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水泥土搅拌桩优化设计处理地基的基础出发,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进行设计参数数值模拟研究。采用FLAC3D桩结构单元对水泥土桩的承载特性进行模拟,通过改变桩长、桩径、置换率和桩体弹模等桩体设计参数,分析其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对影响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为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水泥土搅拌桩优化设计处理地基的基础出发,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承载力进行设计参数数值模拟研究。采用FLAC3D桩结构单元对水泥土桩的承载特性进行模拟,通过改变桩长、桩径、置换率和桩体弹模等桩体设计参数,分析其对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影响。对影响复合地基承栽力的设计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找出主要影响因素,为工程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有限元法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褥垫层厚度、桩长、桩间距对复合地基工作机理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计算分析,并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的设计计算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对实际工程可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对软土进行加固,在水利、交通等工程建设中已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在此根据潮州供水枢纽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试验,对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单桩承载力,复合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等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水泥土搅拌桩单桩及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泥土搅拌桩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加固软弱地基,而在水泥土搅拌桩所形成的复合地基中,水泥土单桩的承载力是决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文章通过对上海某水泥土搅拌桩工程进行单桩及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从而对水泥土单桩承载力在工程中的实际表现及其与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试验及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土单桩的实际承载力一般难以达到设计或理论计算的要求,故在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中宜作适当的折减,文章还在试  相似文献   

6.
变径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地基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地基技术。利用轴对称固结模型并基于等竖向应变假定,推导出其复合地基的固结方程,并得到单面排水条件下复合地基的固结解析解。通过与有限元固结度计算结果的比较,评价了所建立的固结解析解的计算精度。最后,通过参数分析研究了中字形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特性。研究表明:中字形搅拌桩复合地基的固结速率随整个桩体刚度、小直径桩段置换率、扩径桩段刚度和长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扩径桩段位置的下移而略微增大。扩径桩段直径的变化对复合地基固结速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7.
水泥土搅拌桩目前已广泛地应用于加固软弱地基,而在水泥土搅拌桩所形成的复合地基中,水泥土单桩的承载力是决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文章通过对上海某水泥土搅拌桩工程进行单桩及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从而对水泥土单桩承载力在工程中的实际表现及其与复合地基承载力的关系进行研究。试验及研究结果表明,水泥土单桩的实际承载力一般难以达到设计或理论计算的要求,故在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中宜作适当的折减,文章还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复合地基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作了修正。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了冲孔灌注桩和水泥土复合搅拌桩相结合的方法作为水闸地基处理方案,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主体施工过程中的桩土沉降、桩土应力比、孔隙水压力、水平方向位移4个参数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桩土沉降差与桩土应力比成正相关关系,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过程也是桩土沉降的过程,水平方向位移增速随着施工过程逐渐减小。使用冲孔灌注桩和水泥土复合搅拌桩具有较好的防沉降和侧向变形的效果,可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洪伟 《上海水务》2007,23(3):18-19
水泥土搅拌桩是处理软土地基的一种有效的施工方法。本文通过对三种水泥土搅拌桩配比和与不同外加剂掺和的研究.提出水泥土搅拌桩有效桩长的观点.指出影响水泥土搅拌桩质量的主要原因和提高桩体强度应采取的措施.最后对水泥土搅拌桩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控制原则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应用钉形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地基处理技术,分析和探讨了上下桩径比的变化对桩体承载机理的影响。通过在不同上下桩径比试验桩体内埋设应变片,读取应变量并计算得到相应桩身各处的轴力值及侧摩阻力,而后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研究。得出6点主要结论与建议,从而指导该法的设计与施工。  相似文献   

11.
粉喷桩是通过深层搅拌机械.利用水泥灰作为固化剂与软土强制搅拌.形成水泥土桩或石灰土桩,桩体在经过一定凝期后.其物理力学性质较之天然土有明显的变化.形成具有整体性、水稳定性和足够强度的加同地基,以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增大变形模量和减少压缩沉降。以这种桩和桩间土体组成复合地基,在外部荷载作用下,由桩和桩间土体共同承担荷载。  相似文献   

