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根据邢台东庞矿4.5~5.0m综采面开采实践及现场设计,分别就工作面几何参数、巷道断面与巷道支护以及特殊开采布置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深井巷道维护费与采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评平  郭炳正 《煤炭学报》1999,24(3):333-336
根据巷道维修记录,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找出了孙村矿实际发生的开拓和准备巷道维护费与采深的关系,讨论了巷道维护费的变化特点,指出,改革巷道布置模式和通过开采改变开采边界条件是减少深井深部开拓和准备巷道维护费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赵各庄矿深部巷道矿压与支护”通过技术鉴定开滦矿务局赵各庄矿是我国井工开采深度最深的矿井之一,生产开拓已全部进入“深部开采”范畴。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巷道地压增大,巷道支护困难增加,由开滦矿务局与中国矿业大学共同承担的“赵各庄矿深部巷道矿压与支护技术...  相似文献   

4.
通过现场的矿压观测与分析,对“三软”4.5m厚煤层综放开采的矿压显现规律、顺槽受采动影响的范围、合理的巷道布置和支护形式、合理的架型和初撑力、支护阻力的大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搞好“三软”综放开采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孙村煤矿深部二层煤开采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提出了上行卸压开采的技术方案.采用RFPA数值分析软件,对孙村矿深部近距离煤层上行开采条件下,上位煤层回采巷道的应力环境进行了分析;结合覆岩导水裂隙带的观测结果,探讨了上位煤层回采巷道的稳定性,证明上行开采条件下上位二层煤的回采巷道稳定性较下行开采有较大的改善;同时研究了上位二层煤开切眼的合理位置,为保证上行卸压开采的成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现场压观测与分析,对“三软”4.5m厚煤综放开的矿压显现规律、顺槽受采动影响的范围、合理的巷道布置丢护形、合理的架型和初撑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搞好“三软”综放开采积累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深部开采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采场周边巷道围岩支护失效、巷道破坏等问题。为改善支护效果,采用声波测试技术研究阿舍勒铜矿深部采场开采过程中的巷道围岩损伤规律,着重分析与采场不同距离处巷道围岩损伤程度的差异。结果表明:深部采场开采扰动对周边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有明显影响,随着开采扰动次数增加,各测孔处的巷道围岩损伤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增长;采场开采过程中,随着与采场距离的增大,开采扰动对岩体的损伤逐渐减小。阿舍勒铜矿深部采场开采下盘应力集中区距下盘采场边界距离为20~25 m;距离采场下盘最终边界25 m处的测孔开采扰动累积损伤增量小于开采前损伤量的20%。采场开采扰动前,巷道围岩松动圈与巷道位置无关,阿舍勒铜矿50 m中段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为1.4~1.7 m;开采扰动后,采场附近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为1.6~2.0 m。研究成果对于改善矿井支护效果、降低支护成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深部开采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采场周边巷道围岩支护失效、巷道破坏等问题。为改善支护效果,采用声波测试技术研究阿舍勒铜矿深部采场开采过程中的巷道围岩损伤规律,着重分析与采场不同距离处巷道围岩损伤程度的差异。结果表明:深部采场开采扰动对周边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有明显影响,随着开采扰动次数增加,各测孔处的巷道围岩损伤均出现了不同程度增长;采场开采过程中,随着与采场距离的增大,开采扰动对岩体的损伤逐渐减小。阿舍勒铜矿深部采场开采下盘应力集中区距下盘采场边界距离为20~25 m;距离采场下盘最终边界25 m处的测孔开采扰动累积损伤增量小于开采前损伤量的20%。采场开采扰动前,巷道围岩松动圈与巷道位置无关,阿舍勒铜矿50 m中段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为1.4~1.7 m;开采扰动后,采场附近巷道围岩松动圈厚度为1.6~2.0 m。研究成果对于改善矿井支护效果、降低支护成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窄煤柱综放巷道围岩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了揭示综放留窄煤柱护巷回采期间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及其演化特征,根据谢桥矿1151(3)综放工作面工程地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结合现场实测分析,应用数值模拟(FLAC^3D)综合分析了二次采动影响下巷道围岩应力场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回采期间巷道围岩应力分布及其演化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巷道两帮围岩垂直应力大于水平应力,顶底板围岩水平应力明显大于垂直应力,且巷道底板岩层中的水平应力峰值区范围较广;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的差异性及其演化分区性是造成此类巷道变形剧烈且巷道持续底鼓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为综放开采护巷煤柱宽度合理选择、巷道合理支护及维护、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和安全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断层附近回采巷道顶板岩层运动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解决断层影响区域回采巷道的支护问题,必须了解回采巷道顶板岩层运动变形特征.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建立平面应力模型,分析研究断层下盘煤层开采后,在其上盘煤层中开掘巷道,巷道顶板的位移和巷道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在断层影响区域,在水平方向上,回采巷道顶板岩层出现与断层倾向基本一致的垂直裂缝,顶板表现出不连续性.在垂直方向上,顶板离层出现不均匀沉降,顶板岩层特别是顶板下位岩层向断层方向倾斜.巷道围岩破坏不具有对称性,紧靠断层顶底板破坏严重.在回采巷道支护方式选择上,应用U型钢支护效果优于锚杆支护.  相似文献   

