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Planning》2014,(12):114-116
目的:探讨彩超在老年人结肠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经结肠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老年结肠肿瘤彩超声像图。结果:结肠癌58例,非结肠癌5例。术前彩超诊断结肠癌55例,漏诊3例,误诊2例,非结肠癌3例,彩超诊断老年人结肠癌的敏感性94.8%,特异性60.0%,准确性92.1%,阳性预测值96.5%,阴性预测值50.0%。结论:彩超在老年人结肠癌诊断与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3)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DLC-1及Moesin表达的相关性与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结肠癌标本72例及相应癌旁结肠黏膜组织,分别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DLC-1及Moesin蛋白质的表达。结果结肠癌组织中DLC-1蛋白表达水平及其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结肠黏膜组织,而Moesin蛋白表达水平及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结肠黏膜组织,两者表达呈负相关。低分化结肠癌组织中DLC-1阳性表达率低于高、中分化结肠癌组织,而Moesin阳性表达率高于高、中分化结肠癌组织;Ⅲ、Ⅳ期结肠癌组织中DLC-1阳性表达率低于Ⅰ、Ⅱ期结肠癌组织,而Moesin阳性表达率高于Ⅰ、Ⅱ期结肠癌组织;淋巴结转移及5年内病情复发或者死亡病例结肠癌组织中DLC-1阳性表达率分别低于无淋巴结转移及5年内无复发病例,而Moesin阳性表达率分别高于无淋巴结转移及5年内无复发病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肠癌组织中DLC-1低表达,Moesin高表达,两者表达呈负相关。DLC-1低表达及Moesin高表达与结肠癌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均采用腹腔镜下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所有肠系膜分离、肠系膜血管的处理和淋巴结清扫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肠段的切除和吻合通过腹部小切口完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66±21.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5.65±23.85)mL,平均辅助切口长度(5.8±0.9)cm,平均淋巴结清扫数目(16.7±3.5)个。术后平均肠道排气时间(67.4±11.3)h,平均住院时间(10.7±1.8)d。无中转开腹。无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46例患者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2.6个月,无癌肿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下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5,(4)
目的探讨螺旋CT在结肠癌诊断与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术后病理切片证实为结肠癌患者的CT表现与术后病理资料。结果升结肠癌14例,橫结肠癌8例,降结肠癌17例,乙状结肠癌25例;在64例结肠癌患者中CT表现为肠壁增厚者62例、肠腔狭窄者45例、腔内肿块者49例、浆膜面毛糙者38例、浆膜外侧条索状影24例;CT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49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转移者42例,在CT未检出有淋巴结转移的15例患者中,术后病检发现有5例淋巴结转移,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89.36%与58.82%。CT术前TNM分期与术后病理TNM结果比较,T分期准确率为85.96%,N分期准确率为80.95%,M分期准确率为100%。结论螺旋CT对结肠癌的诊断与术前定位以及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4):60-63
目的:研究结肠癌组织白细胞介素-10(IL-10)和干扰素-γ(IFN-γ)的基因表达及其相关的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月-2014年6月80例结肠癌患者组织为结肠癌组、80例相应癌旁组织为癌旁组和100例正常健康者结肠组织为对照组。采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甲基化特异性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对IL-10和IFN-γ基因的甲基化状况进行检测,分析其与结肠癌主要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三组组织的IL-10和IFN-γm RNA水平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结肠癌组和癌旁组组织的IL-10 m RNA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肠癌组和癌旁组组织的IFN-γm RNA均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IL-10基因启动子区-110,-185位点甲基化率比较,差异均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结肠癌组和癌旁组组织的IL-10基因启动子区-110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肠癌组组织的IL-10基因启动子区-185低于对照组(P<0.05);IFN-γ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结肠癌组>癌旁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0和IFN-γ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影响其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结肠癌患者处于TH2极化状态,与结肠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2,(1)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氧疗期间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 SpO_2)与院内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检索2014—2015年eICU数据库中美国多家医院以肺栓塞为主要诊断的病历资料。以院内全因死亡为因变量,氧疗期间中位SpO_2为自变量构建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 GAM),分析肺栓塞患者氧疗期间中位SpO_2与院内全因死亡率的关系,并绘制曲线图,以曲线最低最平坦区域为SpO_2目标区间。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法验证氧疗期间SpO_2水平与肺栓塞患者院内全因死亡风险的关系。结果共入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肺栓塞患者422例,其氧疗期间中位SpO_2为97%(95%,98%),院内存活336例(79.6%),全因死亡86例(20.4%)。GAM分析结果显示,氧疗期间中位SpO_2与肺栓塞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率呈"U"形关系,中位SpO_2处于96%~98%时,院内全因死亡率最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氧疗期间SpO_2水平是肺栓塞患者发生院内全因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以中位SpO_2处于96%~98%患者为对照,中位SpO_2<96%患者院内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129.8%(HR=2.298,95%CI:1.268~4.163,P=0.006),中位SpO_2>98%患者院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77.3%(HR=1.773, 95%CI:1.068~2.942,P=0.027)。结论肺栓塞患者氧疗期间SpO_2与院内全因死亡风险呈"U"形关系,氧疗期间SpO_2处于96%~98%时,院内全因死亡风险最低,可能为氧合的目标区间。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4)
