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的要求,这意味着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已经从能源强度控制向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转变,将对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对国家出台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政策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深入阐述这一重大政策将对江西经济社会所产生的深刻影响,进而提出积极应对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对于实现江西调结构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邢璐  单葆国 《中国能源》2012,34(9):14-16,45
"十二五"伊始,我国提出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并对强化能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能源增长需求,控制能源消费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困难的系统工程。本文总结了国际相关政策和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实现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节能》2021,(8)
基于四川省2009~2018年能源消费总量数据,使用灰色GM (1,1)模型对四川省"十四五"期间能源消费总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四川省"十四五"能源消费总量仍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上升速度明显变缓,年均增速仅为1.34%。预计到2025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总量将达2.311 7亿吨标准煤。经检验模型的预测精度较优,预测结果可信度高,可为四川省"十四五"节能目标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结合预测结果提出相应节能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1月23日,由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和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课题组(简称"油控研究项目")主办的第一届"跨越石油时代"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会上发布的《中国石油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和政策研究》执行报告(初稿)提出了石油消费总量控制的路径。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下,我国石油消费总量  相似文献   

5.
控制全社会的能源消费总量是一种趋势,建立和推行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必然要求。更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资源协调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应当将能源消费总量纳入政府考核范围,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工作。在能源革命背景下要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制度。要按照节能法律与政策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推动节能减排。  相似文献   

6.
北京能源消费特点 北京市能源消费具有能源消费总量稳步增加;能源利用效率逐年提高;产业间的能源消费变化显著等三个特点. 能源消费总量稳步增加.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由1999年3906.6万吨标准煤增至2011年的7000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型城市能源消费总量的前列.2011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总量约7000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约0.6%.  相似文献   

7.
《节能》2019,(4):175-176
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与人民和国家前途相关的长远大计,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提高,能源消费的总量也处于提升阶段。我国的能源资源消费状态实际上并不容乐观,能源利用率较低的现状普遍存在。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下,需要针对性地制定节能政策,推广制度执行,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情况。  相似文献   

8.
《节能》2019,(10):106-108
通过对23家能源消费总量1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钢铁生产企业的近年产值和能源消费等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产值能耗情况、能源消费特点,给出节能降耗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齐康 《上海节能》2013,(8):13-15,2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提出"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国家能源局于"十二五"期初组织研究国家合理控制能源消费的分解方案,并要求上海等省市加快研究本地控制能源消费的分解落实方案。2012年2月,根据国家开展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总体要求,上海市政府以沪府发[2012]18号文印发了《本市"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及提高能效等节能降耗目标分解方案》,建立了上海市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考核目标责任制,将能耗总量指标纳入节能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在我国能源消费体系中进口与出口产品结构之间形成巨大差异,运输能耗居高不下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本文针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从优化能源消耗的角度调整出口产品贸易结构和交通运输结构,促进"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我国能源消费呈现以煤为主特点,由于消费总量大、利用方式粗放,对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是推进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解决雾霾等突出环境问题的首要任务。研究表明,经过政策努力,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可以控制在35亿tce左右,比基准情景下降6亿tce;高耗能行业是控煤的重点,其中节能和提高能效的贡献接近2/3,是控煤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时期应通过深入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全社会节能提效工作,为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注入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2.
《上海节能》2013,(4):22-23
"十一五"以来,新区围绕国家和市相关节能政策要求,积极创新,进一步完善节能配套政策体系,陆续制订出台了《浦东新区推进民用建筑节能办法》(浦府〔2008〕193号)、《浦东新区节能降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浦府〔2010〕307号)、《浦东新区工业节能降耗专项扶持实施办法》浦经信委工字[2011]131号、《浦东新区旅游行业节能降耗专项扶持实施办  相似文献   

13.
"十三五"时期,我国能源消费增长显著反弹,完成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面临一定不确定性。本文运用LMDI分解法研究发现,"十三五"以来,行业自身能效提升显著,产业结构调整放缓、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慢于预期,是能源消费增长反弹的主要原因。高耗能产业增长是工业产成品库存周期、上游原材料库存周期和房地产投资周期三重叠加共振的结果,长期看,不具有持续性。我国产业结构偏重和产品附加值偏低,能源消费强度下降还有很大空间。建议"十四五"应继续严控能源消费强度,将总量控制重点放到化石能源消费上,并逐步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过渡,更多运用市场化手段实现灵活的能耗控制;同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要更多考虑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在确定规划目标时,需更多考虑周期性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上海以较少的能源和电力消费,支撑了社会经济快速平衡健康发展。我们就能源和电力发展消费中的若干问题进行初步探讨,欢迎指正。1能源消费总量增速趋缓、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十五"期间,上海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8.4%,"十一五"期间下降为6.4%,下降两个百分点。2011年上海能源消费总量11270.48万t标煤,比上年增长2.4%,2012年上海能源消费总量估计为  相似文献   

15.
上海电力消费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经济发展中一个带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电力作为上海一种重要的二次能源,其消费量及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越来越大.随着上海市国民经济的发展,浦东新区的建设加快,以及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电力供需矛盾也越来越引起市府领导和全社会的密切关注.从“七五”计划开始,上海就加大电力投资力度,使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一个新水平,但每年仍有20~30亿KWh的电量缺口,不得不采取一些拉电和限电措施,以保证市民生活的需要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以下就上海电力消费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促进石油消费尽早达峰并控制石油消费总量,实现石油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对于加速我国能源转型、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环境污染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财税政策作为政府的重要宏观性调控政策之一,其能够也应该在石油消费总量控制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基于石油消费总量控制的目标,结合减量、替代和清洁化等石油消费总量控制途径,按照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研究构建符合国情的有利于石油消费总量控制的财税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能源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转型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部委新政     
1能源消费红线设立新能源消费增量可扣除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江冰10月23日透露,我国十二五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将于近期分解落实到各地政府,各地能源消费总量将受到严格控制和考核。但为体现鼓励可再生能源及能源节约的政策,各地在水电、风电、太阳能及能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新增消费量在考核中将被扣除。  相似文献   

18.
《广西节能》2014,(3):30-30
正一系列节能减排政策的发布,标准规范的完善及实施,使焦化行业面临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总量以及能效标准控制趋严的考验,同时也给行业带来污染物排放标准提升的挑战。但是,令人欣慰的是作为淘汰落后、环保监管的重点行业,经过多年的环保洗礼,搞好循环  相似文献   

19.
调查了上海市中小学2005、2006年的能源消费情况,重点分析了高中能源消费总量和消费结构,生均能耗、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生均电耗、单位建筑面积电能耗,并分析高中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20.
正日前,浦东新区下发《节能低碳"十三五"规划》。《规划》明确,到2020年,浦东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15年下降18%,下降率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年增长3%左右;考核口径碳排放量控制在1 612.7万t以内,CO_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明显下降;考核口径内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