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限制小城镇发展的四大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镇化有助于工业化效率的提高,促 进第三产业的繁荣和发展,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小城镇则服务广大农村,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20多年来小城镇已累计吸纳转移农业劳动力3000多万,占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的30%以上。积极发展小城镇是城市化战略的核心内容。但是,现阶段我国部分小城镇发展已经面临众多限制。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6)
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我经济市发展也因此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之中欣欣向荣,第二、第三产业因为大量廉价农村劳动力的涌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农业也因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通过土地规模种植经营,在机械化种植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农民生活也因非农转移就业获得了改善,这说明要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必然要通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农村人口。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到了另一新的阶段,生产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使过去无限廉价劳动力供给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经济生产成本增加,物价水平通货膨胀率持续高点不下,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受到劳动力供应的差异而发展不均衡,相对的却是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面临严重问题,同时农村劳动力过度转移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通过对有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相关资料的大量阅读,并借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运用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经济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一、农村劳动力“一次转移”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一是从农业生产领域流向非农产业;二是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初期快速扩张的产物,劳动力转移只是就业空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0)
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都伴随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这种人口流动表现为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这些劳动力将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通过农村劳动力资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能够帮助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从而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5)
<正>我国是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依然十分严重。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要实现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必须要进行农村人口的转移,这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最为有效的途径。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1.社会保障缺乏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但是农民工在城市中得不到基本的身份认同,游离在城市和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7,(7)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调整,随之而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这也是新时期城市化进程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加快新农村事业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如何加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前农村与农业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任务。本文就主要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战略道路,同时,也必然是积极我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性战略措施。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或城镇化,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  相似文献   

8.
一、小城镇发展现状 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来小城镇的迅猛发展已成为乡村城市化、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发展极和支撑点,成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形式。但是在目前的发展中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主要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2)
<正>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的热门话题,在产业升级和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新阶段,积极创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二次转移",对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原存在的剩余劳动力问题直接影响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问题究竟采取何种对策解决,现提出如下思考:一、采用多元化安置,实行多向分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市化滞后与需求市场低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认为,我国目前需求市场疲软,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收入水平过低,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是造成这一个现状的重要因素,并指出我国现行的城市化模式不能解决我国需求疲软的问题,要解决这一总理2,必须实行以劳动力转移为特下的真正的大规模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1.
(一)、充分认识城镇化建设的作用,把支持城镇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抓牢抓实。“十五”时期我国将进入以城市经济为主的发展阶段,加快城市化是解决市场需求不足、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国际经济接轨等一系列迫切问题的一项非常重要的选择。随着我国工业化从规模扩张为主转向产业升级为主模式的转变,农村工业水平将提高,农村工业内部的联系以及与城市工业的联系将更加复杂。农村工业的这一发展趋势,使其越来越难以在农村的环境中发展,越来越要求从农村环境转入城镇环境发展。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工业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20)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也为沙湾县打造休闲之都奠定了基础。本文笔者从沙湾县这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这个角度谈几点想法。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是农村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核心,在农村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发展小城镇对于推动农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解决农村发展中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耕地减少等问题有着积极意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从1950年起就积极部署进行兵团小城镇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兵团小城镇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它在促进兵团经济发展,提高兵团人民生活水平方  相似文献   

14.
推进城镇化。是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战略道路。同时,也必然是积极我国农村问题的关键性战略措施。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或城镇化。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状况。是迄今为止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各类国家的普遍规律。我国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快速推进工业化的。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城市中,农村富余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例很大。这部分富余劳动力不转移,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而且不利于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对这些城市来说,如何将这部分富余劳动力人口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城镇中,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问题。 商丘市位于我国中部前沿地区河南省最东部,属于典型的工业化初期城市。2000年GDP中,农业产值占43%;农业劳动力占全市社会劳动力总数的83.11%,而且,正是由于农业劳动力基数较大,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将产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所以,制定符…  相似文献   

16.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随着我国社会制度的变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加速发展趋势,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为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我们还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更彻底转移。  相似文献   

17.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历史现象,其发展水平是国家进步程度的标志。而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关注农村城镇化问题。中国农村城镇化是植根于文明古国历史进程中的独特现象,是特殊工业化道路条件下的历史产物,它一般特指中国的小城镇发展。就一般情况而言,城市化就包含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不应该  相似文献   

18.
十六大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的必然趋势。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为寻找有效途径,有组织、有秩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吉林省建设厅村镇处  相似文献   

19.
农村改革十五年来,在农业上创造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工业上创造出了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现在,在生产力的组织形式上,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这就是农村城市化。农村城市化现象在苏、粤、鲁、沪、浙等省市的发达农村表现得非常活跃,本文就中心城市周围农村的城市化问题谈些看法。 一、农村城市化不能坐等工业化的推动 世界各国发展有一条共同规律:农业社会——工业社会(32业化)——人口和产业集中(城市化)高度文明。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据此,在我国农村城市化问题上,一种观点认为,农村工业化发展了,城市化就会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20.
建设广角     
建设部副部长傅雯娟:以转移培训哺农村惠农民4月25日,在河南省林州市召开的全国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验交流会上,建设部副部长傅雯娟强调:要总结经验,开拓思路,大力推进建筑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傅雯娟分析说:"两个趋向"重要论断为开展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为开展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统筹城乡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开展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加强建筑业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