目的:分析结肠癌患者接受围手术期护理取得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30例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1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取得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我院对处于围手术期的结肠癌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4):47-48
目的:观察血清及癌组织VEGF(VEGF-A、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结肠癌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8年5月本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100例为观察组,同期结肠良性病变患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与比较两组血清VEGF及其受体水平、组织VEGF及其受体阳性率,并比较其在观察组不同分期与分化程度中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清VEGF及其受体水平、组织VEGF及其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不同分期与分化程度结肠癌患者间血清VEGF及其受体水平、组织VEGF及其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及癌组织VEGF及其受体在结肠癌患者中呈现异常表达,且不同分期与分化程度结肠癌患者的表达也存在一定差异,血清及癌组织VEGF及其受体表达可能与结肠癌疾病进展、临床分期和病理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在结肠癌患者中具有较高的临床检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3)
目的通过对衡阳地区南华大学附一医院2007~2012年6年间0~14岁的住院儿童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了解患儿前五位主要死亡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以降低儿童病死率。方法对南华大学附一医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6年间,住院的24 305例0~14岁患儿中170例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其年龄分布、入院后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病因变迁、病死率及变化趋势。结果 2007~2012年住院儿童总病死率为0.70%,6年间病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5)。170例死亡病例中男性108例,女性62例,男女比例1.7∶1.0。以0~28天病死率最高,为0.99%(46/4651);住院3天及3天以内死亡者例数最多,占死亡总数的72.35%(123/170)。前5位主要死亡原因分别为新生儿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败血症和心血管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83.53%(142/170)。不同年龄组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不同。结论 2007~2012年6年间病死率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加强健康教育和各年龄期的重点保健措施,降低早产儿出生率,预防感染性疾病,提高医护人员的急救水平,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2):46-50
目的:探讨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m TOR)及其下游因子p-p70S6K在结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肠癌组织、癌旁组织、正常结肠组织中p-m TOR、p-p70S6K的表达。结果:81例结肠癌组织中p-m TOR表达率为51.85%(42/81),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组织的21.74%(5/23)、癌旁组织35.80%(29/81),且p-m TOR的表达与TNM分期、结肠癌解剖位置相关(X~2=7.617、5.358,P<0.05)。p-p70S6K在结肠癌的表达率为72.84%(59/81),且与p-m TOR的表达呈正相关(r=0.356,P=0.001)。结论:p-m TOR、p-p70S6K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结肠癌的发生、解剖部位、TNM分期有关,可作为结肠癌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0):18-23
目的:探讨低张水灌肠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价值及临床应用,提高结肠癌的CT诊断及临床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手术、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的结肠癌45例,讨论其CT表现。结果:结肠癌CT表现为结肠壁增厚,软组织肿块,管腔不规则狭窄,管壁僵硬及局部管壁的异常强化;可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大小、肠壁侵犯的深度、周围组织侵犯及淋巴结或远处脏器转移;定位准确率100%,定性准确率95.6%。结论:低张水灌肠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术前分期、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估计预后等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14):64-71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结肠癌切除术疗效比较和安全性及长期生存分析。方法:以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结肠癌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行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对照组行常规开腹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情况之间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观察组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结肠癌切除术可以安全、有效的治疗结肠癌,降低术中损伤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5,(32):12-15
目的:分析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与结肠癌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结肠癌患者39例(结肠癌组)及同期健康体检者39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两组两种细胞因子术前及术后血清浓度,并比较其浓度在组内和组间的差异。结果:结肠癌组血清中TNF-α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而IL-6浓度则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ukes A+B期TNF-α及IL-6浓度均低于Dukes C+D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TNF-α浓度高于术前,IL-6浓度低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患者中,IL-6与TNF-α的血清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且与肿瘤分期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对于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可做深入研究探讨,其有可能成为结肠癌临床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4,(30):51-53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切除与重建在右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中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5例右半结肠癌引起急性肠梗阻的患者行急诊手术治疗,结肠癌根治术后行回结肠一期吻合,记录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和随访情况。