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面临的问题,开展了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依托浙江省山体地质灾害防治协同创新中心,将协同创新中心的各类资源优势、学科优势及科研优势转化为研究生培养优势,构建了多主体协同、产学研融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并建立了校校(所)协同培养机制、校企协同培养机制与国际协同培养机制。以专业基础牢、实践能力强、兼顾国际视野为培养理念,制定了相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践证明通过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国际学术组织等多主体协同与产学研融合培养,促进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及国际化视野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0,(6)
我国应用型大学目前主要的办学困境之一是没有体现出"应用型"特点,究其原因在于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与区域产业需求脱节。通过构建RIS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与区域产业对接机制分析框架模型,可为我国应用型高校与区域产业对接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创新链条与产业链条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1,(Z1)
<正>高校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发展的策源地,其科技成果质量与转化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企业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大部分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要借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资源来提高产品的创新性,因此,基于知识流动的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对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意义重大。陈强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出版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12)
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是高校顺利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极为重要的保障。面对新时代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地方高校亟需直面问题,树立"开放、多元"的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健全市场准则主导、深度融合联动的产学研协同共构机制,构建"产—学—研—创—服"全链条融通的联合体,推进产学研协同共构、全链条融通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土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土木工程人才培养需要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产学研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结合2009年至今的土木工程教学工作,探索并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的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需要培养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企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提出专业及技术需求。只有校企携手构建一套集协同办学、协同育人、协同创新于一体的产学研合作育人体系,才能有力推动学校产学研一体化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
产学研合作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与"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如何推动产学研的高效合作与积极互动,世界一流大学探索多年并形成诸多成功模式。亚琛工业大学产学研合作构建高校、研究机构、企业的多主体协同,打造技术熟化、成果转化、项目孵化的全链条贯通,推进教育、培训、大赛等创新氛围的全方位营造,极大地推动了亚琛工业大学"卓越战略"的实现,也使其成为亚琛地区乃至德国创新的重要力量,对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6)
协同创新中心,是我国高校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深入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演化规律对于指导实践,推动协同创新意义重大。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协同创新中心的生命周期可分为酝酿准备、组建形成、磨合震荡、规范运作、衰退老化5个阶段。将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高校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生命周期模型,划分成长阶段、提炼阶段共性,有助于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成长机理进行深入认识,并为高校筹建协同创新中心提供一定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
在多项政策支持下,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实践中大放光彩。但是近年来的实践表明,我国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仍不甚完善,无法实现协同创新。到底什么原因阻碍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呢?为了探究其原因,本文以详实数据和相关案例为支撑,分析我国西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现时困境,探究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及持续性的因素,并从政府、高校、企业等方面提出了维持产学研协同创新持续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26)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该战略的推动下,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其为我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高校科研创新水平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是我国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传承优秀文化、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必然选择。本文从我国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背景入手,阐释其内涵与优势,分析协同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高校积极有效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1)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以政府为主导,联合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进行项目攻关,这个层次上的协同主要是指扮演不同角色的社会参与者的协同,其本质上是合作各方知识的跨场域和组织边界转移的过程。然而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目前还存在着资源劣势、政策不健全、资金不足等诸多阻碍发展的问题,因此要通过强化政府引导机制、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调整企业策略等方式,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以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风险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灰色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于产学研协同创新项目的风险评价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20,(5)
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培养特色化、差异化人才,是破解高等教育同质化、增强地方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无锡太湖学院以"能力输出为导向",以"本科水平、一专多能"为培养目标的"专、精、特、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特色化、差异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4,(24)
实施协同创新计划是推动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必然途径。广州中医药大学通过建立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创建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协同创新中心、加强科研平台构建、加快导师队伍发展、规范管理文件和优化培养过程等措施来推动中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针对协同创新计划实施过程中如何真正实现产学研各方主体深度融合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今后的改革重点应当是进一步创新资源整合方式、明确配置主体和完善配置机制。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5,(4)
协同创新是政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是通过政府引导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织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对金湾区局限于实训基地、技术合作和联合共建实验室等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现状分析;对国内外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与启示;提出建立完善区域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体制,加强政府主导,建立多元化的区域服务体系等措施加强金湾区区域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促进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8,(9)
当前我国非常注重科技创新并出台了相关科技创新政策,以支持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知识溢出效应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双向影响,产学研背景下应发挥知识溢出效应的积极影响,构建更加完善的科技创新政策,从而有效推进我国科技创新,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22,(Z1)
知识溢出是知识外部性的一种表现,其风险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不可忽视。文章在界定相关概念基础上,以2010~2020年国内产学研合作案例作为原始资料,采用扎根理论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风险识别框架。研究表明,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风险主要有以下四类:知识溢出主体风险、知识溢出客体风险、知识溢出环境风险和知识溢出过程风险。对此,文章最后提出了应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溢出风险的建议:建立专门的溢出知识审核机构,加强政府扶持产学研功能,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6,(7)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驱动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新的政策背景下,需加强政府对体制的引导作用,要从过去对合作主体层面及价值产出的关注转变到对生态圈协同模式的培养,从而实现产学研合作从1+1到1x1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在智能化时代,基于BIM的复合型、创新型信息化管理人才已成为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重点.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协同创新教学体系,可为高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科研提升提供良好路径.通过调研高校工程管理BIM实践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基于协同创新体系理论,提出BIM协同创新教学体系建设路径.以"新财经"教育改革背景下河北经贸大...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结合与协同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产学研结合与协同创新的基本内涵分析为起点,从职能作用、理论依据、组织主体、参与方、聚焦问题重点等方面剖析两者的共同点,从创新重点、协同方式、参与主体范围、解决问题的侧重点、联合实体等方面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论证把两者结合起来,阐述实施产学研结合协同创新模式的重要性和基本途径,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组织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日益多样化、高效化,其中关于产学研合作办学、育才及技术转化应用模式在研究实践中日趋成熟。文章旨在积极推进与相关企业及科研单位的产学研合作,构建并探索了基于产学研合作的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利完善多方共赢的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