陈方案"是新中国规划史上一项卓有远见的规划方案。该方案蕴含的"有机疏散"的思想,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旧城的压力,还能完整地保护北京旧城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该方案建议将中央行政中心搬离北京旧城,明显区别于之后采用的方案以旧城为行政中心的空间布局。因此,很多人将北京当前单中心的城市形态,甚至内城拥塞、秩序紊乱的局面,归咎于当年没有采纳"梁陈方案"。"梁陈方案"如能实现,其对缓解旧城发展压力  相似文献   

3.
李浩 《建筑师》2021,(2):120-126
本文针对“梁陈方案”究竟为何未能获得政府采纳的问题,结合城市规划老专家的访谈,从规划技术、财政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政治和外交等几个方面,对规划决策的一些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和讨论.各方面因素对规划决策产生影响的程度以及优先次序是截然不同的,呈现出分层现象.在70年前的时代条件下,“梁陈方案”未能获得政府方面采纳的根本原因在于受到政治和外交因素的影响.透过“梁陈方案”事件,启示城市规划工作者要强化政治意识和政策观念,能够从社会和政治角度更全面地考虑有关规划问题,从而提升城市规划工作对接公众和服务于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1950年2月,梁思成先生和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它的内容,不是梁思成反对拆城墙那么简单狭义,也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北京古城的完整留存。"梁陈方案"所包含的正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本着"古今兼顾,新旧两利"的原则,梁、陈两位先生对新中国的首都作了科学的规划。一方面,从整体保护的构思出发,建议把中央行政中心放到西郊,为未来  相似文献   

5.
朱涛 《时代建筑》2013,(5):130-142
通过一批新史料的发掘,文章力求还原1950年梁思成和陈占祥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梁陈方案”)的历史语境,论证该方案汇聚了中国两条国都规划史的线索:1937—1949年间的北京“西郊新市区”和1928—1949年的南京中央政治区的规划史。文章还简要分析了它未能被当权者全盘采纳的原因,以及它与今日北京城市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梁陈方案"和"洛阳模式"一样,均为1950年代所形成的以避开旧城建新城(或新区)为主旨思想的城市空间结构模式,本文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渊源来看,梁陈方案是规划师意志主导的城市规划理想模式,但在遭遇社会现实矛盾时受到"重创",而洛阳模式则属于联合选厂过程中由现实条件制约而促成的一种自然结果,反而获得进一步发展。两者都有很强烈的历史文化保护因素,但洛阳历史文化以悠久的"地下"遗址形态为主,而北京历史文化则较多属于近现代的"地上"实物形态且保存相对完好,由此导致洛阳的历史文化保护具有比较"硬"的"红线",而对北京旧城则存在保护或利用方式的分歧。就新城的职能而言,洛阳涧西区作为新兴工业区,在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条件下容易获得政策支持,而梁陈方案所提出的中央行政区建设,则由于国内经济条件极为困难等原因难以获得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通过对比分析,启示我们应提高对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相互关系的科学认识,更加理性地看待城市规划的理想模式及其局限性,并强化城市规划师综合协调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基于近年来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现状,本文从针对"梁陈方案"的梳理和思考入手,试图通过"保护古村落,建设新区""有机疏散与分流""改善经济结构"3个方面解决古村落面临的问题,为古村落发展规划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州建设》2012,(5):62-64
北京可以不“摊大饼” 记者:从解放初北京城市规划中梁思成先生提出“梁陈方案”到您后来在菊儿胡同改造中提出“有机更新理论”,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你们要解决的问题是相同的——中国建筑、城市如何由传统走向现代。如果以北京为例,您觉得您有没有找到这样一个路子?您是否满意北京在这方面的行动?  相似文献   

9.
周晓瑜  常江 《华中建筑》2006,24(11):159-162
徐州户部山,是徐州城市重要的历史街区地段,该文通过对具开发利用状况的分析,指出其保护与再利用后的新魅力与尴尬处境,进而探讨城市历史性街区保护与再利用中的“形”与“魂”的内涵;强调历史街区物质实体的“形”应与城市场所精神的“魂”相符是其成败的关键,同时,重视“活力激发元素”在激发历史性街区的活力、促进“形”与“魂”的统一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局部变更"的探讨--以马鞍山新城中心区规划方案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伟  胡晓鸣  张建中 《华中建筑》2004,22(2):103-106
以马鞍山市城市新区中心规划方案为例,讨论了在城市急速发展时期,我国城市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衔接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局部变更”,并探讨了“局部变更”的适用范围以及内容和尺度。  相似文献   

