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介绍了GMC-96B型钢轨打磨列车静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并分析了常见故障,提出了常见故障的判断方法。  相似文献   

2.
指出静液压系统管路裂损是影响机车运用安全的惯性故障之一。从静液压系统正常的工作状态入手,分析其非正常振动的原因,并侧重从检修的角度来采取适当措施以保证系统可靠地工作,将故障率控制在容许的限度内。  相似文献   

3.
东风4型机车冷却风扇采用了静液压传动技术,柴油机经传动轴带动静液压变速箱驱动两个静液压泵,构成两套完全独立的静液压传动系统(每套静液压传动系统由感温元件、静液压泵、静液压马达、温度控制阀、安全阀、静液压热交换器、静液压油箱、高压软管、百叶窗油缸及管件组成).柴油机工作时,当机油温度、冷却水温度分别低于55℃和74℃时,静液压泵从静液压油箱中吸入的油通过温度控制阀流入回油管,静液压系统高压管路建立不起油压,冷却风扇不工作.当油、水温度分别达到55~65℃和74~82℃范围时,各系统温控阀部分关闭,高压油进入静液压马达和车体两侧的高低温百叶窗油缸,带动静液压马达转动并且打开车体百叶窗,以降低油、水温度,油、水温度越高,高压管路中油压越高,风扇转动越快.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加有效地控制内燃机车静液压系统中静液压马达的转速,探讨运用一种新型的控制方式,通过控制变量泵的流量来控制静液压马达和冷却风扇的转速,以提高内燃机车静液压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DF4B型机车静液压系统因静液压泵、马达不匹配引起的管路振动现象等的介绍,系统地分析了振动的原因。对静液压泵、马达匹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计算、论证,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张鑫 《内燃机车》2010,(6):38-40
在机车静液压系统工作状态方面,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分析了DF4型机车静液压传动系统产生振动及造成管路裂损的原因。从检修的角度提出了解决管路裂损的措施,以保证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1结构特点 DF4型机车静液压系统主要由高温静液压系统和低温静液压系统两部分组成,其结构和工作原理基本相同,只是感温元件不同,低温感温元件的动作范围为55±2℃~65±2℃,高温感温元件的动作范围为66±2℃~74±2℃.当柴油机运转时,后变速箱带动液压泵工作,油箱中的液压油经过油箱底部的喷管射流装置升压后,以一定的供油压力进入静液压泵,静液压泵将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具有液压能的高压油一部分经温控阀和安全阀节流口分流直接回油箱,另一部分经高压橡胶软管进入静液压马达,将液压能转化为机械能,驱动大风扇转动,再进入热交换器冷却后,回到油箱.  相似文献   

8.
孙庆华 《内燃机车》2003,(10):36-37
1问题的提出 静液压油箱是DF4型机车静液压系统中为了提高液压泵、马达的功率及系统的可靠性、耐久性而设的辅助部件之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原有静液压油管焊接工艺的分析,细化和完善了静液压油管焊接工艺及焊后检测手段,从而有效地解决了内燃机车在使用过程中静液压油管破裂漏油的惯性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0.
于达仁  徐基豫 《汽轮机技术》1994,36(6):336-338,381
讨论了拖动用工业汽轮机调速系统的特点,指出此系统容易出现不稳定,并对几种常见故障的特征做了分析,提出了2种故障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电厂水环式真空泵冷却系统的问题及其对机组出力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兴平  黄功文  张林 《动力工程》2004,24(4):589-592
通过对电厂中常用的水环式真空泵冷却系统运行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指出其运行中存在但常被忽视的问题:由于真空泵冷却水温升高而导致的抽气能力严重降低,使机组背压升高,出力下降。文章提出凝汽器的压力实际受到两个瓶颈的限制:一是循环水的温度,二是真空泵的极限工作压力,而这一点常没有被足够的注意,导致凝汽器压力明显升高。由于凝汽器压力对机组运行的出力和经济性影响很大,文章提出了对真空泵冷却系统改进的建议,即尽量降低真空泵冷却水入口温度,在平时运行时应密切注意真空泵热交换器的运行状况。图3  相似文献   

