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木147断块近几年含水上升过快,井部灸差,平面、层间、层内矛盾突出,产量逐年下滑。为了挖掘断块的潜力,1998年在精细油藏研究和动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断块油层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批出了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块和层位;用多种油藏工程方法对断块加密调整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在此基础上于1999年对区块实施加密调整,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曲堤油田Q103断块为典型的复杂断块油藏,由于区块储层非均质性强,井网不完善,地质认识与开发动态矛盾突出。目前处于高含水、低采出程度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复杂,面临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难题。研究中,应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一是确定了区块地层特征、构造特征和油层分布特征,并进行了储量计算;二是以断块油藏层块分类评价方法及调整对策为指导,进行了层块分类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制定了挖潜对策。方案实施后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东辛油田营13块油藏为一非均质性较强的复杂断块油藏,断裂破碎,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从构造特征、储量分布、原油物性等油藏地质特征分析入手,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营13块的剩余油分布在未动用区块、无井控制区块以及断层边角高部位。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开发调整对策,取得了显著的挖潜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92南块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文东油田文92南块断块小、构造复杂等地质条件和高含水的开发现状,依据油藏类型和渗透机理建立了数值模型,应用美国GCC公司先进的第三代油藏数值模拟软件SURE5.2对该区块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通过油藏地质储量和生产历史拟合,预测了模拟层剩余可采储量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5.
注水开发油藏加密调整井测井解释准确率不高,部分高电阻率油层解释成果与试油结论不相符合,影响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和剩余油挖潜措施效果。制约水淹层测井解释精度的关键因素是混合地层水电阻率及水淹层电阻率变化规律,研究了混合水地层电阻率及水淹层电阻率随着含水饱和度增大的变化规律。在建立混合水电阻率模型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讨论不同因素影响下水淹层电阻率的变化规律,以期提高水淹层解释精度和加密调整区块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锦607块为复杂断块稠油油藏,开发初期构造和储层发育情况不完全落实,井网控制程度低,平面上和纵向上均存在未动用储量.为提高区块的储量动用程度,开展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根据研究成果对区块进行了综合调整部署,将主体部位原100 m井网加密调整为71 m,同时在西南部空白区域部署扩边开发井.调整井产能超过计划水平.通过规模调整.提高了区块储量控制程度,使区块保持较高采油速度.在调整的同时深化油藏研究,在滚动开发过程中实现了扩边增储.  相似文献   

7.
濮城油田卫42断块油藏埋藏深、物性差、储层沉积环境和砂体连通状况不清、平面非均质性强、注水困难、井网不完善,开发效果差。以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动态分析为基础,研究了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分布规律。油藏剩余油类型主要有层间干扰型、构造高部位型、注采不完善型和透镜状砂体型。针对油藏地质特点和剩余油的不同类型,开展了滚动扩边、层段重新组合以及调整注采井距和井网密度等油藏工程研究。实施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类型剩余油分布的井网优化和井网加密等措施明显改善了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8.
毕传萍 《钻采工艺》2008,31(2):74-76
文章以萨南油田高台子油层加密调整实验区为例,通过在该区块开展多学科油藏综合治理研究,搞清了区块剩余油潜力大小和分布状况,实现了各沉积单元剩余油的定量化描述,为在该区块进行综合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文章对加密调整地区的油藏地质条件和开发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治理过程中应用多学科单砂体剩余油分布研究成果和单井生产历史拟舍曲线,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现场验证,使区块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对其它区块的综合治理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文25东断块开发生产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充分的资料收集和处理的基础上,根据剩余油分布研究的需要.采用所编制的多井剩余油评价软件.对文25东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分层系的综合评价.揭示了该区块剩余油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今后的挖潜方向。实际资料证明.剩余油分布预测结果与油田实际情况比较相符。  相似文献   

