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不同键合方式合成的Eu-AA-MMA共聚物的表征及荧光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两种不同的键合方式,即先聚合再络合(先合成丙烯酸一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再将铕离子(Eu^3 )引入此共聚物)和先络合再聚合(先合成丙烯酸铕,再合成丙烯酸铕一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的方式将稀土元素Eu引入到高分子基体中。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DSC等手段对其结构、物相和热性能进行表征,确定铕与高分子基质发生配住。荧光光谱表明得到的配位聚合物是一种良好的光致发光材料,在紫外光下发出高亮度、单色性的特征红光。  相似文献   

2.
铕配位丙烯酸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聚合及荧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三氯化铕、邻菲哆啉、噻吩基三氟-1,3-丁二酮及丙烯酸合成铕配位单体(ECM)后,再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成侧链连有红色发光铕配住的聚合物(ECM与MMA的物质的量比1∶60/1∶30).聚合物荧光光谱包括350~500nm和602~630nm两个区域,最大发射波长613nm.Eu3+的发光来自ECM中各配位体的能量传递和聚合物链的Forster能量转移.该类聚合物具有优良的荧光性能、溶解性和分散性.  相似文献   

3.
在硼酸存在下合成了掺铁铝酸锂荧光体,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硼酸加入量对荧光体发光强度的影响,并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和粒度分析,初步探讨了发光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铕-乙酰丙酮-丙烯酸配合物及其苯乙烯共聚物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三异丙氧基铕与乙酰丙酮、丙烯酸合成铕-乙酰丙酮-丙烯酸配合物[Eu(acac)2AA],将其与苯乙烯共聚制得共聚物(Eu-CO-PS)。用元素分析、IR、UV、DMTA和荧光光谱表征其结构与性质,表明共聚物(EU-CO-PS)是发光性较强的一类新型高分子材料。  相似文献   

5.
本文合成了以Eu3+为中心离子,芳香羧酸、邻菲咯啉和噻酚甲酰三氟丙酮为第一配体,油酸为第二配体的七种新的铕三元荧光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紫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EDTA配位滴定分析以及电导率的测定对铕三元荧光配合物的组成及结构进行表征。通过荧光光谱分析,确定了铕三元荧光配合物的最佳激发波长,在最佳激发波长下测定了它们的发射光谱。结果表明,所有铕三元荧光配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均相似,发出了铕离子的5D0-7F2,5D0-7F1,5D0-7F0(很弱)特征光,荧光表现为红色。在含油酸配体的铕三元荧光配合物中,各第一配体向铕离子传递光能的能力为:邻菲咯啉>噻吩甲酰三氟丙酮>大茴香酸>间氯苯甲酸>苯甲酸>对甲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研磨法合成了铕(Ⅲ)-乙酰丙酮配合物,对掺杂聚乙二醇-聚丙烯酸共聚物与铕(Ⅲ)-乙酰丙酮配合物的相互作用及荧光强度的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掺杂聚乙二醇-聚丙烯酸共聚物的铕(Ⅲ)-乙酰丙酮配合物其荧光强度有了显著地提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超声辅助溶剂热法合成一种氧化石墨烯(GO)改性铕(Ⅲ)-二苯甲酰甲烷-三苯基氧膦(Eu-DBMTPPO-GOs)近紫外转换红光材料,通过元素分析、紫外光谱、红外光谱、热重、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镜和荧光对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配体与铕原子有效配位,适量GO添加改性能提高材料发光性能和品质。添加质量为0.009%时,分解温度达到230℃以上,在300~500nm呈现强激发带,在611nm发射强特征红光,量子产率23.5%,荧光寿命0.212ms,色坐标(0.655,0.340),并结合结构和性能对GO改性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钨铕杂多酸,并与丙烯酰胺单体通过水溶液聚合制备了钨铕杂多酸/聚丙烯酰胺薄膜材料(EuW10/PAM)。红外光谱表明EuW10/PAM聚合物膜中的钨铕杂多酸仍保持Keggin结构;荧光分析表明,EuW10/PAM呈现典型的Eu3+离子的特征荧光,而且经过多氧金属簇的敏化,呈现强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9.
利用“原住法”合成技术,在EA(双酚A环氧丙烯酸酯树脂)中,合成了稀土荧光配合物Eu(TTA)(AA)2Phen(TTA:噻吩甲酰基三氟丙酮;AA:丙烯酸;Phen:邻菲咯啉),利用红外光谱、紫外一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对体系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的研究表明,配合物在EA体系中的特征吸收峰被基质树脂所掩盖,主要表现为基质树脂的特征吸收;紫外一可见光谱的研究表明,该体系在350nm附近出现配体TTA的强特征吸收,在低于300nm时,吸收峰被基质树脂掩盖;荧光光谱的研究表明,配合物在EA体系中能发出强的铕离子的特征荧光.并且低于铕质量分数为0.4%的范围内,荧光强度与稀土离子含量接近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配体安息香(BZ)和新的铕配合物Eu(BZ)_3 phen,并用元素分析(EA)、IR、~1H-NMR和UV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Eu(BZ)_3 phen在波长310nm激发下,发出以铕的特征发射谱线612nm左右为主的强荧光,对应跃迁为~5D_0→~7F_2;安息香对铕离子具有敏化作用,是铕配合物的良好配体.  相似文献   

