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能源规划是实现低碳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提出了基于"低碳"理念的区域能源规划模型,并以沣西新城能源规划为案例,介绍了基于"低碳"理念的区域能源规划:结合区域资源条件,提出能源规划目标,根据负荷预测分析,给出相应的规划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恽爽  田昕丽 《规划师》2013,29(1):20-23
当今中国城市的发展思路已从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每个区域都有完善各自体系的责任。基于"微循环"理念,可塑造生态型城市功能区,从而有机组合成宏观的城市健康生态系统。"微循环"理念在绍兴县中国轻纺城纺织商务区的规划实践中得到了充分运用。规划从微单元、微交通、微能源、微降解、微冲击、微开发6个方面探索了低碳、生态的实用型规划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低能耗健康建筑的概念,论述了它与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实现低能耗健康建筑的4个关键技术领域是城市能源规划、节能建筑设计、城市微气候改善和建筑智能化。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面对数量扩张型城镇化向质量提升型城镇化的转型,社区更新成为城市发展中重点关注的领域,但老旧住宅能耗高、使用不可持续等问题依然亟待解决。瑞典作为最早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社区更新的国家之一,已开展了数十年的城市可持续规划建设与社区低能耗改造,积累了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技术。其中,基于欧盟支持的智慧发展课题(GrowSmarter),瑞典三大可持续发展引领城市之一的斯德哥尔摩为城市社区的可持续更新提供了完整的借鉴方案。以基于智慧理念的VallaTorg社区更新项目为例,重点关注社区低能耗改造与管理、基础设施集成等方面的实践策略与技术方案。研究成果为低能耗社区的可持续改造与管理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我国更好地开展智慧社区的低能耗更新改造。  相似文献   

5.
正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根据《发展规划》,未来5年,北京市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特别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具备条件的绿色生态示范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发展规划》显示,北京市在"十三五"时期,还将建立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路线和标  相似文献   

6.
使用预制装配式技术建设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是我国建筑业"十三五"规划的主要发展方向,其对于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产业化转型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山东建筑大学教学实验综合楼作为国内第一栋钢结构装配式被动房建筑,在吸收德国被动房节能理念的同时,通过适宜性技术改造与创新,完成了装配式技术体系、被动式技术体系、室内舒适性控制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四大体系整合,实现了超低能耗的目标,建设经验可对国内同类型建筑以有益启发。  相似文献   

7.
城市公共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自由与平等的场所,而"城市双修"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文化修复是城市公共空间在更新改造中核心的灵魂,基于此,本文以桂林市东巷为例,基于"城市双修"和"文化修复"理念下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政府提出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前努力实现"碳中和"。中国城市未来发展以碳中和理念为引领,城市减排不仅在于降低城市碳排放、提倡清洁能源、加大绿色建筑比例等,还涉及到城市空间结构是否合理,职住是否平衡,亟需在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中权衡考虑碳中和因素。文章指出碳中和视角下优化土地空间布局的措施与建议,提出了完善绿地低碳规划建设体系、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城市能源供给和消费结构、建立碳中和绿色技术碳排放评估体系,从城市规划过程中更多融入碳中和的理念,对未来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是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文章通过研究将"城市双修"的理念引入到绿地系统规划,分析"城市双修"与绿地系统规划的联系,总结出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绿地系统规划具有生态性、整体性、特殊性和时空性的特点。并以河北省怀来县为例,在分析其绿地资源现状的基础上,从县域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规划形成"绿色基底+绿色廊道+景观斑块"的空间结构,以达到修复生态环境、修补城市风貌和修补人居环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面向低碳城市和集中模块区域的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与传统能源系统规划的区别与联系,阐述了适应我国城市发展的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规划路径,给出了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一般框架,并进一步结合能源互联网理念,提出了低碳城市区域能源局域网的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11.
《规划师》2017,(3)
"城市双修"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城市发展模式和治理方式转型的重要手段,是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转变过程中必须坚持的理念。基于此,文章将"城市双修"理念引入到城市边缘区规划中,结合天津市李七庄街的实践,从功能网、交通网、生态网、设施网及文化网五个方面进行了"城市双修"策略研究,以期为相关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联盟各有关单位和专家:由中国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联盟牵头主办的"2015年全国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大会暨第二届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国际研讨会"(简称"超低能耗大会")将于11月在中国青岛市召开。当前,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被广泛接受,逐步实现超低能耗也是我国在建筑领域"推动能源消费革命,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重要抓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将引领我国建  相似文献   