11.
较薄厚煤层综放开采现状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总结了较薄厚煤层(3.0 ̄5.5m)综放开采现状,阐述了开采中几个关键问题与解决途径,包括防止端面片帮冒顶与设备下滑,提高采出率,降低含矸率,并提出了工作面配套原则。  相似文献   

12.
近距离煤层群联合开采底板巷道围岩支撑压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近距离煤层联合开采时上覆煤层开采对下部煤层回采巷道的影响,结合现场实际进行矿压观测,得出底板巷道围岩支撑压力变化与巷道变形的规律,为巷道合理支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近距离煤层开采过程中下伏煤层巷道底鼓问题,采用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某矿近距离煤层巷道底鼓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上伏煤层工作面推进,下伏煤层巷道所受应力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特征,应力峰值出现在工作面距巷道15m 时,此时巷道最大垂直应 力 达 28.5 MPa,巷 道 顶 底 板 及 两 帮 位 移 分 别 达 195mm、773mm 与135mm,巷道底板变形最为严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巷道底板切槽卸压与“U 型钢+反底拱”加强支护相结合的分区段底鼓控制方法,给出了合理的切槽卸压参数.现场实践表明,巷道底板切槽卸压段与加强支护段的底板最大垂直位移分别降低62.1%和58.1%,实现了近距离煤层巷道底鼓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4.
基于现代力学理论,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针对巷道围岩卸压机理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煤矿开采中卸压保护硐室群效果、硐室群的围岩应力与变形.研究表明,应力集中系数高达5~6时,硐室维护十分困难.通过在煤层中开辅助巷道,形成让压空间,使应力峰向围岩深部转移的方法,发挥深部围岩的承载能力,达到降低巷道围岩应力峰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开采保护层是释放被保护层内瓦斯,降低其浓度的有效方法之一。被保护层巷道及切眼的布置位置、掘进时间等直接受下保护层开采的影响,因而需合理布置被保护层巷道,正确选择掘进顺序与掘进时间。此外,提出了下保护层开采时被保护层巷道布置与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邢台东庞矿4.5~5.0m综采巷道锚杆组合支护试验与推广应用的实践,分别就经济效益、支护机理与设计原则、矿压显现规律与支护效果等进行了详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7.
胶轮车的应用1可行性分析漳村矿井下巷道均沿煤层掘进,斜井最大坡度10.5°,平均坡度3°39’,采区巷道近水平布置,底板为实煤且平整。上述所有巷道最小有效断面为3000mmx2400mm,曲率半径≥6000mm,巷道高度≥2300mm,车与巷帮间距≥...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川底井的开采现状,通过相似模拟试验,模拟开采下组煤对上组煤内巷道的影响,下组煤开采时的工作面与上组煤内巷道的相对位置的改变,其影响程序也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金川矿区深部高应力碎胀蠕变岩体支护对策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金川矿区岩石力学与巷道支护的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是随着矿山开采深度的增大和大面积开采的采动影响,深部巷道围岩表现出明显的碎胀蠕变特性,巷道支护问题己成为矿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巷道围岩的应力规律、特性,以及对目前使用支护形式的分析,提出深部巷道围岩的支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急倾斜煤层顶煤可放性评价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朱川曲  缪协兴 《煤炭学报》2002,27(2):134-138
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顶煤可放性受到煤层强度、开采深度、煤层厚度、倾角、顶底板条件、夹矸、其它开采条件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巷道放顶煤工业性试验及开采实践的经验和统计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顶煤可放性影响因素的评价函数,建立了灰色-模糊评价模型。实际应用表明,该模型准确、简便,对于急倾斜煤层巷道放顶煤开采设计与生产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