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针对移动M2M业务的优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感器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相结合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但现有的3G、LTE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目标是人与人(H2H)通信,没有针对机器间(M2M)通信特点进行优化,难以适应M2M业务复杂的应用环境和海量的用户容量。文章针对移动M2M业务的优化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M2M业务快速增长,在研究和应用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成为未来在物联网中一项非常有潜力的应用。M2M业务种类繁多,许多业务需要通过移动网络承载。但是传统移动网络针对H2H通信的设计与M2M通信终端数量巨大、终端功率受限、小数据长度和发送间隔相对固定等特性并不吻合,所以需要对现有的移动网络进行一定的改善,以更好地支持M2M业务。本文从接入控制的角度出发,总结了已有的优化方案,并提出了新的优化方法,用于完善移动网络对M2M业务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对M2M通信的研究表明在移动通信网络上提供M2M应用具有潜在的市场前景。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针对H2H(人与人)的通信进行设计,而对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的通信则优化不足。M2M应用有一些新特点,如数据速率较低、时域不敏感、省电要求高、要求低成本等,对系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为了增强移动网络在这方面的竞争力,有必要对现有的移动网络进行优化,来更有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M2M业务特征和MTC通信网络架构进行了探讨。首先详细分析M2M业务特征以及对现网架构的影响;然后借鉴国际标准组织提出的M2M网络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现阶段的网络现状和M2M业务需求提出了3G网络阶段适用的网络架构。  相似文献   

5.
随着M2M设备的广泛部署和使用,其和移动通信网络相结合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LTE系统设计之初主要针对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通信,在引入大量机器设备后,需要针对M2M业务复杂的应用场景和海量用户的特点进行相应的优化。本文分析了引入M2M应用对LTE系统的主要影响和相应优化技术,并对3GPP无线接入网侧的相应研究进展和标准化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基于SaaS的M2M业务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SaaS是M2M最好的应用模式 从广义上说,M2M代表机器对机器、人对机器以及移动网络对机器之间的连接与通信,它涵盖了所有可以在人、机、系统之间建立通信连接的技术.从狭义上说,M2M代表机器对机器的通信,目前更多地是指非IT机器设备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与其他设备或系统之间的通信.  相似文献   

7.
蒋继胜  朱晓荣 《电子学报》2018,46(5):1259-1264
未来网络中将有大量的机器与机器(machine-to-machine,M2M)通信终端,比人与人(human to human,H2H)通信终端至少要多出2个数量级,网络中传统的资源分配算法无法满足新业务的通信需求.基于H2H与M2M共存场景,本文通过分析M2M终端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背包模型的分级传输的资源分配算法,此分配算法优先保障H2H与时延敏感的M2M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同时充分考虑时延非敏感的M2M的业务特性,节省能量消耗.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同时满足H2H与M2M业务的QoS.  相似文献   

8.
M2M技术是智慧城市的关键技术之一.M2M的通信特征和业务特征对LTE演进背景下的通信运营商移动网络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针对M2M通信特征,描述了运营商移动网络的改进进展、改进思路和网络演进的3个阶段.针对M2M业务特征,描述了3GPP的SCS体系、可管理M2M通道以及通过OTA进行运营商切换的GSMA eSIM体系.  相似文献   

9.
移动通信产业即将走进LTE-A时代的今天,随着物物(M2M)通信业务的快速发展,M2M业务融入到LTE-A移动通信网络已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然而,大量MTC设备同时接入网络又会造成无线接入网络的过载问题,从而影响了人与人(H2H)之间的正常通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3GPP提出了解决因大量机器通信(MTC)设备同时涌入而造成的无线网拥塞问题的候选方案。本文通过对这些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融入M2M业务的LTE-A无线网络侧的随机接入提出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将迎来大的变革,3GPP也把对M2M的相关研究和标准制定作为重点工作之一。本文介绍了3GPP在R11阶段对M2M的研究和所提出的在LTE系统中避免网络拥塞的相关优化技术。  相似文献   