结果:45例患者均手术顺利,平均手术时间(162.31±17.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57.26±12.56)m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3.76±0.42)d,术后平均拆线时间(9.53±1.27)d,平均禁食(5.42±1.25)d。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共发生并发症11例,其中6例出现肠管吻合口瘘,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后痊愈,3例切口感染,肺部和腹腔感染各1例。所有患者经一期手术切除与重建后生活质量较前均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对右半结肠癌并发肠梗阻的患者行一期手术与重建的手术方法安全性高,术后患者恢复好,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8)
目的:了解承德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提出相应干预措施,制定适应本县的妇幼保健模式,提高儿童保健水平,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方法:对承德县2010年2013年144例儿童死亡监测报告进行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4年平均死亡率为1.40‰,新生儿死亡、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分别为45%、76%;5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居前五位的依次为:先天性心脏病29例,先天畸形21例,意外伤害15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9例,新生儿窒息8例;构成比:早期新生儿33%、新生儿45%、婴儿76%;儿童死前治疗108例,就诊率为76%。结论:减少出生缺陷和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降低新生儿、婴儿死亡率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加强围产期保健质量、加大出生缺陷的预防及新生儿复苏水平也是降低儿童死亡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7):133-134
目的:将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对其术后认知功能影响进行讨论。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3月本院就诊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患者4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研究组给予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对照组给予全身麻醉,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对比分析两组麻醉相关指标、精神状态评分(MMSE评分)、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等。结果:研究组拔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苏醒时间等指标数据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第1、3天的MMSE评分均高与对照组,研究组术后第1、3天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麻醉效果更好。结论:将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应用于老年患者腹腔镜结肠癌根治术中,在达到预期麻醉效果的同时有效控制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临床应用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9):127-129
目的:分析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诱发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以降低L-ASP后急性胰腺炎发病率,提高临床预后。方法:对本院应用L-ASP后7例急性胰腺炎的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351例次应用L-ASP化疗的患儿中,发生急性胰腺炎7例,发生率2%,其中重症胰腺炎6例,发病前有暴饮暴食者3例,临床表现中腹痛6例、腹胀5例、发热6例、休克5例,所有病例均有血淀粉酶及脂肪酶增高,胰腺彩超均异常。7例胰腺炎中存活3例,中位年龄11岁(714岁),死亡4例,中位年龄4岁(2.614岁),死亡4例,中位年龄4岁(2.66岁),均死于休克。结论:暴饮暴食、年龄>7岁为胰腺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儿童急性胰腺炎症状不典型,重症胰腺炎死亡率高,早期诊断是提高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4)
目的:分析孕产妇死因以制定相应的的干预措施。方法:对保山市隆阳区2008年10月至2012年9月孕产妇死亡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隆阳区孕产妇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前3位死因分别为妊娠合并心脏病、产科出血、羊水栓塞。评审结果为不可避免死亡7例,占53.85%,创造条件可以避免死亡6例,占46.15%。结论: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力度,增加妇幼保健资金投入,加强产科和乡镇保健人员的培训、提高危重症应急处理能力,能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10):147-149
目的:研究不同分期结肠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近年收治的结肠癌患者1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81例行开腹结肠癌根治术(常规组),另81例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组),比较两组术后复发、远程转移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在不同分期上的远处转移、局部复发及1年存活率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总并发症率明显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Ⅲ期患者术后复发率、转移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高于Ⅰ期、Ⅱ期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结肠癌患者具有高效性和安全性,在手术时机选择上,结肠癌Ⅰ期、Ⅱ期是腹腔镜手术的最佳治疗时机,治疗时应当结合临床分期科学选择术式,进行针对性预后。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4,(20)
目的:分析探讨腹腔镜辅助与传统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结肠癌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右半结肠癌治疗的患者53例,将其按照年龄、病情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26例,试验组2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方式,试验组患者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情况(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及肿瘤根治情况(标本切除长度、结肠上旁淋巴结清扫情况、系膜间淋巴结清扫情况、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进食半流质时间及肿瘤根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右半结肠癌患者安全有效,可提高患者的恢复速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