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9):43-44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AIS)患者血压变异性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6月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急诊病区住院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按照收缩压、舒张压的24 h压差各分为3组,之后采用常规治疗,统计治疗后(30±1)d、(90±2)d、(180±3)d患者NIHSS及ADL评分变化情况,利用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30±1)d时,24 h SBP SD<25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SBP SD其他两组,且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24 h DBP SD<15 mm Hg组均优于DBP SD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90±2)d时,24 h SBP SD<25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均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15 mm Hg≤24 h DBP SD<30 mm Hg组均优于24 h DBP SD≥30 mm Hg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 h SBP SD<25 mm Hg组均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24 h DBP SD<15 mm Hg组均明显优于DBP SD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180±3)d时,24 h SBP SD<25 mm Hg组的NIHSS及ADL评分均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24 h DBP SD<15 mm Hg组均明显优于DBP SD其他两组,且15 mm Hg≤24 h DBP SD<30 mm Hg组均明显优于24 h DBP SD≥30 mm H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 mm Hg≤24 h SBP SD<50 mm Hg组的ADL评分明显优于24 h SBP SD≥50 mm 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重视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特别是具有较多合并症且舒张压24 h波动大于30 mm Hg患者血压变异性的调节,降低血压波动以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17)
目的:观察健侧头电针对脑出血重度昏迷患者的促醒作用。方法:40例脑出血重度昏迷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健侧头电针治疗。治疗10次算1疗程,疗程间期休息2d,治疗2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每疗程结束后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变化,比较各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的清醒率。结果:1个疗程结束时和2个疗程结束时,两组患者的GCS评分较治疗前有所上升(P<0.05);而观察组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脑出血重度昏迷患者均有促醒作用,其中观察组效果最好。结论:健侧头电针可提高脑出血重度昏迷患者的GCS评分,对脑出血重度昏迷患者具有促醒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7):66-67
目的:探讨640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一站式成像在颅脑术后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7年8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治疗的颅脑术后伴并发症(脑内新发低密度灶)的患者23例,均接受640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联合CT血管造影一站式成像检查,分析脑内低密度灶区的灌注参数图像,并根据4D-CTA判断颅内大血管阻断或狭窄及分支缺损情况。对比不同脑内灌注患者经临床干预性处理后的预后情况,分析不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评分与低灌注患者预后的关系,再结合患者检查当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CS)进行综合分析,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预判,协助临床医师在治疗的过程中早期给予干预。结果:23例患者的灌注参数图像[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都存在明确的异常表现,显示脑内不同程度低灌注22例,脑内高灌注1例。低灌注病例中有7例患侧颅内大血管存在异常改变,其中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4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1例,左侧大脑前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1例,右侧大脑后动脉闭塞1例。脑内低灌注患者经临床针对性处理后预后良好50.00%(11/22),死亡18.18%(4/22),而脑内高灌注患者预后良好100%(1/1),死亡0,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CS评分≤3分的脑内低灌注患者死亡率为100%(4/4),高于GCS评分4~8分、9~11分以及≥12分患者;GCS评分4~8分的脑内低灌注患者重度残疾80.00%(4/5),高于GCS评分≤3分与≥12分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全脑灌注一站式成像应用于颅脑术后伴并发症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脑内新发低密度灶)患者进行CT全脑灌注一站式成像检查,有助于了解颅脑术后局部脑组织血流灌注情况,并为患者预后评估以及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指导,对患者术后病情的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对临床治疗过程中的适时干预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31):85-88
目的:探究分析呼唤式护理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急诊科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94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处理和基础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呼唤式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满1个月后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情况(GCS)和累积醒转例数,综合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经呼唤式护理干预1个月后,其3~8分和13~15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情况分别为6.38%、51.0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91%、38.30%;且其术后第1、2、3、4周醒转累计人数比(34.04%、53.19%、78.72%、89.3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14.89%、31.91%、46.81%、65.9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早期进行呼唤式护理干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昏迷患者醒转,有效缩短患者昏迷时间,减少致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改善患者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情况,帮助恢复神经功能,明显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优势,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9):10-13
