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太网的OAM机制--以太网走向电信级和更广泛应用的基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昕  韩林  陈山枝 《电信科学》2005,21(5):43-47
本文首先简要地介绍了OAM(运行管理和维护)技术.指出缺乏OAM机制是阻碍以太网应用到城域网和广域网的关键因素之一。在IEEE、ITU-T等标准化组织近年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并分析了以太网OAM的参考模型、功能要求和服务类型、实现机制以及OAM帧格式等。最后,指出CAM是实现以太网从企业级技术向电信级技术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110GbE帧结构IEEE802.3ae专业研究组在制定10GbE标准中,力图使10GbE技术既适合于LAN网络环境也适合于WAN干线网络环境。由于两者网络环境对于以太网技术要求不同,就其帧结构来说也有差别。LAN网络环境正是现行传统标准以太网技术所处网络环境。因此,10GbE技术运用于LAN网络环境其MAC帧结构与现行传统标准以太网帧格式相一致,并与传统标准以太网(10M、100M、1G)速率兼容,从而为现行传统标准以太网升级到10GbE以太网创造了便利条件。LAN网络环境10GbE物理层对于MAC帧的处理过程如下:当MAC需要发送数据时,首先将其帧送入物理…  相似文献   

3.
王燊  王廷尧 《光子技术》2004,(2):111-120
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以太网与城域网(MAN)、宽域网(WAN)之间的连接技术,详细地讨论了以太网帧信号在SDH/WDM光子网络上的传输。最后指出,万兆以太网(10GbE)技术的开发和广泛应用将在通信领域展现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4.
该文主要阐述在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内千兆以太网协议数据流帧的生成、编码、组帧、解帧及协议帧分析,详细地阐述了BCM5421和FPGA组合的硬件设计技术、协议发生的FPGA设计技术、协议解码、过滤、性能分析的FPGA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一种新的城域网宽带接入技术——HomePNA接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宽带城域网接入正成为业界广泛关注的热点技术,继讨论了EOS和以太网接入[1]之后,本文详细讨论了又一种新的类似于以太网技术的HomePNA接入技术,其技术特点,帧格式构成,实现方式和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6.
彭守斌 《通讯世界》2002,8(3):19-20
RPR与相关技术的比较RPR与其它技术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经济,同时具有可靠的保证语音传送的手段,可充分利用网络带宽,同时简化IP的转发方式。RPR和千兆以太网RPR帧格式类似于千兆以太帧,RPR端口具有千兆以太网端口的经济性,但在信令交换和传送机制上有本质的区别。对以太网来说,它的扫描树不允许多节点组成环形拓扑结构;故障恢复很慢;用户或服务在2层隔离,不便于升级,通常需要MPLS或基于3层的隔离。这样在可靠性、扩展性等方面不能满足大型服务运营商网络的需求,其技术路线的核心为简单地提高传输带宽和交换容量,而在其…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现基于下一代有线数字电视传送网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无线传感器网络帧结构和以太网帧结构之间的转换,提出了一种传感器网络和以太网帧结构转换的方案,在sink节点对无线传感器网络帧结构和以太网帧结构按照一定的比例和优先级进行分解和重组,使帧结构能够分别适应无线侧和有线侧的协议要求.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千兆以太网业务在SDH网络上的传输(EOS),可以利用FPGA将以太网MAC数据帧在SDH数据帧中进行封装和映射处理。介绍了GFP封装协议以及虚级联技术,给出了FPGA内部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利用FPGA的强大功能和内部的丰富资源,简化了电路设计的复杂性。千兆以太网在SDH中的传输增强了SDH设备的业务传输能力。  相似文献   

9.
描述了一种千兆以太网TAP卡的设计与实现方法。该TAP卡可将千兆以太网上的数据帧复制到检测端口,并可在复制出的帧中插入精确的时间戳。使用FPGA完成数据帧的传输、复制及时间戳的插入,使用FPGA内的软CPU通过GPS接口实现精确的时间同步。掉电保护电路用于在TAP卡掉电或故障时保证被监测以太网链路的正常传输。本TAP卡可用于对软交换、3G网络等的维护和传输质量检测。  相似文献   