13.
青岛市"十三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重点涵盖新建建筑节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余热应用四大领域,力求圆满完成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大重点任务,并将十大重点任务作为规划实施重要抓手,以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的发展作为一大创新示范亮点,力争作为全国建筑节能创新示范排头兵。最终实现城市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和"十三五"时期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目标,规划期内可实现累积节约451.86万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14.
在城区规划阶段融入低碳理念,采用可再生清洁能源,通过优化能源供给结构能从源头上降低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实际区域能源规划项目为例,通过对规划范围内能源资源评估、负荷预测、能源耦合,探索区域能源规划方案,并分析了区域二氧化碳的减排量与规划实施的经济效益,论证了该能源规划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社区化"是将社区规划的相关理念、方法运用到城市规划中解决当前城市社会问题的一种科学理念.本文基于"社区化"的概念及其相关理念解析,从城市社区体系结构组织、交通组织、公共空间组织、社区资源配置四个角度探讨居住区规划模式,通过与传统模式下的居住区规划进行比较,得出"社区化"理念下的城市居住区规划具有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并以合肥市大圩新市镇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城市能量规划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以节能减排为目标,以能量平衡为导向,以可再生能源应用为措施的城市规划体系.这一有别于传统的注重空间形态和经济行为的规划策略,从能量的角度重新划分城市功能,计算城市能源的需求和CO2的排放,并设计相应规划措施,积极应用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对中国城市发展及规划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项目背景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是在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加强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和提高新风系统的能量热回收效率,通过建筑物自身良好的设计来实现全年舒适的室内环境. 2011年10月,宋恩华副省长率河北省建筑节能和生态城市建设代表团赴瑞典、德国进行考察,并与德国能源署达成在"研发中心"合作建设"被动房"的初步意向.2011年12月9日,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德国能源署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共同签署了《中德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技术合作(河北)意向书》.  相似文献   

18.
城市发展过程当中,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本文对于国内的城市雨水管理进行研究,主要指出了国内雨水管理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呈现出了单一性的管理方式,也从城市发展以及规划的不同层面上提出生态性雨水的管理规划分析,介绍发达国家低冲击开发下的雨水管理理念,也提出了当前的海绵城市管理理念,对相关的理念还有内涵进行研究,基于此,本文对低冲击开发理念下"海绵城市"规划策略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净零能耗建筑是在超低能耗建筑的基础上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其全年总能耗量近似等于在现场或在其他地方所生产的可再生能源。但是在规模较大的单体建筑中要实现超低能耗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很多困难,其解决办法是通过建筑群或城区层面的空间和环境资源的共享、建筑负荷的平准化实现净零建筑能耗城区。净零建筑能耗城区需要有需求侧与供应侧协同和协调的能源规划。提出了能源规划的六步法,即目标设定、资源分析、需求预测、规划协调、系统优化和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20.
《规划师》2015,(Z2)
"绿地+"理念借鉴"互联网+"关于跨界融合的思想,促进绿地建设与智慧城市、低碳城市深度融合,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绿道、生态维育等的复合发展。文章基于"绿地+"理念,重点分析了防城港市绿地生态格局,进行了绿地系统结构规划、绿地分类规划、景观系统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构建了防城港市绿地生态系统新格局,并确定了实施与保障措施,以期能为其他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