目的:探讨年龄对血压晨峰发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本院查体的32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60岁组148例和<60岁组172例。所有患者均监测24 h动态血压,比较两组血压晨峰发生情况并分析年龄与血压晨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60岁组的年龄、甘油三酯、舒张压、动态血压参数均明显高于<60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60岁组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发生率53.4%明显高于<60岁组的41.9%,血压晨峰值(33.1±18.1)mm Hg明显高于<60岁组的(27.1±15.5)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压晨峰与高血压患者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583,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显示,年龄、空腹血糖、24 h收缩压是引起血压晨峰现象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年龄与血压晨峰的发生显著相关,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监测24 h血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9):131-132
目的:观察社区医院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延伸护理,对控压效果的影响。方法:对本社区10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随机双盲研究,将患者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延伸护理干预。对比两组干预前、后血压情况、遵医行为执行情况。结果: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收缩压(SBP)为(146.1±23.8)mm Hg,明显低于对照组(168.6±32.2)mm Hg;观察组舒张压(DBP)为(84.0±16.1)mm Hg,明显低于对照组(91.8±18.6)mm Hg;观察组坚持锻炼、合理饮食执行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延伸护理有助于提升高血压患者遵医行为执行率,进而提升其控压效果,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6,(31):28-31
目的:探讨跑步训练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本院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观察组在口服降压药物的同时接受跑步训练。干预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收缩压为(128.27±12.35)mm Hg,舒张压为(80.27±8.35)mm 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内径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3±0.10)mm,颈动脉内径为(6.21±0.93)m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跑步训练可提高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降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对动脉硬化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5):47-48
目的:研究高压氧结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损伤的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5月收治的78例重型颅脑外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研究组予以高压氧结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肌酸激酶(CK)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动脉收缩期峰流速(Vs)、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干预前两组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干预后GCS评分及GO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良好率(76.92%)明显高于对照组(4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Vm、Vs、PI、CK及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Vm、Vs均高于对照组,PI、CK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结合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重型颅脑外损伤能够促进患者意识恢复,改善脑代谢、血流指标、显著降低其血清CRP水平及CK水平,提高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9.
秦国强  王淳良 《矿产勘查》2010,(11):34-36,39
目的探讨高压氧在不同时机和疗程中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疗效。方法将90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8分的重型颅脑脑外伤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n=65)与对照组(n=25)。2组患者均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行高压氧治疗,观察开始高压氧治疗的不同时机(T1-T3为伤后15 d内、16~30 d内3、1 d以上)和不同高压氧治疗疗程(C1-C4分别为1、2、3、3个以上疗程)的治愈显效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GCS评分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1、T2和T3不同治疗时机间治愈显效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1与C2、C3与C4治愈显效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1、C2与C3、C4治愈显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和持续3个疗程高压氧治疗能改善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治愈显效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7,(11):2074-2077
目的:观察苓桂术甘汤联合多巴胺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透析性低血压的预防作用。方法:22例行规律透析连续1个月且每次透析均出现低血压的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例,所有患者继续给予规律性透析治疗3个月,第4个月开始对照组在透析开始时给予多巴胺,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苓桂术甘汤。比较两组患者透析前、透析3 h以及透析结束3个时间点的收缩压平均值、舒张压平均值和动脉压平均值,比较两组患者前3个月和本次透析3个月发生透析性低血压的比例。结果:观察组用药3个月内发生透析性低血压比例为28.7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透析3 h和透析结束后收缩压分别为(103.92±3.81)mm Hg(1 mm Hg=0.133 kPa)、(115.38±3.77)mm Hg,均高于对照组(91.69±3.74)mm Hg、(85.45±3.16)mm 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透析3 h和透析结束后舒张压分别为(81.94±3.35、85.87±2.62)mm Hg,与对照组(75.12±3.24、70.16±2.59)mm H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观察组透析3 h和透析结束后动脉压分别为(89.26±3.30)mm Hg、(95.86±3.41)mm Hg,均高于对照组(80.12±3.11)mm Hg、(75.09±2.24)mm Hg,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苓桂术甘汤联合多巴胺对终末期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有预防低血压的作用,有利于患者血压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