10.
可承载IP业务、视频业务和TDM业务等多种业务的网络平台MSTP的核心技术是实现基于传输网的以太网(Ethernet over SDH,EOS).首先介绍了X.86标准实现以太网帧到SDH传输净荷的映射的原理,详细讨论了EOS技术中流量控制的机制,实现了以太网数据传输速率控制,避免了以太网帧映射到VC4净荷时的数据丢失.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万兆以太网的协议体系结构及其物理拓扑结构。万兆以太网在极大地增加网络带宽的同时,仍遵循原有的802.3协议体系结构,能与已有的10M/100M/1000M以太网兼容,扩展性强,并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在网络管理与维护、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投资。万兆以太网以其简单、快速、性价比高的特点,在局域网、城域网乃至广域网中都将会有广泛的应用,并能实现将以传送语音为主的网络与以传送数据为主的网络平滑无缝地统一起来,实现全网统一化,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简要介绍了无源光网络的发展,着重介绍了以太无源光网络的前景和对远程测试和维护的需求,分析了IEEE 802.3ah相关标准和OAM子层的位置及目标要求,给出了EPON的远程测试和维护方案.  相似文献   

13.
Ethernet OAM: key enabler for carrier class metro ethernet servic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onset of Ethernet as a metropolitan and wide area networking, technology has driven the need for a new set of opera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maintenance protocols. Service provider networks are large and complex with a wide user base, and they often involve different operators that must work together in order to provide end-to-end services to enterprise customers. With enterprise end customer demands ever increasing, so have the requirements on service provider Ethernet networks increased, particularly in the areas of availability and mean time to repair. Ethernet OAM addresses these areas and more, and is a tool that translates directly to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service provider. Ethernet OAM is a broad topic, bu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ree main areas that are most in need by service providers and are rapidly evolving in the standards bodies: Service OAM, Link OAM and Ethernet LMI. These OAM protocols have unique objectives but are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her. Service OAM provides monitoring and troubleshooting of end-to-end Ethernet service instances, while link OAM allows a provider to monitor and troubleshoot an individual Ethernet link. There are of course many different ways to provide this type of functionality, but fortunately standards bodies such as ITU Study Group 13, IEEE 802.3 Clause 57 (formerly 802.3ah), IEEE 802.1ag Connectivity Fault Management, and the Metro Ethernet Forum are all driving toward consistent recommendations and standards for Ethernet OAM.  相似文献   

14.
一种基于DSP的可插拔式以太网接口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接口是数字通信系统中的关键部分,在当前很多微系统通信设备中,其网络接口固定在整个系统设备中,不便于系统的移植与维护.为此,在工程实践中借鉴PC网卡的概念,以TMS320VC5410和RTL8019AS芯片为核心部件,以PC104工业总线为接口,设计了一种可插拔式网卡连接方式,实现了基于总线形式的以太网结构.这种活动式网络接口大大增加了系统的可维护性,方便了系统的功能移植与扩展.文中论述了这种可插拔式DSP芯片与以太网接口的设计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工业自动化层级的以太网络架构系统的标准化建立着手,优化以太网系统的硬件及管理细节,从而提高工业以太网在实际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稳定性及可靠性,降低企业的运行维护成本,为企业降本增效。  相似文献   

16.
虽然无源光网络(PON)一直被美国的RBOC(地区性贝尔运营公司)选为光纤到驻地(FTTP)的支撑技术,但是仍有许多制造商和网络运营商推出另一种能够最佳利用以太网和IP(因特网协议)的有源以太网(Active Ethemet,AE)技术。为此,基于有源以太网网络结构和特点,从传输距离、成本、带宽、组网的灵活性、可靠性、维护的简便化等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最后得出结论,AE的优势明显,各网络运营商应该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电信宽带LAN接入网建设中的有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采用以太网技术的宽带接入网,对目前以及网宽带接入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如安全、维护、投资和计费等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马煦  徐晓燕  徐赟  王宇 《现代导航》2013,4(5):323-326
分析了导航监测站远程维护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介绍了远程维护的技术原理以及实现的办法,采用专用地面网络通道对导航监测站控制系统进行远程维护,通过分析比较,体现了远程维护系统的优越性。基于专用地面网络通道导航监测站进行远程维护的办法,降低了维护成本,提高了维护效率,增强了导航监测站的可靠性,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总线的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是用来记录船舶航行数据、语音、雷达图像的专用装置。采用多总线方式设计船载航行数据记录仪具有成本低、性能可靠、安装和维护方便等特点。阐述了RS 485总线、CAN总线和以太网总线的特点和3种总线接口框图,并描述与各总线相连的模块和VDR整体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