11.
据媒体报道,美国卡罗莱纳州肿瘤纳米技术中心的研究人员利用材料中有机分子和无机分子的性能,开发出了新的具有多功能的纳米材料。以及合成这些新型纳米材料的常规化学方法。合成的纳米材料由金属原子组成并具有有机分子结构。研究人员据此制作出了纳米棒,并在其中添加了铕和铽,以研究它们对磁共振成像和荧光成像的影响。人体临床应用结果表明,添加铕和铽的图像质量比未添加的图像质量提高10倍。  相似文献   

12.
以4-正丁基苯乙酮和对苯二甲酸二甲酯为主要原料,通过Claisen缩合反应合成了1种具有双β-二酮结构的化合物1,4-双(4-正丁基苯基-1,3-丙二酮基)苯,并通过IR、UV、1 H-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该双β-二酮与邻菲罗啉、稀土金属铕离子合成新的铕三元配合物,通过IR、UV、TG-DTG及荧光发射光谱对配合物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荧光测试结果表明,室温下新型铕三元配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表现出中心离子的特征荧光发射光谱,发射峰在612nm处,属5 D0→7F2跃迁带,峰型尖锐,单色性好,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红光发光材料,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稀土配合物/改性MCM-41杂化发光材料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改性MCM-41中孔分子筛;采用液相沉淀法合成了Eu(Phen)2(Pht)2Cl.H2O和Eu(Phen)2(Sal)(Pht)Cl.H2O两种稀土有机配合物。并将所制备的稀土有机配合物组装到改性MCM-41中,合成了稀土配合物(铕)/改性MCM-41杂化发光材料,采用小角XRD、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TEM、N2吸附-脱附对其结构和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组装体具有MCM-41典型结构并且在组装之后仍保留了MCM-41的孔道结构;其荧光光谱具有Eu3+的特征荧光发射,发光强度大于纯配合物,更有利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新的可聚合的β-二酮(MADBM)及其铕配合物Eu(MADBM)3phen,并用元素分析(EA)、IR、1HNMR,XPS和UV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Eu(MADBM3phen在波长340nm激发下,发出以铕的特征发射谱线615nm左右为主的强荧光,对应跃迁为5D0→7F2;MADBM对铕离子具有强烈的敏化作用,是铕离子的良好配体并具有可聚合性.  相似文献   

