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Planning》2015,(1)
目前,国内高校正在逐步探索产学研合作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产学研结合模式将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有效协调,这种培养模式为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然而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笔者提出采取人才培养倒逼机制,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改进措施,通过健全创新型教育激励机制,修订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创新型实践教学改革,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高素质工科综合型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6)
基于行业特色的高校产学研合作,将会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日趋多样,成效显著。行业特色高校产学研合作应慎重选择产学研合作伙伴、联合方向,建立主动的、互动的动态课程体系,并完善"双师型"的导师制度。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3):98-99
随着知识经济的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剧,各行各业对人才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有效地培养创新性人才,是目前很多高校所面临的重大科研课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形式,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途径。在新的形势下,各高校要根据实际情况,遵守教学规律,积极大胆地探索新形势下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6)
随着科技进步,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中急需拔尖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需要改革教学体系;建立具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与企业合作,构建"产学研"实验室。只有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才能培养出更多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地方院校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介绍了地方院校开展校企产学研创新教育的模式及具体实践,总结了地方院校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共同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实际效果,提出了地方院校开展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9)
我国产学研合作中还存在很多限制性因素,影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积极性和合作效果,因此,要对高校产学研合作进行创新,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的市场化水平,高校应对教师评估体制进行改革,政府应确立对合作创新模式的支持政策,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的规模层次和效益水平。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8)
<正>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以技术、人才、效益为结合点,按照一定的分工原则和运行机制达成局部或整体结合,在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达到资源共投、风险共担、效益共享,从而形成各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学研合作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合作模式、运行机制、合作水平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总体来说,我国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情况与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还有一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7)
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经过多年发展,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探索方面,都得到了全面发展并逐步走向深入。随着新时期的到来,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进一步完善,使产学研结合效用多层次发挥,促进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地发展,将有利于我国的整体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12)
<正>《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2010-2012》是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继在2006年出版《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典型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2008-2010》(浙江大学出版社)之后,为系统总结近年来高校与地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展示我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4,(11)
<正>《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2010-2012》是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继在2006年出版《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典型案例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出版《2008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优秀案例集2008-2010》(浙江大学出版社)之后,为系统总结近年来高校与地方、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与模式,展示我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20,(5)
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培养特色化、差异化人才,是破解高等教育同质化、增强地方应用型高校特色发展的必由之路。无锡太湖学院以"能力输出为导向",以"本科水平、一专多能"为培养目标的"专、精、特、新"产学研合作模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探索特色化、差异化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创新,为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合作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0)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人才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了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良性发展,应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协调引导作用,与此同时,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要符合教育规律,积极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另外,企业应充分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4)
协同创新是政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是通过政府引导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组织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资源共享,进行技术创新的合作模式。通过对金湾区局限于实训基地、技术合作和联合共建实验室等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现状分析;对国内外政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析与启示;提出建立完善区域政产学研合作机制体制,加强政府主导,建立多元化的区域服务体系等措施加强金湾区区域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促进协同创新。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12)
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区域内自主创新能力,这也是保证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产学研合作模式作为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研究其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和相关理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高校在研究产学研合作模式运行理论的基础上,应分析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结合实际中影响产学研合作模式运行的阻碍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以期为解决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20,(4)
高校使命决定了产学研合作,具有服务社会和学术发展的双重目标。我国高校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晚,高校推动产学研合作中在注重社会服务目标的同时,不应忽略对学术发展的支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产学研合作应该考虑促进学术发展。在应用中生产知识的学术发展路径的出现,为高校产学研合作兼顾社会服务和学术发展两个目标提供了可能性。清华大学在此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举措有:拓展有意义的研究合作;建立研发平台整合零散合作;引导部分合作研究方向;促进跨学科研究合作;以校企科技合作带动师资建设等。通过有组织科研合作促进学科知识产生、改变科研模式促进在应用中生产知识、跨学科研究合作促进新知识产生等途径,实现了产学研合作推动学术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学研结合的概念,分析了“产学研”结合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其次,结合新疆高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的实际,把新疆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方面的产学研合作归纳为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合作开发模式三大模式,详细分析了每种模式的表现形式、特征、优缺点以及在新疆的开展情况。  相似文献   

17.
为适应工程造价产业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基于CBE理念对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分析,探究该专业在应用型本科转型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案。从实践教学体系、教学设计、师资能力提升、产学研合作深化、跨专业学科融合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以期为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实践型的工程造价人才助力。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9)
产学研合作教育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成为培养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有效运行机制,建设教师队伍和提高培养人才的实践技能,使人才培养质量在教学、科研、生产实践中交叉渗透并不断优化,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28)
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将高校的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对现行校企产学研技术开发、技术转让、共建实体等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目前的校企产学研合作存在:实质合作模式单一,项目立项创新水平有待提升,缺乏统一的管理评价标准等问题,结合这些问题从国家政策、科技创新、评价标准、交流学习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产学研的长足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8)
以《印象·刘三姐》为代表的民间艺术旅游演艺产品不仅创造了全新的旅游模式,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更是产学研合作的典范,其创作及运营即为产学研共生模式发生作用的过程。高校及科研机构参与民间艺术后期经营管理;有针对性地培养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硕、博不同梯队人才;鼓励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地方服务等以进一步完善以民间艺术为载体的文化产业产学研共生模式,促进民间艺术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