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也在快速发展,对电力要求也不断提高.电力产业除满足社会的需求外,必须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智能化电网能够高效解决各种问题.我国的智能化电网的建设,其中500kV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更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其是智能电网建设的核心.全面推行智能电网,将会提高智能化变电站运行与维护管理要求.为促进智能化电网全面推行,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管理尤为重要.本文就500kV智能化变电站现状、运行维护中的问题及技术要求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徐艳 《通讯世界》2016,(21):128-129
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系统正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智能化电力设备也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智能电网电力工程建设中,智能电网电力工程以传统变电站继电保护设备为基础,积极引入多项先进的自动化信息技术,促进变电站智能化继电保护目标的实现.所以,要想将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工作做好,就必须选择灵敏度高、可靠性高的继电保护设备,这样才能保证故障、异常发生的情况下,故障设备能快速、正确的隔离,确保电力设备、供电网络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基于此,本文从多角度对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可靠性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陈小梅 《电子测试》2014,(21):90-92
随着智能电器的不断发展,更各种智能化设备相继出现,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进入到了数字化阶段。虽然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自动化系统的调试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对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调整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陈小梅 《电子测试》2014,(11):90-92
随着智能电器的不断发展,更各种智能化设备相继出现,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也进入到了数字化阶段。虽然智能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自动化系统的调试变得越来越重要。基于此本文对数字化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调整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个生产部门对电力系统的要求在不断地提高。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有效的促进了电气的优化设计,能及时对故障进行诊断,还能实现自动化控制。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其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大,为变电站自动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智能化变电站是当前变电站发展的重要方向及趋势,其中智能断路器、智能报警系统、一体化防误系统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变电站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6.
智能化变电站是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支撑与基础,研究意义广大。智能电网是集通信、计算机、测控、新型电力电子技术等为一体的融合技术。本文针对智能化变电站建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完整的智能化变电站系统配置与网络架构。在分析智能化变电站构成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化变电站建设技术,重点讨论并给出了建设过程中的智能改造方案,解决了智能化变电站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电力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新时期,如何使电力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成为关注重点,变电站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构建智能化变电站可以提高电力企业供电服务质量,提高电力行业的发展,但要构建坚强智能电网必须要加快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力度,为此,本文就智能化变电站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管理进行分析,来为智能化变电站建设提供必要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旻 《通讯世界》2016,(20):84-85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在电力系统中智能化网络通信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更加深入,因此,我们对电气设备稳定性与智能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主要对网络通信技术在智能化变电站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浅谈智能变电站设计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以及人们生活对电力需求日益增长,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其承载着降低能耗、科学发展和有效利用能源、推动新兴产业技术进步的使命。智能变电站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某智能变电站建设为例,探讨智能化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区别,具体分析智能变电站智能一次设备、自动化系统及智能化状态监测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方式,提出该站投运后出现的问题并介绍其解决办法,为后续智能变电站建设提供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0.
卜世龙  孟海 《通讯世界》2016,(18):164-165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进步,电网中变电站的要求也有了很大提高,变电站必须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结构的复杂性,减少建设成本,在这种发展趋势下,智能化变电站成为电网建设的焦点问题之一,随着智能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不断研究深入,通信技术的应用也有了显著变化.本文主要就通信技术在智能化变电站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简单的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11.
贺诗文 《通讯世界》2015,(9):121-122
随着科技在电网建设中的不断发展,高度智能化已经成为了今后电网发展的主流。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中最为重要的节点当前已经随着电网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相比传统的综自变电站,智能变电站的构成模式也在变电站的建设及运维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可观的成本,同时也产生了较大的运维方式的变化,据此对运维人员技能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本文对××电网220kV某智能变电站的继电保护设备运维方式以及其运维效率的提高与运维方法的改进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尹骄 《通讯世界》2016,(19):192-193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快速,使得我国的智能变电站发展又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式转变为智能化发展模式.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智能化技术对于变电站的稳定安全运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需要加强研究以提升智能化技术水平,这是电力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就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的选择及具体应用进行分析,供相关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改革,当前电力企业当中,智能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具备智能化、集成化、标准化等特点。智能技术在变电站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应用在设备层面、间隔层面以及站控层面,智能技术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降低变电站对人工的依赖性,还能够显著提升变电站数据的收集、数据正常性判断的准确性等。本文主要分析变电站中智能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述了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指出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特征,并提出几种主要的智能化技术在变电站中的运用。变电站不能长时间停电影响用户的电力供应,智能化改造工程非常复杂,现有变电站内部空间狭小,许多智能化设备很难安装到位,对变电站智能化改造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将深入常规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和电网行业建设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电网系统运行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我国的科研人员在不断探索时间的过程中发现,继电保护技术可以为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帮助,并针对如何将该项技术应用到变电站中获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以智能化变电站为立足点,通过对智能化变电站技术的分析,从而就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的原则和具体应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6.
金钊  周志宇 《电子设计工程》2012,20(22):144-148
由于传统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已达不到设备智能化、通信网络化、模型和通信协议统一化、运行管理自动化的要求。因此,随着数字化变电站中智能断路器技术的发展、数字信号处理技术为应用基础的光电子互感器、以太网通信技术的逐渐成熟,变电站自动化领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本文论述了综合自动化变电站向数字化变电站发展过程,分析了数字化变电站较传统的综合自动化变电站的优势,确定数字化变电站技术应用模式及关键技术,最后展望了数字化变电站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王文学 《电子世界》2014,(12):48-48
现代信息、通信、控制和测量技术快速发展为发展智能电网奠定了基础。河北电力公司白洋淀220kV变电站作为新型的数字化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和网络化二次设备分层构建,通过IEC61850通信规约,能够实现变电站内智能电气设备间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的现代化变电站。  相似文献   

18.
目前,在建设智能电网的过程中,智能化变电站作为其重要的基础支撑,是建设智能电网的主要内容,而且,在现有管理形势下,要求对变电站进行综合化管理。因此,对500kV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技术的探讨有其必要性。一、500kV变电站现状我国大多数的500kV变电站都是枢纽变电站。虽然目前我国大部分500kV变电站都已经采用了计算机监控系统和微机化继电保护装置,但是仍旧存在着一定的问  相似文献   

19.
杨鹏程 《移动信息》2023,45(6):77-79
现代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智能通信产业的发展。其中,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在通信智能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此,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需重点做好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研究,确保在信智能化建设中合理应用电子通信工程技术,并促进通信智能化在信息安全、设备控制、设备检测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优化与完善,实现高质量发展。文中立足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繁荣、科技的发展,智能化技术越来越得到普及和应用。变电站技术也不断向可靠性、经济性、维护简便性的智能化方向发展。本文首先对智能化变电站做简要概述,再详细分析智能化变电站的继电保护调试方法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