11.
寻找构建"紧缩城市"的可行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各国政府对环境和资源问题的关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建设可持续发展型城市的需求也日益突出。以勒.柯布西耶、简.雅各布斯和希尔曼为代表的学者,站在环境的角度提出了“紧缩城市”理论,目的在于控制城市的无序增长,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但较高的城市密度使“紧缩城市”无法摆脱以降低居住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弊端。地下空间的利用为北京构建紧缩型城市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在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同时,可为城市节约更多的土地,创造开阔宜人的居住环境。北京目前正以地铁建设为契机,围绕着地铁站的建设做出了探索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12.
应用“主城”概念要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周一星  冯健 《城市规划》2002,26(8):46-50
近年来 ,在我国一些大城市的城市规划中 ,引入了“主城”的概念。“主城”一般都包括了城市的主体建成区。本文以南京为例 ,说明主城是大城市中心区和近郊区的混合物 ,把城市中心区的功能赋予整个主城可能对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控产生一定的误导 ,在城市规划的圈层结构中 ,有必要保留城市中心区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边缘城市的北京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国  孟婧 《城市规划》2012,(4):32-36
边缘城市是美国大都市多中心演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城市现象,在欧洲和澳洲也存在类似的现象。本文以丰台科技园作为典型案例,探讨北京的边缘城市现象及其形成背景与机制。丰台科技园各项条件已经满足美国边缘城市的衡量标准,可以认为是一个已经形成的边缘城市。它是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在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重构过程中依托位于城市郊区的科技园而发展起来的。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联合形成的"增长联盟"是推动丰台边缘城市形成的主导力量。未来一段时间,类似的边缘城市还将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陆续出现。  相似文献   

14.
提出在北京三山五园片区,借鉴经济特区实施经验,保护三山五园文化遗产资源,重组区内自然生态资源、完善文化产业链、实行优惠文化政策,最终构建复合型“文化特区”,为城市特色功能区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的北京城是在元代“大都城”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起来的。旧北京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近方形,外城平面呈“凸”字形。北京内城共九座城门,外城有七座城门,皇城有四座城门。北京的每一座城门的外侧都设有瓮城,在瓮城的前端设箭楼。内城九门除正阳门的箭楼设有券洞门并在瓮城两侧设闸门,其它八门的箭楼都不设门。现城门已经被拆除了一部分。本文具体介绍了内外城门的地理位置、建筑形制、历史修缮情况。  相似文献   

16.
张先得 《古建园林技术》1985,(8):49-52转59
明、清时的北京城是在元代“大都城”的基础上改造发展起来的。旧北京城分为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近方形,外城平面呈“凸”字形。北京内城共九座城门,外城有七座城门,皇城有四座城门。本文具体介绍了内外城门的地理位置、建筑形制、历史修缮情况。  相似文献   

17.
关于"宜居城市"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马武定 《规划师》2007,23(3):9-11
"宜居"是对人的居住行为和活动需求的满足状态,它既涉及到城市所提供的各种设施的水平,也涉及到城市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还涉及到人们自身的需求层次和价值观念.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对"宜居"概念的理解也具有多义性.对"宜居"来说,没有规则,只有选择!"宜居城市"是人们所选择的适合于自己生活并感到满意的城市,它应当是具有多样化选择并和谐共存的和谐社会、和谐城市.  相似文献   

18.
贾倍思 《新建筑》1999,(1):15-17
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许多方面,保护环境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国城市发展的目标,在城市零星 建筑设计中,与保护环境有关的具体措施,包括增加绿地面积,已开始逐步实施,然而对于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依然有限,对于21世纪新的城市概念,新的城市形态和模式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已有百年历史的“花园城市”理论仍在毒化人的心灵和全球环境,因为这种城市模式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实  相似文献   

19.
“织补城市”思想引导下的株洲旧城更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城市功能结构的提升,"退二进三"已成为株洲旧城发展的重要方面。文章首先在理论上阐述了"织补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和基本原则,然后结合株洲旧城改造和整治的实践,在生态、用地与产业、公共设施、交通、形态肌理和特色环境、社会结构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株洲旧城织补的规划战略和控制内容。  相似文献   

20.
“墙”与“街”——中国城市文化与城市规划的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保林  王翠萍 《规划师》2000,16(1):13-16
作者从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出发,提出“墙”与“街”的概念,通过分析“墙”与“街”在中国古代城市的物质形态与文化形态,总结出城市中“墙”与“街”所体现的生命力,以帮助人们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用好“墙”与“街”这两个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