12.
钉型水泥土双向搅拌桩与常见水泥土搅拌桩施工相比,成桩质量更可靠,能达到更佳的复合地基效果,且节省工程投资。通过介绍水泥土双向搅拌桩复合地基在九里西排涝站较厚淤泥质土地基处理中应用,包括设计加固方案、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从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两方面通过理论计算确定桩长及布置,底板与桩之间设0.5m厚8%水泥土褥垫层以保证桩土共同承担上部荷载形成复合地基和闸基防渗稳定。地基加固后,对桩身完整性及承载力进行检测,能满足设计要求,复合地基效果很好。该地基处理方式对中等厚度软土上的水工建筑物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水泥土搅拌桩加固软弱路基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建立了群桩条件下的数值分析模型,籍此模型探讨了路堤的整体稳定性,并与传统复合地基极限平衡法所得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泥土搅拌桩的存在限制了路堤和路基潜在滑裂面的形成与贯通,且路堤的安全系数随着桩体抗剪强度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水泥土搅拌桩所受的剪力远远小于其自身的抗剪强度。同时指出复合地基极限平衡法不能反映桩体的真实破坏模式,且会高估路堤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结合用夯实水泥土桩来加固杂填土地基的工程实例,对用夯实水泥土桩加固地基的原理、设计计算以及施工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同时根据加固后的桩体及复合地基的检测结果,评价和论证了用夯实水泥土桩加固杂填土地基不仅地基承载力提高,沉降减少,而且造价低,对周围环境影响少,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地基加固技术。  相似文献   

15.
根据设计和研究实践经验,对水泥土搅拌桩设计的几个主要问题及计算方法进行了探讨,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沉降及桩长的关系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在搅拌桩设计中,复合地基沉降量的确定往往是重要的一环,而桩体的压缩模量对复合地基的沉降量则起到最主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复合地基沉降计算方法,并运用FLAC3D软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研究桩体模量对沉降量的影响,得出了较为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测定水闸混凝土底板与水泥土搅拌桩体之间的抗剪强度,设计了现场大型原位直接剪切试验方法,用以模拟工程实际。通过对4个加固处理后的水泥土搅拌桩体施加不同的垂直应力,变形达到相对稳定后进行水平剪切试验。针对不同垂直应力下的抗剪强度结果,采用最小二乘法,求解得到抗剪强度参数凝聚力为21.2 kPa,内摩擦角为26.7°。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在设计荷载作用下的综合摩擦系数达到设计要求,水泥土搅拌桩具有较好的抵抗闸室底板滑动破坏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实际工程中所应用劲性复合桩开展完整性检测与静载试验,结合劲性复合桩成桩原理,对比并分析了外芯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对劲性复合桩完整性及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工工艺对劲性复合桩有较为明显的影响,提出了外芯水泥土搅拌桩施工工艺应根据地基天然含水率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9.
针对实际工程应用中水泥土搅拌桩出现的桩身强度分布不均匀、成桩质量差等问题,对传统的边钻进边搅拌施工工艺进行改进。改进的水泥土桩采用钻孔外预先搅拌均匀水泥土浆液,再边钻孔边浇筑的施工工艺,从而形成一种性质可调控的新型环保均质塑性桩体(Environmental Homogeneous Plastic Pile),即EHP工法桩。通过对现场取芯样和室内方法制备水泥土试样开展一系列的无侧限抗压试验,并结合桩体芯样剖面物质组成分析,对EHP工法桩的强度特性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不同形状水泥土试样强度间的定量关系,通过引入强度折减系数对改进施工工艺现场制备桩体强度的折减幅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施工工艺制备的水泥土桩桩身均匀性和桩体强度均优于传统施工工艺制备的水泥土桩,且有效地基加固深度明显增大;和室内标准养护试样相比,不同施工工艺制备的水泥土桩,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强度折减;对于EHP工法桩,桩体强度折减系数随水泥掺量的增加而减小,在0.55~0.75范围内变化;和传统施工工艺制备的水泥土桩相比,EHP工法桩的强度降低幅度相对较小,具有更优良的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0.
以某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4组静载荷试验数据为实例,对桩的荷载—沉降关系分别建立GM(1,1)模型及GM(1,1)新陈代谢模型进行对比预测分析。结果表明:GM(1,1)新陈代谢模型能及时补充桩顶位移新信息,同时去掉老信息,极大地提高了预测精度。利用GM(1,1)新陈代谢模型对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及单桩承载力进行预测,得出试验不彻底的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及单桩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540、450 kN,其相应桩顶位移量分别为37.3、14.7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