15.
用含铕稀土配合物单体成功地合成出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PPNEu)。通过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含铕稀土荧光聚合物能够与BSA相互结合,并使BSA出现荧光猝灭现象,该猝灭效应属于静态猝灭;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分别为:KA=8.49×104 L/mol,n=1.25(298K);KA=7.45×104 L/mol,n=1.25(308K);在与BSA的结合过程中,吉布斯自由能(ΔG)为负值,熵变(ΔS)为正值且焓变(ΔH)为负值,说明静电力在PPNEu与BSA结合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基于Frster理论,结合距离为3.38nm。  相似文献   

16.
以NaVO3、Zn(NO3)2·6H2O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铕离子掺杂Zn2(OH)3VO3纳米晶体。运用X射线粉末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荧光测试仪对纳米晶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水乙醇体系不同pH值对产物晶相、微观形貌及荧光性能的影响。在溶剂体系pH值为7~10时,得到片状的Zn2(OH)3VO3,而在pH值为4~6和11~12时得到Zn3(OH)2V2O7·2H2O,表明强酸性和强碱性的溶剂体系都不太适合Zn2(OH)3VO3的合成,而最佳的合成体系为中性偏碱性;荧光测试表明在pH=10的水乙醇体系下合成的Zn2(OH)3VO3∶8%Eu3+纳米片的荧光性能最好,其中发射主峰位于612nm处。  相似文献   

17.
通过阴离子交换法制备万古霉素改性的铕掺杂锌铝类水滑石,并考察该材料对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检测识别和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抑菌活性。所制备的产品通过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荧光等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万古霉素改性的铕掺杂类水滑石纳米片层材料的粒径在50nm左右,而且材料具有较好的荧光性能。利用材料的荧光性质和万古霉素与大肠杆菌之间的作用实现了对大肠杆菌的荧光标记检测;同时,该材料可以利用万古霉素的抗菌性实现对革兰氏阳性细菌的杀灭。结果显示,万古霉素改性的铕掺杂类水滑石具有较好的荧光标记细菌性能和杀菌作用。该材料的合成对于致病菌的快速、方便检测和控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制备了一种含巯基的时间分辨荧光配体BSPDA(4,7-二巯基苯基1,10-菲罗啉-2,9-二羧酸)及其铕(Ⅲ)配合物,研究了铕配合物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该巯基配体可与铕(Ⅲ)形成1:1和2:1具有时间分辨荧光特性的配合物,能发射出铕的特征谱线,其1:1与2:1的配合物具有数百微秒以上的荧光寿命,在相关的发射特征峰位处后者的寿命稍长于前者.这表明,在后者铕配合物中存在更强的配位作用和更有效配体对中心离子(即BSPDA到Eu^3+)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新的配体2-苄基-1,3-二苯基-1,3-丙二酮和新的铕配合物Eu(RDBM)3phen,并用元素分析(EA)、IR和UV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Eu(RDBM)3phen在波长328nm激发下,发出以铕的特征发射谱线615nm左右为主的强荧光,对应跃迁为5D0→7F2;2-苄基-1,3-二苯基-1,3-丙二酮对铕离子具有敏化作用,是铕配合物的良好配体.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热法合成改性MCM-41介孔分子筛;采用液相沉淀法合成了以磺基水杨酸及邻菲罗啉作为双配体的铕的配合物,找到其发光效果最好的配比,即n(Eu)∶n(SSA)∶n(phen)=1∶2∶1,并将发光效果最好的稀土配合物组装到改性后的MCM-41中,合成了稀土配合物(Eu)/改性MCM-41杂化发光材料,采用紫外光谱分析、元素分析、小角XRD、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和TGA对其结构和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组装体具有MCM-41典型结构并且在组装之后仍保留了MCM-41的孔道结构;其荧光光谱具有Eu3+的特征荧光发射,发光强度大于纯配合物。改性MCM-41后组装稀土配合物的发光效果更佳,热稳定性更好,更有利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