10.
濮12块为典型非均质块状油藏,已进入特高含水递减开发阶段,认识濮12块剩余油分布状况对于搞好后期开发调整挖潜十分重要。将濮12断块油藏纵向上划分为14个单层,横向上划分为23×26个网格,通过数值模拟技术,计算出该区块储量为316×104t与实际地质储量误差2.4%,搞清了各小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并为下一步有针对性地挖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东北油气分公司特低渗小断块低品位油藏储量动用率低、开发成本高,难以形成效益开发的问题,开展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提出了流场立体调整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特低渗小断块油藏具有平面、层间、层内三种剩余油富集特征及七种剩余油分布模式,水井分注、边外注水、注采调整、水井调驱等流场调整对策可实现不同剩余油分布模式中的流场立体调整。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低品位油藏的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东濮凹陷桥口油田是非均质性较强的断块油藏。通过开展以油藏精细描述为核心的剩余油分布与挖潜研究,并采用双靶定向井设计及钻采技术、找堵水技术等一系列控水稳油综合治理技术,使油田综合含水逐年下降,产油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3.
河31断块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进一步提高河31断块的采收率,从精细油藏描述入手,开展了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对策研究。应用定向斜井及侧钻井技术、水动力学方法等进行调整挖潜。经矿场实施后,水驱开发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采收率由42.2%提高到45.98%。实践证明侧钻井、定向井、水动力学方法是复杂断块挖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冀东油田高浅南区复杂小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极其复杂,为提高开发效果,通过综合研究油水井在钻井、试油及生产过程中所录取的各项资料,采用动态分析法和常规水淹层解释法分析了其剩余油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非主力层水淹程度相对较低,剩余油相对富集;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构造高部位、断层夹角含油区域、物性变化带、边水油藏水淹路径之间的滞留区、井网控制程度低以及井网控制和注采系统不完善的地区;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水淹路径、大孔道及物性变化带、注采井网的完善程度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复杂断块油藏具有断块小、纵向上小层多的特点,注水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受控于平面和层间非均质性,常规注水提高采收率较为困难.应用注采耦合技术可提高复杂断块油藏剩余油的动用程度,以临盘油田三角形封闭断块油藏为数值模拟研究模型,结合其地质特点及剩余油分布将其划分为7个特征区,研究注水和开采过程中各特征区的压力、剩余油饱和度以及液流速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注采耦合技术注水阶段在压差作用下,中心区剩余油被水驱至夹角区和夹角间区,并在开采阶段随压力降低而采出;中心区的剩余油饱和度动用程度最高,为5.2%.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注采耦合周期内的压力恢复水平、压力保持水平以及注采比等参数进行了优化,优化结果为油藏压力系数保持在0.8~0.9,采用注采比为1.5恢复压力.注采耦合技术通过复杂断块油藏内压力的交替变化,改变油藏内流场,扩大油藏水驱波及面积,从而提高复杂断块油藏的剩余油动用程度和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6.
多层系油藏剩余油分布的精细数值模拟技术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针对东辛油田营8块沙河街组地质构造复杂,开发历史长,合采合注井多,作业措施频繁,已进入特高含水期待特点与难点,采取了优选主力目标层,精细储量复算,优选模型区,优化网格,三维角点地质建模,分层系岩石流体物性控制,精细动态生产数据控制和精细历史拟合等数值模拟研究技术措施,分析了老区断块油藏特高含水期平面、纵向水淹状况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确定了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剩余油挖潜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17.
瓦庄油田瓦6断块目前呈现产量递减,含水上升态势,开发过程中也暴露出非均质性严重、油水关系复杂、注水效果差、井网不完善等问题。针对该油藏的地质特点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在精细小层对比划分的基础上,对储层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物性和非均质性等进行了精细研究,利用沉积微相等研究成果约束储层参数的空间分布,建立起精细储层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油藏进行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下步开发调整意见。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甲型水驱曲线b/a值来研究水驱油藏开采后期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并应用在苏北CS油田戴一段和XNZ油田垛一段两底水油藏中。油藏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结果与用该方法判断所得结果相吻合 ,其剩余油富集区已被小尺寸套管开窗侧钻定向井和开发调整井所验证 ,均获得日产超过 2 0t的工业油流。实际应用表明 ,对于小断块油藏寻找剩余油 ,此文提供的方法简单并且实用  相似文献   

19.
复杂小断块油藏单纯利用注水或注气措施难以兼顾整个剩余油区域,挖潜效果有限。为提高复杂小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采收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探索了水驱辅助注气吞吐的开发方式,同时利用经济和效率双重指标分析了其油藏适应性。依据不同措施方案下典型模型的开发效果,确定了该方法的最优开发模式为:补充能量—闷井增能—闷井阶段—开发阶段,进一步确定了其技术界限:气水注入速度比为6.5~8.5、阶段二与阶段一增压比为0.1~0.3、注采比为0.4~0.6。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胜利油田a-7区块,模拟预测表明该方法相比基础水驱开发采收率提高12.96个百分点。研究成果对复杂小断块油藏高含水期调整开发措施、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小断块边底水油藏开发实践与认识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江苏油田陈堡、安丰、周宋等复杂小断块边底水砂岩油藏,油藏规模小、含油带窄、隔夹层复杂,在早期开发中都是采取一套井网控制,逐层上返的开发模式,油井投入开发后普遍呈现含水上升快,产量递减迅速等问题、在剩余油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油藏形态、隔夹层分布、边底水能量及油水粘度比等,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调整策略,转变油藏开发模式,调整层系井网,充分挖掘各类剩余油潜力,大大改善了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