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由于缺乏语篇意识,学生在翻译练习中经常逐词对译,出现汉化英语和洋化中文现象.因此提出,将语篇分析理论引入英语翻译教学,从语篇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动态翻译视角,并帮助学生利用功能语法比较英汉语言的异同,寻找翻译转换的规律,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2.
英语篇的连贯性对汉语句子英译的制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篇章中的句子,与孤立的句子不同,受制于语篇整体性和连贯性,其语意焦点变得明确.因而在翻译语篇中的句子时,译文的语序、句型、结构的选择都会受到限制.为了在翻译教学中帮助学生具备语篇整体意识,实现译文的连贯流畅,在主位结构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比英汉语篇连贯性特点,分析了学生译文和参考译文的差距.指出在汉译英时,要从汉英差异对比入手,了解英汉双语主位结构的非对应性,在篇章连贯性要求的制约下,来选择恰当的英语语序、语态、结构和句型.  相似文献   

3.
语篇翻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与传统翻译策略不同的是,语篇翻译不再局限于语言形式,而是把视野扩大到语篇的情景因素.通过对比分析同样语篇的不同译文,可以发现具体语言环境,语篇的参与者不同以及译者所处的社会、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语篇与翻译的研究和相互作用逐渐成为译学中的焦点问题。语篇类型是篇章语言学的核心要点,对等式是翻译研究的中心问题。在20世纪70年代Reiss提出了对翻译中的语篇类型的研究。翻译的语言学研究一直在翻译理论中占主导地位,为了研究翻译的过程和结果,各主要语言学理论都运用于翻译研究。其中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是最有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而语篇类型影响翻译策略,这一概念已被广泛认可。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对原语语篇的体裁和语域两个因素进行分析,考虑影响翻译过程中各个变量的作用。在此通过分析体裁、语域、互文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三者所构成的体系,进一步解释语篇层面翻译对等的重要性,克服文化等因素的干扰,力求取得功能对等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篇章中的句子,与孤立的句子不同,受制于语篇整体性和连贯性,其语意焦点变得明确。因而在翻译语篇中的句子时,译文的语序、句型、结构的选择都会受到限制。为了在翻译教学中帮助学生具备语篇整体意识,实现译文的连贯流畅,在主位结构等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比英汉语篇连贯性特点,分析了学生译文和参考译文的差距。指出在汉译英时,要从汉英差异对比入手,了解英汉双语主位结构的非对应性,在篇章连贯性要求的制约下,来选择恰当的英语语序、语态、结构和句型。  相似文献   

6.
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开始朝语篇层次拓展。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本文试从翻译的过程来看衔接在语篇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的发起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构建了主要交际主体和交际时间空间。译者传递跨文化信息过程中能动作用至关重要,关键在于译者负责领会翻译发起者意图,分析源语语篇,制定策略,满足译文读者群需求。文章概述并解析影响翻译过程的语篇外部和内部要素。语篇外部要素包括情境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篇功能;语篇内部要素包括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译者基于此认知,须于分析源语语篇之际,结合语篇内外部要素综合考量,运用确定之恰切翻译策略,恰当实现翻译意图,创造出合适译文,藉此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交际活动。翻译实践的发起者、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构建了主 要交际主体和交际时间空间。译者传递跨文化信息过程中能动作用至关重要,关键在于译者负责领会翻译发起者 意图,分析源语语篇,制定策略,满足译文读者群需求。文章概述并解析影响翻译过程的语篇外部和内部要素。 语篇外部要素包括情境语境、文化语境和语篇功能;语篇内部要素包括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译者基于此认知,须 于分析源语语篇之际,结合语篇内外部要素综合考量,运用确定之恰切翻译策略,恰当实现翻译意图,创造出合 适译文,藉此促进世界不同文化的发展和融合。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确立翻译单位。本文试图借助语篇语言学探讨这个问题。本文从功能角度将翻译单位定义为语篇单位而非语言单位。这个语篇单位通过执行句法载体、信息载体和风格标记者这三个功能而保持其语篇完整性。这样语篇翻译归根结底就是:不是从句法形式而从功能保持每个翻译单位的语篇完整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伴有必要的层级转换。为此本文认为,关键的功能翻译单位可以确定在句子层面。  相似文献   

10.
从语篇语言学的角度,结合翻译的过程比较了英语和汉语在语篇衔接方式上的差异,通过对诸多误译实例的分析,阐述了这种差异对翻译活动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