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渗碳钢变温渗碳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20CrMnTi钢为例,建立了连续冷却渗碳模型;对变温渗碳质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对渗碳后的组织情况进行预测,从而对变温渗碳的可行性进行了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变温低压(真空) 渗碳技术的可行性和相关工艺. 方法 在自制的装置上进行工艺试验, 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测试分析. 结果 试验结果证明: 变温低压渗碳不仅是可行的, 而且显示出快速和节能的优点. 结论 这种技术可以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变温低压(真空)渗碳技术的可行性和相关工艺。方法 在自制的装置上进行工艺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测试分析。结果 试验结果证明:变温低压渗碳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显示出快速和节能的优点。结论 这种技术可以在许多方面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讨论了变温两段渗碳工艺原理,并通过实验证明了这是一种渗碳速度快,有实用价值的渗碳工艺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20CrMnTi渗碳钢的高温组织变化,确定了最佳渗碳温度,并在变温增强短周期渗碳工艺中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6.
奥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避免奥氏体不锈钢在渗碳过程中析出铬的碳化物而降低其原有的耐蚀性能,开发了低温离子渗碳处理技术。利用低温离子渗碳技术对AISI 316L、AISI 321和AISI304三种不同类型的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渗碳处理,并对不锈钢渗碳层组织和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渗碳温度、渗碳时间和基体材料成分对渗碳层的组织和性能都有重要的影响。渗碳温度在400~550℃时,AISI 316L和AISI 321不锈钢可以获得无碳化物析出的具有单一γc相结构的渗碳层;XRD分析结果证实了550℃是AISI 321和AISI 316L奥氏体不锈钢的临界渗碳温度,500℃是AISI 304不锈钢的临界渗碳温度,在此温度以上渗碳时,渗碳层有铬的碳化合物析出;含有Mo或Ti的奥氏体不锈钢(AISI 316L,AI-SI 321)和不含Mo或Ti的不锈钢(AISI 304)相比,在400~500℃渗碳时可以获得较好的渗碳层。  相似文献   

7.
对表面贫钴的无η相WC-Co硬质合金进行渗碳热处理制备梯度硬质合金。通过正交试验探究了各工艺参数对梯度结构的影响;利用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法确定最佳渗碳工艺参数水平。结果表明:各工艺参数对梯度结构和贫Co幅度的影响程度依次是渗碳温度、甲烷体积分数、渗碳时间及混合气体流速。随渗碳温度的升高和渗碳时间的延长,梯度层厚度和贫Co幅度增大;随甲烷体积分数的增大,梯度层厚度和贫Co幅度减小;随混合气体流量的增加,梯度层厚度和贫Co幅度先增大、后减小;最终确定了合理的制备工艺参数,即渗碳时间t=120min,渗碳温度T=1 420℃,甲烷体积分数φ=1.5%,混合气体流量qV=8L·min-1。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气体渗碳过程的分析,对已有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修改,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在计算机上模拟了整个渗碳过程,并以要求的渗碳后的工件内的碳浓度分布为目标,优化设计出最佳的渗碳工艺。  相似文献   

9.
利用直流等离子体辉光放电技术对双相不锈钢表面进行了低温离子渗碳硬化处理,主要研究了渗碳温度和渗碳时间对硬化层的影响。利用显微硬度计测试了渗碳层的表面硬度和硬度梯度;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渗碳层横截面金相组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渗碳层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双相不锈钢表面渗碳层的硬度和厚度都随着渗碳温度的提高和渗碳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并且开始时增长速度比较快,超过某一值后变化趋于平缓。在430~490℃范围内,双相不锈钢表面可以实现在不降低耐蚀性能的前提下,得到高硬度及高厚度的硬化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气体渗碳过程的分析,对已有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修改,建立了数值计算模型,在计算机上模拟了整个渗碳过程,并以要求的渗碳后的工件内的碳浓度分布为目标,优化设计出最佳的渗碳工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稀土在盐浴液体渗碳中的作用,试验表明加入稀土后,可使渗碳速度加快,渗层厚度增加,渗后淬火硬度提高,使零件达到≥HR15N89的技术要求。可取代剧毒的氰盐和微毒的“603”盐浴渗碳。  相似文献   

12.
The W-Co compound precursor powderswith an 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60 nm were prepared by thechemical coprecipitation as the raw materials of Na_2WO_4 andCoCl_2 and as the reagents of HCl and NH_3·H_2O. After re-ducing and carburizing the precursor powders by hydrogengas and CO-Co_2 mixture gas, the WC-Co composite powderswith an Laverage particle size of 0.18μm can be obtained. Thepurity and particle size of powders were analysed by XRDand TEM. respectively. Meanwhile, the key .factors to influ-ence the reducing and carburizing process of powders werealso studied.  相似文献   

13.
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以渗碳层深度为指标,研究了稀土元素加入量、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渗层深度的影响。结合方差分析方法,对上述三因素的显著性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保温时间最显著,温度次之,稀土元素加入量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使用BH催渗技术,采用渗碳温度不变、缩短渗碳时间和渗碳时间不变、降低渗碳温度两种工艺对伞齿轮进行渗碳,分析了催渗处理后伞齿轮的硬度、渗层深度、金相组织、硬度梯度及变形情况,并与原工艺渗碳处理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使用BH催渗剂后的渗碳齿轮轮齿组织得到细化,热畸变减小,渗碳层深度增加,渗碳层碳化物分布形态得到改善,渗碳层硬度梯度趋于平缓.  相似文献   

15.
利用有限体积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并采用非结构化网格划分流动区域,对某大型渗碳炉喷嘴内及其周围区域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别比较分析了两种不同结构喷嘴在渗碳炉内所形成的流场和温度场分布,探讨了不同流量工况对喷嘴周围流场和温度场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多孔喷嘴比简单的单孔喷嘴能更好地组织起渗碳炉内的流场和温度场,不同的流量工况对于渗碳环境有较大的影响.本文的模拟结果对渗碳炉的设计和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齿轮压力渗碳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CrMnTi钢齿轮压力渗碳工艺和原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可在保证产品硬度的前提下,显著提高渗碳速度,缩短工艺周期,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离子渗碳的工艺参数和试验结果,讨论了离子渗碳过程的动力学,提出了用于计算离子渗碳工件的表面碳浓度分布的数学模型,并在TP—803微型计算机上进行了数字仿真。  相似文献   

18.
在20钢渗碳过程中,渗碳剂中添加微量稀土元素,对渗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提高了渗层的硬度和耐磨性.讨论了稀土催渗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用不同的渗碳气体对201奥氏体不锈钢进行了低温离子渗碳(DCPC)处理。实验证明,甲烷和乙炔均可在不锈钢表面形成一层无碳化铬析出的碳的过饱和固溶体(Sc相),使其表面的硬度和耐蚀性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用甲烷作为渗碳气体处理的不锈钢表面有一层黑膜,破坏了不锈钢原有的光泽;而用乙炔作为渗碳气体不仅可以获得较为光亮的表面色泽,同时其硬度和耐蚀性也有进一步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