12.
阀冷却系统作为换流站内核心设备,其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直流系统的运行状况。以2011年8月30日胶东换流站阀外冷24 V信号电源丢失导致直流闭锁为例,深入分析银川东换流站外冷系统直流电源配置、电源切换逻辑等,发现隐患并提出改造方案,最后通过现场试验论证,杜绝此类隐患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3.
针对内燃机车静液压控制系统中出现的故障多、可靠性差等问题,从其工作原理、部件结构入手,分析了产生问题的根源。提出了解决此问题的总体思路,介绍了新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结合DF8B型机车装车试验的具体方案、试验数据、机务段运用情况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指出作为能彻底解决相关问题的该方案,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张少元  吴平 《内燃机车》2003,(11):14-18
结合DF8CJ型交流传动货运机车冷却系统设计,阐述了该机车采用高温、加压、干式冷却系统设计思路的缘由、系统原理、设计难点及主要部件的结构特点与研制过程。对该车冷却系统的试验、性能特点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对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联焰管下游区是火焰筒易发故障区。文中述说了试车后的故障情况。为解除故障,对火焰筒进行了局部冷却结构的改进设计。文中并给出了测试数据。  相似文献   

16.
刘伟 《工业加热》2003,32(4):32-34,37
针对国内离子渗氮炉使用中常见的问题,从减少炉壁散热损失、增加底座承重能力、提高电极连接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改进设计方案。新的设计中取消了大部分的炉壁冷却水夹层,增加了真空隔热层,升温时减少热量损失,降温时充入压缩空气强制对流冷却,配合快速冷却装置,增加导热系数,加快工件冷却速度。采用圆弧型封头底座,增大炉体承重能力,并改善气体流动的均匀性。输电阴极采用迷宫式屏蔽结构,作为绝缘体的熔铸云母全部屏蔽在钢制外罩之内,不会因放电而损坏;阴极与底座之间采用可靠的密封方式,长期使用不漏气。实际使用表明,新型离子渗氮炉可大大降低热量损失,增加承重能力,维护保养方便;输电阴极使用3年不用拆卸,工作稳定可靠,劳动生产率比常规的离子渗氮炉提高30%。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ZM732、A2F225q2型静液压马达油封漏泄故障的概况,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通过合理利用静液压马达油封盖与冷却风扇轮心端面间的空间,进行加装和改进,有效地防止了马达油封的漏泄。  相似文献   

18.
刘柏谦 《工业加热》2002,31(5):47-49
采用气膜冷却原理,用金属薄板研发的高温烟气发生器与采用耐火材料衬里的高温烟气发生器相比,平均热负荷提高30倍,相应体积缩小30倍。用到循环流化床锅炉启动,可以任意调整出口烟气温度,出口烟气射流长度。试验测量显示,高湿烟气发生器内壁形成了完整的低温气膜,将高温烟气和金属表面隔离开,有效地保护了金属部件。  相似文献   

19.
崔兵  贺锐 《内燃机车》2008,(2):28-30
结合DF4型、DF8B型机车运用中出现的问题,阐述了感性负载过电压产生的原理。介绍了几种常用抑制网络,并根据机车电路中感性负载的使用情况,提出了适合机车电路感性负载过电压的抑制措施。  相似文献   

20.
The troubles of major components and structural materials in nuclear power plants have often been caused by flow-induced vibration, corrosion, and their overlapping effects. In order to establish safe and reliable plant operation, it is required to forecast future troubles based on combined analyses of flow dynamics and corrosion and prevent them at very early stages. Corrosion analysis models have been combined with three-dimensional flow dynamics and heat transfer analysis models to evaluate corrosion damage (e.g., stress corrosion cracking [SCC] and flow-accelerated corrosion [FAC]) of major components and structural materials.

The models ar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two parts. First is a prediction model of future trouble on materials. The distribution of oxidant concentrations along the flow path are obtained by solving water radiolysis reactions in the boiling water reactor primary cooling water and hydrazine and oxygen reactions in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secondary cooling water. Then, the distribution of electrochemical corrosion potential (ECP) along the flow path is obtained by oxidant concentration based on a mixed potential model. Higher ECP enhances the possibility of SCC, while lower ECP accelerates FAC. Second is an evaluation model of wall thinning caused by FAC. At the location with a higher possibility for FAC occurrence, a trend of wall thinning is evaluated, and the lifetime is estimated for preventive mainten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