11.
运营商在M2M业务运营中发现一些业务具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服务提供商需要触发终端来上传一些数据。现阶段的移动分组网络是为人与人通信设计的,主要提供终端上网络的服务,不具备触发终端的能力。本文介绍了3GPP提出的网络触发终端的几种主要实现方案,在分析不同实现方案应用场景及其优缺点的情况下,指出了可以分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2.
机器通讯(M2M)是物联网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各标准组织已经启动M2M的相关研究。目前属于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类型移动网络占有绝对优势地位。3GPP在R8阶段就开始了相关研究,现在已经进展到了R12阶段。描述了3GPP的M2M研究发展动态和最新进展,对比了3GPP机器通讯标准MTC的更新架构,介绍了最新的MTC框架和相关协议栈,分析了架构更新的原因,对下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研究表明,M2M通信具有潜在的市场前景,海量终端接入使得移动网络面临着网络拥塞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移动网络拥塞产生的场景,在此基础上按照核心网络、终端和无线网络分别描述了不同层面的解决方案。其中核心网络的解决方案包括拥塞识别、接入拒绝方法;终端设置低优先级说明了低优先级是与应用相关的;无线网络的解决方案包括拥塞控制触...  相似文献   

14.
随着M2M业务发展扩张,网络在H2H业务原本的矛盾上又增加了一系列新问题,研究怎样在解决新问题的同时满足M2M业务需求是一个迫切的工作。文章在对M2M业务充分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讨论M2M和H2H业务的共存策略,并针对共存策略中的过载技术进行详细论述,最后对M2M业务的市场发展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为移动运营商在M2M领域的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M2M小数据业务的IEEE 802.11WLAN分析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雅辉  迟学芬 《通信学报》2011,32(12):122-130
机器对机器(M2M,machine to machine)通信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无线局域网(WLAN)作为3G网络的主要补充必将承载大量M2M业务。针对具有时延容忍、耐性重试等特点的典型的M2M小数据业务,提出了一种大时间尺度退避的IEEE 802.11 DCF网络分析模型,推导了MAC层服务时间的概率分布;建立IPP/G/1/K离散时间排队系统模型,研究了非饱和负载下M2M业务在WLAN非理想信道中传输的QoS性能。算法仿真结果表明,大时间尺度退避机制有效提高了系统的吞吐量,降低了系统阻塞率。  相似文献   

16.
M2M国内外标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M2M作为物联网在现阶段最普遍的应用得到了各行业的广泛关注,也是各大标准化组织研究和标准制定的工作重点所在。本文对M2M在ETSI的标准状况,3GPP和3GPP2开展的M2M的标准工作,以及CCSA在M2M标准方面的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7.
能够提供更高数据率的4G网络已经在全球开始部署。但由于用户数量增长饱和,ARPU值不降反升,难以提高运营商的盈利能力。通过移动通信和传感网的结合,可以开拓一个巨大的移动物联网市场,增加大量的"机器终端",同时实现移动通信技术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渗透,从而保持通信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移动通信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移动通信的发展现状以及第三代移动通信WCDMA的最新进展进行了介绍,对3G以后的未来移动通信应支持的业务种类及网络价值链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未来移动通信可能采用的网络结构和组成形式。最后,对影响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关键技术和支撑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徐少毅  高帅 《电子与信息学报》2019,41(12):2817-2825
机器对机器(M2M)通信和设备到设备(D2D)通信都是5G中的关键技术。而M2M通信特别需要考虑提高设备的能量效率(EE)以延长设备的生存周期。该文将M2M技术与D2D技术相结合,考虑M2M设备使用D2D技术进行通信,同时M2M设备复用蜂窝网络中的人对人(H2H)通信的频谱资源。为了同时保证两种系统的服务质量(QoS)需求,建立了最大化M2M的能量效率,最大化H2H系统容量和,以及最小化M2M系统对H2H系统干扰的多目标优化问题(MOOP)。为了解决该问题,采用惩罚函数的方法将二进制变量松弛约束,进而采用凹凸过程(CCCP)方法将非凸的单目标优化问题转化为凸优化问题,并最终通过加权切比雪夫算法得到原多目标优化问题的Pareto最优解。通过与传统的加权和算法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证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